书城养生性健康蓝皮书:我们的性,我们的性“福”
11028500000010

第10章 同性恋

“同性恋”一词悠久而古老,早在古埃及文明时期便有关于同性恋的粗略记录。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余桃”、“断袖”、“龙阳”之典故。同性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又都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本章将与您一起走进这个社会群体当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

任何民族、任何文化背景、无论古今的任何年代,绝大多数人类都是以选择异性作为性伴侣,并为此建立了男女通婚为合法的婚姻准则。不过,在任何一个人类文化背景和历史年代中,都有同性恋者活动或同性性行为发生的记录。尽管同性性行为曾被广泛地认为是非自然性的、异常的,甚至是邪恶的和有罪的行为,但总的说来社会环境已经对同性性行为越来越宽容了。

同性恋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医学问题和社会学问题,同性恋者在社会生活中和在法律上都处于不利地位。而目前对同性恋现象的“科学”解释仍比较混乱且明显滞后。所以社会对同性恋的“朴素”认识,使得大多数同性恋者将自己的性取向深深地隐藏在内心深处,甚至不惜与异性结婚以避免外界对其性取向的猜测。即使在同性恋团体中进行活动者也不愿让“局外人”了解自己的“真相”。这使得我们很难完全掌握同性恋的发生率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其他有关活动。由于个人情感因素和祈求社会承认的心态,使得我们对同性恋者的调查不能完全反映事实真相,这也是对同性恋进行深入研究的巨大障碍。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众多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也在为此不懈努力。

7.1同性恋流行病学调查

7.1.1世界历史上同性恋存在的现象

有关同性恋的描述,首先出现在希腊文学史上一个女性同性恋者的诗歌中。这个人就是萨孚(Sappho)。在公元前6世纪,萨孚在其出生地来兹波斯岛(Lesbos)上办了一所专门教授贵族礼仪的私立学校,教学生诗歌、舞蹈和音乐。她疯狂地一个接一个地爱上她的学生,用巧妙而充满肉欲的诗歌向她们表达爱情。她的诗歌为她在希腊人心目中赢得了“第十艺术美神”的美称。最后,因为遭到一个女恋人的拒绝,萨孚蹈海而死。直至今日,从她的名字和出生地延伸出来的单词Sapphism(女同性恋)和Lesbianism(女同性恋关系),仍然是描述女性同性恋的代名词。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费罗用“同性恋”术语翻译了罪恶之地的故事。从此,一个不精确的《圣经》故事使同性恋变成对国家的严重危害。《圣经》上也就出现了对同性恋问题的训诫:你不可像同女人交合那样地与男人交合,那是令人厌恶的;如果某人像同女人交合那样地同一个男人交合,他们两人就都是邪恶的,他们应当被处死。

在公元10世纪的日本,佛教徒间有一种古希腊式的肛交传统。他们喜欢古希腊的那种师徒关系,一个年长的佛教徒作为师傅和保护人,年轻的僧人则以爱和献身回报。常常有和尚与漂亮少年同居的事情发生。许多流浪武士(即日本浪人)带着一个少年同游,并经常为争夺少年而决斗。1687年,日本作家Ihara Sikaku的作品《男性之爱镜》描写了一个男人对男女两性的感觉和在两者之间权衡利弊的情景。这首诗表明,在当时的日本,人们对同性恋与异性恋是同等看待的,只是把同性恋视为爱情的一种,并无特别的歧视。

在英国,法律对同性性行为比较严厉。著名的王尔德因同性恋而被判处两年徒刑。1900年他逝世后,他的书籍和作品仍然遭禁,致使英国出版界和文化界对同性恋问题噤若寒蝉。

根据赫希菲尔德的统计,德国柏林在1900年左右大约有20000名男妓。有传言认为在军队、行政、外交部门的高级官员中都存在同性恋者,并已经形成了一个同性恋集团,构成了第二政府,蒙蔽皇帝。有人指证王子也参与其中,最终导致王子引退,放弃皇位继承权。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因为同性恋问题而放弃皇位者。

在有关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的社会文化学调查中发现,135个文化(部落)中有48%的社会反对同性恋,8%的社会忽视同性恋,27%的社会接受同性恋,而其余的17%的社会里,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是符合普遍的传统习惯的。

7.1.2中国古代同性恋现象

同性恋以及同性性行为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商书·伊训》说到“三风十愆”,是关于同性恋的最早记载。“三风十愆”是指3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即巫风二,舞、歌;淫风四,嬖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其中,比顽童即玩男童,搞同性恋。该书描述道:“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着许多有关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的记载。著名的“余桃”、“断袖”、“龙阳”等典故,以及“邓通钱币”等实物均显示了同性恋在中国的历史轨迹。

在中国历史上,同性恋首先被冠以“龙阳”的称号,其故事见《战国策·魏策》:“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里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巨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王人君,走人于庭,避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装而趋大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龙阳君姓名虽不传,但后人称同性恋为“龙阳”,确源出于此。

此外,还称同性恋为“余桃断袖”之癖。“余桃”的典据见韩非子的《说难篇》:“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闻有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一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断袖”的典据载于《汉书·董贤传》。董贤年二十二,即为三公,哀帝兴会所至,甚至于要把汉家天下禅让给他。《汉书》说他“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悦其仪貌”,不久便出则参乘,入同卧起。“尝昼寝,偏籍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恩爱一至于此。

由于对生育至高无上的推崇,我国古代对同性恋的态度仍然是以排斥和敌视为主,并将其视为“阴阳不调,灾害并臻,元元蒙辜”的根源。因此,在汉哀帝(卒年25岁)“驾崩”后不久,董贤(卒年22岁)即被迫自杀。“断袖之谊”就成为了男性同性恋的代名词。汉哀帝和董贤都有妻室,并非单纯以同性性活动作为唯一的性欲满足来源。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除上述历史记载以外,诗词歌赋、陶瓷壁画、雕塑美工作品中,均可见到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的痕迹。

7.1.3现代同性恋发生率研究

现代对同性恋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1906年,荷兰的罗蒙调查了600名男性大学生,发现2%是绝对的同性恋者,4%是双性恋者。1920年,德国著名性学家赫希菲尔德调查了3665名男性,发现其中2.3%为绝对的同性恋者,3.4%为双性恋者。金赛的调查始终是现代性科学许多方面的数据来源。金赛调查发现,大约50%~60%的男性能回忆起他们曾在青春期前进行过同性性活动。大多数有过这种经历的儿童第一次这样做大约在9岁,不到一半的人持续地进行这种同性性接触直到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期。同性性游戏的最常见方式为相互有意识地暴露生殖器。约1/3者有儿童期同性性经历的人没有再进一步的行为。但大约有2/3的人进一步进行手——生殖器的接触。有不到10%的男孩试图进行将物体插入男性尿道的潜在危险行为。因此,虽然有一半以上的男性回忆起有青春期前同性性行为,但这种行为通常是境遇性的、无规律的、很少能唤起性兴奋的。

尽管比男性数量少,但仍有1/3的女性报告有青春期前同性性体验。和男性一样,最常见的行为方式是暴露和检查外生殖器(“我让你看我的,你也让我看看你的”),其中有1/3除了暴露生殖器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行为。接近2/3进展到手——生殖器刺激,但只有不到20%报告有阴道插入(通常用手指)。女孩的这种行为是很少发生的,为境遇性的,持续时间也很短,很少或没有产生性唤起。进入青春期后,大多数女孩短期放弃了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只有5%有同性性体验女孩将这种行为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金赛报告中最引起争议的是涉及成人同性性行为比例的数据。金赛等人发现,在青春期开始到45岁之间,有37%的男性至少有1次通过躯体接触达到性高潮的同性性行为。在35岁尚未结婚的男性中,有5%左右的人通过同性性接触达到性高潮,大约已婚男性的10%报告在他们婚姻关系存在期内有这种经历。现已明确,这个曾被广泛引用的数据“37%”在某种程度上过高估计了成年男性通过同性性行为达到性高潮的发生率。在金赛样本中,来自同性恋组织的成员、教育程度极低的男性和有过进监狱经历的男性过多,而监狱中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特别高。近几年,这个数据被认为应在25%~30%之间。

综合起来看,金赛调查的结果是:男性绝对同性恋的比例为4%,双性恋为18%左右;女性绝对同性恋比例为3%左右。根据美国心理学会1974年的推测,美国同性恋者大约有1000万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10%~12%。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种推断,作者认为其中有许多可能是双性恋者或者只是有过同性性行为历史者。德国的施奈贝尔在20世纪70年代对许多国家所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绝对的同性恋可能占人口总数的3%~4%,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性恋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是非常接近的。

为了对我国男性同性恋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学者许毅等进行了男性同性恋人群发生率的调查。当时首先是采用征集男性同性恋自愿者的方法,定点观察的方法,在2000年10月23~29日(周一至周日)期间,对男性同性恋的人群“浮现率”进行调查。为了验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在2003年12月和2004年1月间,采用捕获——再捕获的方法对杭州市9个集聚点的男性同性恋活动人数进行了第二次调查。

所谓定点观察方法,是指在某个区域针对调查目标可能出现的地点,进行逐个记数,调查该目标物出现的总数。并根据该区域的群体数据进行分析。

捕获——再捕获方法常用来估计某一限定地区生物的数量,它根据两个或多个样本来源估计生物数量的大小,以两样本来源为例,当某一类型的生物被捕获并标记后放回,经过一定时间后,对该地区的该类型生物进行第二次捕获,便可得到两次捕获的生物数量nA、nB及两次都捕获到的生物数量n11,对其作统计学处理,便能估计该地区该类型生物的数量,因此捕获——再捕获方法也被称为捕获——标记——再捕获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参加同性恋集聚活动的,也就是“露面者”的人数为2014例,95%可信区间为1899~2129.结合当地人口数量、构成以及所了解的“未露面”者的大致比例,推算出杭州市区男性同性恋的人口发生率大约为1%~2%。

此外,根据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估算,我国香港有大约15万~30万同性恋者,占香港总人口的2.5%~5%,而在台湾省则有同性恋者数百万之多。

7.1.4同性性行为和性角色

许多人能想象出异性性关系中的性表达,而难以想象出同性别者性接触中怎样进行性表达。

(一)男性同性性行为和性角色

除了不能阴茎插入阴道和舔阴之外,男性同性性行为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行为相当类似。除接吻、拥抱和抚摸等“基本动作”外,还常采用的行为是吮阴茎、手——生殖器刺激、肛门性交和一般的包含生殖器刺激的身体接触。根据作者对中国男性同性恋者的初步调查,肛交现象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常见,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估计与害怕艾滋病传播、违背传统文化观念等有关。

人们常想当然地认为,男性同性性活动采用明确的性表达方式,一方扮演“主动者”的角色而另一方则作为“被动者”,即类似于异性性交中的一般情况。此外,人们常推测在同性性活动中,同性恋的男性有各自的偏爱并持续地作为主动方或被动方。其实单一或固定的角色选择是相当少见的。确定存在是用口还是用肛门进行性交上的偏爱,而不存在以主动者——被动者、男性角色——女性角色为特征的性别角色偏爱。作者曾经对数百名中国男性同性恋者进行了性行为和性取向方面的调查,发现中国男性同性恋者几乎很少划分为“男性方(主动方)”和“女性方(被动方)”。他们往往清楚地意识自己的生理性别并认同自己的性别身份。只有某些刚刚进入所谓的“同性恋活动圈子”的同性恋者,为了吸引其他同性恋者的注意而采取一些“过火”的行为方式。在性行为方面,似乎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之分。

(二)女性同性性行为和性角色

同男性一样,女性同性恋者之间的性活动和异性之间的性活动极为相似。在同性性活动初期,大多数同性恋女性把她们的性活动限制在接吻和一般的身体接触中,给人们制造了女性同性性活动与男性相比较少有性色彩和较少特殊色情技巧的广泛印象。但对同性性活动有较为广泛认同和经验的同性恋女性则常进行高度亲密的性活动方式,包括手和口唇对乳房和生殖器的刺激。与许多人想象的相反,女性同性性活动极少采用阴茎状物或阴茎模型进行阴道或肛门插入。此外,女性同性性交活动,即一位女性躺在另一位女性的上方,然后两人将生殖器紧紧地贴在一起进行摩擦也是相当少见的。这个事实表明女性同性恋活动并不是异性性活动的简单模仿。另一个值得指出的是,进行同性恋活动的已婚女性在这些身体接触的同性性活动中比在异性性交中更常达到性高潮,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了解女性的性偏爱和性敏感带。

与男性同性恋一样,大多数女性同性恋者并不坚持单一的性角色。当然,女性同性恋者和其他女性一样受到同样的性社会习俗的影响。在她们初期的同性恋生活中,有些人倾向于接受在性表达中分男性化角色和女性化角色的性关系类型。扮演男性化角色者有时被称为“T”,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性接触方式,而起较被动作用者则称为“P”。

7.2男性同性恋

7.2.1个人和社会特征

同性恋男性常被称为“GAY”、“飘飘”、“玻璃”、“断臂”等。他们在外形、教育、职业、社会阶层、宗教、年龄和种族等人口学特征方面与异性恋男性基本没有差别。许多有关同性恋的观点都认为,某些偏向艺术、语言和设计的行业或专业中同性恋男性似乎特别集中,如美术、翻译、播音主持、发型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装潢以及演艺界。这种观点认为同性恋者在这些职业中比其他职业更容易被宽容地接受。但这种概念存在的原因可能是这些职业的男性最愿意公开披露其同性恋活动并在行为中比其他职业的同性恋者有更高的女性特征。与此相反,在其他较不宽容的职业中的同性恋男性常保持隐密并避免“女人味”的服饰或行为。作者对同性恋男性的智能结构的研究表明,男性同性恋者的智能结构在许多方面与异性恋男性有差异,而与异性恋女性有相当的相同性。他们的智能中以语言和形象感性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而动手能力和逻辑及空间思维相对较弱。而这种智能结构正是从事艺术设计类、语言应用等行业最佳的智力基础。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男性同性恋者在这些可以“施展身手”的行业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从而给外界造成“这是一些男性同性恋集中的行业”或者“这些行业造成了男性同性恋”的错觉。

从人口统计特征来看,大约90%的异性恋男性会在生命的某个时期结婚,但只有10%~20%的同性恋男性迫于社会、家庭压力会这样做,且都是选择与异性恋女性结婚。同性恋男性与同性恋女性之间的“便利的婚姻”是极罕见的。大多数男性同性恋的婚姻相当不幸福并很快解体。中国还有许多男性同性恋与异性结婚只是为了摆脱周围人对其婚姻状态的关心及长时间未婚的猜疑,然后寻找不同的借口与妻子离婚,就可以自由地与同性进行接触而不再需要应付别人对其婚姻状态的关心了。

大多数男性同性恋者都认同自己的男性性别,尽管他们被男性所吸引并选择与男性进行性活动。多数同性恋男性在男性化气质上与异性恋者无太大差异,因此无法通过外貌、言谈举止或气质来判断一个男性的性取向。

7.2.2性生活和社会生活

(一)性生活史及“表现”

大多数成年同性恋男性会报告他们在青春期前或临近青春期时就受到其他男性的性或情感吸引。在14岁以前,一半以上已经对其他男性产生浪漫的兴趣或有涉及男性的性幻想;到17岁,90%左右意识到了他们被男性所吸引并有接近80%的人进行了他们的第一次同性性接触;20岁以后才第一次意识到受其他男性吸引的同性恋男性不到10%。同性恋男性的青春期可能比异性恋男性要早一些。同性恋男性比异性恋男性更早地也更频繁地开始手淫,这个区别与青春期较早开始有关,并持续地贯穿整个成年生涯。笔者进行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男性同性恋在青春期前就被同性所吸引,两人间的首次性活动也几乎都是同性间的。

(二)性伴侣和社会伴侣

同性恋组织或团体活动为秘密同性恋者提供了参与性和社会活动的可能性,他们是松散的、没有固定场所的社会联络形式。如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城市有一些同性恋经常光顾的街道、海滨或地区,包括同性恋酒吧等成了他们性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据点,它们提供了娱乐和社交(跳舞、饮酒、寻找朋友)以及与性伴侣相会的可靠场所。而公共厕所、街道公园、浴池或电影院也是众知周知的同性恋集聚区。所有这些“场所”的存在表明很多同性恋男性倾向于进行大量的、性伴侣众多的性活动,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什么情感交往,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同性恋男性不想建立更为持久的关系。其实不少同性恋男性有时确实能够建立1年或1年以上的相对稳定的性和情感关系,甚至更久,并由于类似于异性恋关系所遇到的问题而中止。调查表明90%以上的同性恋男性希望维持持久的关系而不喜欢多伴侣的性关系,国外同性恋努力争取结婚权利就是一个明证。

7.3女性同性恋

7.3.1个人和社会特征

近来的研究提示,在外形、教育、职业、宗教、社会、年龄和种族方面,同性恋女性和异性恋女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大多数同性恋女性即使选择其他女性作为性伴侣也毫不怀疑自己的女性身份。人们往往认为,同性恋女性有较多的攻击性和竞争性,身体强壮,服饰男性化,在其走路、说话、姿势和发饰等方面的行为和外观上更偏向男性而不像女性,由此可以区别同性恋女性和异性恋女性。具有“男性化”特点的同性恋女性似乎比具有“女性化”特点的同性恋男性要多。

7.3.2性生活和社会生活

(一)性生活史和“亮相”

大多数同性恋女性能回忆起在青春期里感到情感被其他同性所吸引。在14岁以前,4/5的同性恋女性受到其他女孩的吸引,有2/3进行同性性爱的幻想,接近一半通过与其他女孩进行身体接触引起性唤起。一半同性恋女性的第一次同性性唤起来自于“偶然”的躯体接触,如拉手或同睡。1/4的人以较为有目的接触如接吻和拥抱为第一次性唤起的事件,另外1/4则为更有目的的生殖器接触。至19岁,大约90%的同性恋女性对其他女性已经形成了情感的相互吸引、性爱幻想、并有其他女性引发的性唤起。

一般同性恋男性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的年龄是15岁左右,大约到19岁时就肯定了自己的同性性倾向;而同性恋女性则分别在18岁和21岁左右。

(二)性伴侣和社会伴侣

同性恋女性的性方式与同性恋男性有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别也反映在同性恋女性团体机构的性质上,如女同性恋酒吧比男同性恋酒吧要少得多,女同性恋酒吧的主要作用是作为饮酒、跳舞、社交的聚会场所而不是作为挑选匿名性伴侣的市场。大多数同性恋女性光顾酒吧只是为了娱乐,而且次数比同性恋男性要少得多。如果一个同性恋女性爱慕一个性伴侣,她就会将她带到自己的居所并花费整一个晚上或周末与她陪伴。而同性恋男性大多数只花费1小时或更少的时间与其性伴侣在一起。

同性恋女性的性伴侣数比同性恋男性要少得多,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公共街道、海滨、公园或茶馆是专供同性恋女性寻找性伴侣的。她们通常在学习、工作场所、宴会、社交场合和同性恋组织中寻找性伴侣。她们可能建立比性关系更深入的关系,比同性恋男性更注重寻求伴有情感联系的关系,并且希望建立相对较持久的关系。大多数同性恋女性认为在有情感融合或交流时进行性活动才能带来更完全的满足感。许多同性恋女性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同性恋女性团体成员提供相互的社会和情感支持。

同性恋女性的伴侣关系多持续3年或更长的时间,中断这种关系的原因与异性性关系的中断极为相似。

7.4有关同性恋性质的生物学认识

关于同性恋的生物学认识,科学研究者总是从寻找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之间的外显生物学特征差异着手进行的,然后开始探索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同。

1934年,桑德首先对单卵孪生子的同性恋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他发现7对孪生子中有6对均为同性恋者,只有1对孪生子分别是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克尔曼1952年对85位身为孪生子之一的男性同性恋者和他们的孪生兄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其中40对是同卵孪生子,45对是异卵孪生子。同卵孪生子同性恋共同发生率为100%,异卵孪生子为40%。结论是同性恋性取向与性行为的发生不仅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同卵孪生子的同性恋倾向程度也强于异卵孪生子。赫斯顿1968年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同卵孪生子不但具有相同的同性恋性取向,而且性活动方式都有惊人的相似性。

由于上述研究无法排除环境因素对孪生子性取向的影响,1986年,埃克特对55对自婴儿期就分开抚养的同卵孪生子成年人进行性取向调查,以判别同性恋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些同卵孪生子中一人或两人均是同性恋的(包括双性恋)共有5对。其中在男性中若有一人是同性恋,另一人必然也是同性恋,这提示男性同性恋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女性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人是同性恋者,另一人未必是同性恋者,提示同性恋在女性中的发生因素可能更加复杂。

哈莫等人在1993年7月《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更是将同性恋的遗传特征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发现在76名男性同性恋者的男性亲属中,同性恋的比例相当高,几乎所有的比例失调均出自母系一边。他们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定位技术,对其中的40对同性恋兄弟进行了DNA序列分析。检测结果发现,在33对男性同性恋兄弟的X染色体q28基因位点存在一个特别的区域,在这个区域的近百万个基因组中大约有5个完全相同的基因,从而认为男性同性恋可能是一种遗传变异。

除了遗传因素以外,性激素(内分泌)假说也是诸多同性恋发生假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至今没有多少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大脑性差异也是同性恋形成假说之一。人们已经发现大脑性别差异的存在,早期胎儿大脑并无性别差异,只是在受到性激素的明显作用后胎儿大脑才分化为男性和女性,即性激素能促进胎儿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分化,并对性成熟以后的性行为有明显影响。

德国著名内分泌学家唐纳经过动物实验发现,胎儿大脑主要受何种激素影响将决定个体性成熟后的性取向。雄性大鼠胚胎发育的关键期间(大脑性分化前)如果存在绝对或相对的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缺乏,而主要受来自母亲卵巢内雌激素的影响,胎儿大脑将出现女性化分化,从而使个体性成熟后成为同性恋类型;与此相反,雌性胎儿如果受到高浓度睾酮的影响,胎儿也将发育成同性恋类型。这种性分化的类型是终身性的,不再受出生后内源或外源性激素、生活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之后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可能影响性取向差异(性别差异)的性别差异细胞(SDN),即性别二型神经元,对其定位及在不同性取向状态下的形态学变化。斯威柏等在对100多位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成人SDN存在于下丘脑中,男性的SDN数量和体积是女性的两倍。虽然下丘脑的性别差异发生在怀孕的4~7个月,但在出生后的2~4年后才由于女性SDN数量和体积的下降而使性别差异变得可测定。男性同性恋在胎儿期并没有女性化的下丘脑分化,而是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SDN的体积和数量才出现性别的变化并在出生后的13~16个月左右达到高峰。这个时期以后,同性恋者的SDN的体积和数量保持不变,而其他人的SDN的体积和数量则逐步下降,到成年期则大约为峰值的37%。

爱伦等在检查了90例男性同性恋、男性异性恋和女性异性恋死者的大脑前联合(BNA)后发现,男性同性恋的BNA中缝平面比男性异性恋大34%,比异性恋女性大18%,认为这种解剖学的差异可能构成了男性同性恋、男性异性恋、女性异性恋之间的认知功能和优势侧差异的部分基础。他们认为控制早期发育的因素以综合的方式产生了与性别有关的包括大脑前联合和性取向在内的大脑解剖和功能的差异。美国神经学家利维等在1991年8月的《科学》杂志上撰文发表了他本人的研究发现。他对41例尸体大脑组织进行了解剖,其中19例为男性同性恋者,16例为男性异性恋者(6例死于艾滋病,10例死于其他疾病),还有6例为女性异性恋者。研究发现,下丘脑前区存在4种特殊的神经元细胞,男性同性恋者的特殊神经元的体积是男性异性恋者的两倍多,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而男性同性恋者特殊神经元的体积与女性异性恋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异。该发现表明,特殊神经元在个体性取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我国学者胡少华、许毅等(2008)采用功能核磁共振(fMRI)的方法,对男性同性恋者在性刺激下被激活的大脑区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男性同性恋和男性异性恋在性兴奋时,均有中前额回、颞叶、中央后回、丘脑、脑岛、小脑蚓、左缘上回、左楔前叶、枕叶、顶叶及小脑等区域被激活,而男性同性恋则还有左角回、左尾状核及右苍白球等区域被激活。

笔者1995年对60名男同性恋者进行了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男性同性恋者在智能结构方面与男性异性恋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与女性异性恋者具有相当的相似性。男性同性恋者的智能结构趋向于语言和操作能力的平衡状态,而男性异性恋者的智能优势在于操作能力,而语言能力相对较弱。与此相反,女性异性恋者的智能优势存在于语言能力中,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作者的研究发现,男性同性恋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作者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作为测验工具,对60名男性同性恋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我们发现男性同性恋者在抑郁、精神病态、男女性化、妄想、精神分裂和精神衰弱等6个项目上明显得分较高。这反映出男性同性恋者的精神健康水平存在明显下降的情状。MMPI因子分析和比较中也表明,男性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为低下。

但是,研究也发现,男性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与他们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有关,研究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因此,我们在综合自己和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确切的资料不支持同性恋是疾病这种观点。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在1973年投票决定从《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删除把同性恋作为精神疾病的条文。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论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中只列出“自我不和谐(张力不足)性同性恋”的诊断分类。这个概念是提供给那些同性性唤起和性偏爱伴有内源性冲突和紧张的人的。那些自我感觉和谐、良好,不求医治的同性恋者不再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当然,世界各国的情况并非都是如此。中国在经过近20年充分讨论、反复酝酿后发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2001),已与国际接轨,把同性恋排除于性心理障碍之外,认为他们属于正常的变异,不再需要治疗和医学帮助。

极少数同性恋者对自己感到厌恶,甚至出现厌世、仇恨、自杀等危险心态。医生应帮助他们减轻压力,鼓励他们正确看待和接受自己的性取向,而不是采取毫无效果、但过去常用的“厌恶疗法”等治疗措施去强行纠正它。这些治疗会对患者造成新的身心伤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必定以一种更加宽容、更加平等、更为人道的态度处理好与同性恋者的关系,与他们友好相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的逐渐包容,同性恋者会有更宽松的生活空间,不再受到社会的歧视。

同性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性取向,同异性恋一样,只是性取向中的一种。当前同性恋的尴尬境遇无疑是性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我们应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性取向,正确、科学地对待身边的同性恋群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性恋者会被摘除“边缘”的枷锁,和大众共享同一片蓝天!

(许毅刘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