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性健康蓝皮书:我们的性,我们的性“福”
11028500000011

第11章 恋爱与婚姻

爱是人生永不褪色的话题。婚姻是两性关系发展的殿堂,是感情的升华。人们无不向往着享受如痴如醉的恋爱感觉并期望拥有一份比翼连理的美满婚姻。本章将从恋爱和婚姻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两性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各自的特点,并解答读者常见的感情疑惑和问题。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文,去开始一段关于爱的浪漫旅程。

恋爱,一个令人神往的体验;婚姻,一个朦胧的进程。前者从中学开始便有不少同学在经历着,婚姻则是从父母那里感受过;前者似乎使自己成长,而后者带来的却不都是向往,有的甚至是恐惧或远离。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精神世界又一次经历自由、宽容和多元的变化,人们回味着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华,迎接着涌入国门的西方文化。性文化是其中最受人们关注,裂变最多的部分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恋爱和婚姻,产生了很多想法、行为和结果。但最终目标没有变——个人、家庭和人类的健康、幸福、发展。因此,恋爱和婚姻确实是需要很好的思考、规划而后再行动的。

恋爱和婚姻是人生两个美好而重要的过程,从生物学上讲这是生命延续的一部分,从社会学上讲是人类特有的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社会素质提高的保障。人们怀着同样的目标——美满幸福,踏入两性关系,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的人的生命质量获得了提升,而有的却伤痕累累,对原本不懈追求的爱情与家庭失去了信心,甚至远离,选择若即若离或绝裂关系。究竟恋爱的目标、前提、基础、原则和方法有哪些呢?

8.1恋爱

恋爱是相互爱恋的异性,希望走向共度终身状态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以相互喜欢开始,以婚姻为目标,经历由表及里的喜欢、眷恋、怜惜、珍惜、奉献等心理情感过程,最终达到身心合一,不离不弃,为所爱之人可以牺牲生命的境界,即走向了美满的婚姻。

然而,近些年来,在大学生中流传着“恋爱是一种体验,与婚姻没有多大关系”的说法。这与恋爱的某些特性和现代社会婚姻状况发生的一些变化不无关系。恋爱发动自单方或双方间的吸引和喜欢。这种吸引和喜欢源自对对方优点的欣赏和自身的审美以及某些生理和心理需求等。而异性间一旦产生喜欢、眷恋的情感,因为怕失去这种体验,恋爱的一方会极力表现自己的长处,投对方所好,在这种被特别关注的情形中,被关照一方是满足、安全,进而幸福的;而表现的一方因为表现欲的满足也会感到快乐。这种感情会在相恋的两个人中由弱到强,即初恋到热恋。此时只有二人世界,双方都在极力表现自己的亮点,并照顾对方,因此确实有公主或王子的感觉。这也许就是青少年盼望恋爱体验的原因。

其实,这是对恋爱认识的误区,在这种关系中,相互看到的只是优点,体验的只是二人世界中,在简单环境中,极力营造的情感,与婚姻生活差距较大。据此走入婚姻,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有天上地下之感!如此必然给未来埋下不稳定隐患。前述的男女之情,并非恋爱专属,它是所有由吸引到喜欢,由喜欢到眷恋,由眷恋到性爱的男女之情爱过程,是进入青春发育期及其后成年期的人们都具有的。青春期是这种心理需求产生的伊始,是积淀、提升的学习阶段;青年期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升温,是实践、发展的阶段;成年期是这种心理需求达到成熟,是创建和谐,营造温馨家庭,为所爱之人提供安全生活环境的阶段。这种心理需求以本能为基础,伴随人的一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它会因人们的文化积淀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这种积淀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幸福和文明的色彩!而在择偶、恋爱和婚姻中,它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内容。那么恋爱与一般的男女喜欢之情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5个方面来讨论。

①交往的目的;

②需要的自身前提;

③具备的社会基础;

④交往内容——全方位了解对方;

⑤交往的方法。

8.1.1目的——找到终身伴侣

恋爱的目的是婚姻。因为婚姻是两个本互不了解的人,因为相互吸引、喜欢,渴望长期生活在一起。激情释放时的聚会,与时刻在一起对生命的呵护完全是两回事,一个看到的是积蓄后火花迸发的靓丽,一个看到的是阳光与晦暗并存的反差。婚姻不仅关系到夫妻,还需要将两人身后的家族尽可能融合,此外,在大多数婚姻中,人们还要抚育下一代,要照顾老一代,要共同在社会上生存,要尽可能地获取生命的高质量。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共度人生当然不是一时冲动的事,它不是一起做完某一件事,某一类事,而是要面对所有的事情。这种选择,虽不能说可以决定一个人终身幸福的全部,但起码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要选择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当然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将创建一个什么类型的人生:事业型、生活型,还是兼有型?事业型——自己未来的生活以成就社会事业为主;生活型——自己未来生活以个人物质生活建设为主;兼有型——自己未来生活兼顾成就社会事业和个人物质生活建设。

对于事业型,对方相应的应该是理解式、帮助式甚至参与式的。三种情况对对方的身心素质、条件要求当然不同。理解式:可以对你是无条件崇拜式的,可以是具备一定科学素质的;帮助式:可以是无条件崇拜而成为秘书式的,可以是精通专业的助手式的;参与式:对事业需要有共同认识和追求,分工合作式的。

对于生活型,对方应该与自己有共同的想法,如果双方在事业进取或物质条件改善方面追求不一致,未来的生活将是不和谐的;

对于兼有型,双方在时间的安排、财力的付出、家务的照顾等方面更需要随时协商,否则会不断生出因对比同学、同事的成绩而后悔或相互指责的家庭内耗,它可是幸福家庭的杀手!

(2)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他人为重、先人后己,还是自己为大?他人为重者,做事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往往自己的内心充实而富有安全感;先人后己者,一般受过良好教育,人际关系好,且自己也比较圆满;自己为大者,一事当前先考虑自己,人际关系不会很好,自己所得不会缺失。第一类人,多来自幸福美满家庭,或有很好的生活成长教育历程;第二类人,多来自有严格家教,或成长中比较注重自我修养;第三类人,多来自娇惯或失衡家庭,或在成长历程中缺乏爱。

(3)要确立自己的生活态度独立型、互助型,还是依赖型?独立型,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强,希望双方各自独立,适当亲密;互助型,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希望亲近;依赖型,包括生活能力较弱和心理意志较弱两种类型,前者往往工作能力不弱,精力多投入工作,生活能力不强;后者什么能力都可以,但抗御心理压力能力较弱,因此表现心理依赖性较强。独立型,需要能力相当的人;互助型需要能力互补的人;依赖型的前一亚型需要生活能力强且乐于照顾别人的人,后一亚型需要意志坚强且有一定心理疏导能力者。

根据上述或更多目标,才可以确定自己选择伴侣的条件。而我们自己又该做什么准备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随后的几个小节展开讨论。

8.1.2前提——自身健康的性心理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什么时候为“大”呢?这个“大”指生理的成熟,以及心理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生理的成熟又包括生育能力和全身素质的成熟。生育能力在青春期后期(16~18岁)已经成熟,而身体成熟要到23~25岁,因此提高自己身体素质,增加耐力是大学阶段要做的。跟生理成熟不同,人们的心理发展很不一致,其中包括:对自己性心理特点的认识,对异性心理特征的了解,对异性交往方式和规范的把握,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等。还包括对事业、家庭、社会等的认识和幸福的标准等。

我国婚姻法规定:女性满20岁,男性满22岁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结婚。从生育的角度,这个年龄可以结婚了,但从心理对婚姻幸福的把握程度上,却差异很大,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结婚的准备。那么,婚姻需要哪些心理素质呢?

(1)自己必须是一个成熟的人,适应自己的性别。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悦纳,能够做符合自己性别的事情,表现出适应自己性别的性格、能力、气质,具备与社会对此性别要求一致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过程。是一个生理心理一致性较高的人。是一个对异性有魅力的人。

(2)对异性的心理特点和过程要有所认识和了解,作为与异性深入交往的基础,要知己知彼,才能和谐融洽。两性在心理过程的认知、感情和意志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也各有特点,加之男女生理基础的差异,同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注重的地方和惯用的防范方式都会不同。仅凭自己的想象或用对同性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异性交往,往往会矛盾重重。

(3)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规范和方法,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扮演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表现出一定的性别魅力。同时运用适当的交往方法,恰当表达并及时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长久的协调机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受地域、习俗、文化、社会阶层、场合等影响,需要随时调整,才能在交往中体现出恰当的魅力。

上面是从性心理角度对恋爱提出的前提,总结起来就是自信、有备、智慧。

8.1.3基础——众多的异性好友

恋爱的第一步当然是要选择适当的对象。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对象越多,找到适合自己伴侣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建立一个广泛异性交往群体是择偶的基础。去哪里建立这样一个群体呢?对于大学生来说,遇到的群体一个是中学同学,一个是现在的同学。而且社会上流行的看法认为,大学毕业时若没有找到恋人,恐怕到社会上因工作环境所限,再找恋人会比较困难。但中学时很多人因学校老师和家长反对,害怕耽误学习,没有注意周围的异性,上大学后男女同学关系比较疏远,了解不多,而且在目前一些大学中,有的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因此接触异性的机会确实不多。

显然,大学期间,建立广泛的异性交往群体是择友恋爱的前提。但如何建立呢?首先要参与交往活动,包括院系和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文体、学术、公益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多投入,尽力展示自己,在与人合作中,发现对方的价值观、能力、性格、喜好等。其二,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提高自己的性别魅力,适时展示自己。其三,分清因异性好感而产生的感情与恋爱的区别。好感可因对方的某一个特点,如外表、性格、特长、行为而产生,但与自己的择偶条件吻合度可能很少,若将有好感作为终身伴侣的选择条件,成功率不会高。比如,对于漂亮的女生,男生都会青睐,但仅凭此一点将对方当做相伴终身的人,风险是很大的。而在异性交往的群体中,好感或情感会经常产生,它是继续交往的动力,也是群体的亲和力所在。

8.1.4内容——全方位了解对方

说起恋爱的内容,大概谁都能说出不少,什么体验爱情,了解双方,婚姻试验等等。在群体异性交往中,对择偶方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包括对方的价值观、性格、能力、情趣等,以及互相接受的程度。但婚姻生活与社会活动还有很大差异,它需要人们具有长时间经营情感和生活的能力,需要人们具有爱心、责任心、耐力、包容性、牺牲精神、调整能力、趣味性等等。

(一)爱心

在婚姻中,无论是对夫妻、双方的父母和家人,还是对自己的孩子,都需要同等的关怀与照顾,不因他们的贫穷、地位、文化、身体、能力、观念等与自己的差异而忽视,甚至怠慢。因为与夫妻有关的亲人,都是对方所牵挂甚至挚爱的人,爱人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同他/她一样爱戴他们,否则他/她在爱你的同时,心里会很冲突,这样不利于夫妻间感情的不断深化和持久发展。

(二)责任感

这是当今女生在择偶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承诺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会排除困难、阻力去完成它的心理特质。有责任感的人一旦承诺,会尽力达到最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体力、财力、生命,从不讲条件。这是家庭安全感的来源,是家庭稳定的内聚力。一个人是否有责任感,可以从这人对任何事情的处理中观察到。

(三)耐力

婚姻是两个人、三个人、几代人时时、天天、月月、年年生活在一起的过程,要经历喜怒哀乐,天灾人祸,这个过程像马拉松,不像百米冲刺。很多细碎、烦琐、机械的事物在不断地重复着,因为人们每天要吃饭、排泄、睡觉,这些事情简单,却必不可少,而做起来需要很大的耐力。尤其在一些意外事件出现后,大家已经感到精疲力竭时,生活的常规仍需要维持,生命需要补给,心灵需要慰藉……此时,在责任心的驱使下,耐力是人们打起精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在婚姻中,耐力像黏合剂,把漫长、琐碎的家庭生活连接起来。它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与人的身体素质也有关,因此,择偶时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需要注意的。

(四)包容性

这是人际交往中大家都很注意的素质。而在家庭生活中,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随时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两人不一致的地方会很多。比如,有人喜欢整齐,有人喜欢方便,有人喜欢随时清洁,有人喜欢集中解决问题,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味道浓重菜肴,有人喜欢清淡色美饭菜……遇到分歧时,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固然高兴,而未被采纳的一方也要愉快地接受,才能使家庭和谐快乐。而且这种包容还包括接纳对方的误解、错误等。当然包容不等于忍气吞声,要在双方理解的前提下,坚持家庭的大利益,牺牲个人的小利益。

(五)牺牲精神

家庭中的两个人是各自发挥所长,使得家庭这个整体向前发展。因为爱,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两个人的关系是镶嵌,而不是平行,这样的关系会牢固得多,发展也会快得多。那么两个人必然要各自发挥所长,也会各自有所放弃。无论是两人世界时的家务分担,还是三人世界时对孩子的照顾,或是对年迈父母的赡养,都会花费时间、体力、精力,此外,牺牲的可能还有升迁机会、社会地位和名誉荣耀。因此,我们说,爱情中必然包含心甘情愿的奉献和牺牲。

(六)调整能力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必然会遭遇问题,而且关系越近冲突越多,因此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但婚姻中的两人距离不可能太大,对方的家人关系,以及价值观、社会观、习俗、利益等等都会使两个人不断产生矛盾。家庭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巧妙地解决这些矛盾,使大家能和谐相处。因此,解决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对一个家庭的稳定而言很重要,夫妻间可能因感情好可以把问题简单化,但家族的其他人可没这么简单了,因此需要智慧、勇气和胆略。

(七)趣味性

在传统的家庭生活中并不重视这个问题,认为循规蹈矩过日子就行了。而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生活越来越注重,而不再看重传统的道德习俗约束。在工作节奏加快的大环境下,在紧张的社会工作之余,在面对繁琐的家庭生活时,需要快速解决问题,减少心理压抑,为第二天走出家庭后的社会适应补充能源。因此,人们需要具备快速轻松解决家庭表层问题,以及理性科学解决家庭深层问题的能力。而能够用轻松、机智、适时的事件调解家庭的气氛,解决表层问题,使家庭真正成为放松、休息、慰藉、充电的港湾。因此,能够适时、适当地调解家庭生活,利用惯常的生活事件,创造出情趣,使家庭生活快乐,是营造幸福家庭的重要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会得到大家的喜爱。

上述经营家庭的能力,在异性交友时有的不能充分观察到,而在两个人近距离密切接触中,是可以看到并培养的。若多数都培养不成功,那么这段恋爱关系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

8.1.5方法——多方位、理智、发展的观点和尊重

有人在恋爱中很快陷入卿卿我我的状态,似乎先前的设想、内容都无法把握。即使发现问题,恋爱的人往往盲目自信在情感的作用下,这些问题会慢慢解决,自己甚至能改变对方……但经历过婚姻的人常常告诉我们,对方是无法改变的,自己最终是失败者。

因此,掌握择偶时观察了解对方的方法和控制好自己的理性判断很重要!

(一)多方位观察对方

在简单的二人世界中,恋人的表现机会比较单一,只有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应对各种事件、人物关系时,对方的特点才能充分展现。其中还包括与双方的家人在一起活动。这样不但当事人表现的机会多,观察的人也多,角度自然更多,综合起来会对一个人得出较全面的认识。

我们前面提到的很多心理成熟指标,是需要通过对人们行为自然表现的观察得到的。而这些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与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长期影响有关。因此,通过共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对方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行接触,可以看到多侧面的对方。了解其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这对于理解对方的个性、特点、人格等都会有所帮助,同时也对自己将面对的家庭、朋友等人文环境有心理准备。

有人认为,相恋的两个人必须随时在一起,否则便会疏远。其实事情未必如此。这与当事双方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念的一致程度有关,这些观念可以从交往中对现实问题的处理中逐步体现,交往的两人可以在恋爱期间适当予以考验。不同的性价值观和道德观,决定着一个人两性人际关系的做法。当前社会的性价值观和道德观非常多元,是一个打破旧有观念,还未建立科学新观念的时期,因此,希望共度人生的人们,需要在原则问题上保持一致,非原则问题上采取包容,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

(二)理智判断对方

显然,组建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不是容貌、身高、地位、财产等,而是人品、价值观、心理素质。而社会时尚所注重的往往是外在的,容易比较看到的东西,从众心理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判断。因此,在对一件事做出客观评价时,判断者应尽量避免世俗好恶的情感色彩,但难度很大。那么,在恋爱中如何能做到理智判断对方呢?

实例男孩身高1.68m、女孩身高1.66m,男孩家境一般、女孩稍好,男孩工作不久没有住房和积蓄、女孩家在北京父母很疼爱。两人学历相当。经人介绍相识。在交往中,女孩对男孩的身高不满意,其他方面觉得还可以;男孩对女孩基本满意,但知道女孩的不满,而自己又无法改变身高和家境。当问及女孩对男孩的感觉如何时,女孩说:“人品没问题,身高不应该挑剔,但他对我不冷不热,让我也没有多少激情,不知他为什么这样?其实他热情点,我们也许能感情更好,更快做出决定。”而男孩为什么这样呢?不进不退,若即若离,其实这正是谈恋爱中的智慧,在这种情感状态下,双方的理智是最清醒的,观察和判断是最客观的,对对方的决定接受起来是最不受伤的。尤其是当对方对自己的某个特点不能接受,而自己又无法改变时,客观地展现自己,让对方在不受情感干扰的情况下判断,既是准确的,也是无悔的。事实上,这对青年人,最终走上了红地毯,幸福地走到今天,并相伴着走向未来。因此,我们说,聪明的恋爱,理智要走在情感前面,观察要走在沉醉前面。

(三)以发展的观念看待两人关系,慎重同居

当前在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中,很流行同居,理由是两个人能否过到一起,要尝试,否则都是理论。同居在形式上确实很像婚姻,但有一个本质的不同:两个当事人可以随时变为陌路人,互相没有任何责任。在这种心态下的同居生活,需要时在一起,不需要时分开,没有长期的设想和努力。如此的状态如何能培养出营造温馨家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走向成熟呢?在这种随时可变的形势下,又如何让幼稚的新生命获得安全感进而健康顺利地成长呢?因此,我们说在走进婚姻前,作一小段适应性调试生活可以理解。但在没有婚姻的前提下,因激情难解难分进入同居,因缺乏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意志而分开,这整个过程不是恋爱,只是随意的性满足。长此以往只会形成因个人需要而聚散的习惯,很难培养婚姻需要的能力,也很难建立起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相互不会有安全感和稳定的幸福感,更不能给孩子提供心理成长需要的营养。

(四)尊重对方

恋爱中,男性为表示自己强悍和怜香惜玉,常常会对喜爱的女生娇纵,这也是很多女孩向往的。但凡事都有度,女孩过度骄横,不顾男孩的自尊,会削弱女孩的优点,激起男孩的不满,甚至吓退男孩的热情。尤其在对方家人在场时,过分的娇纵,多不会留下好印象。因此,男生适当的娇惯和女生适度的撒娇,是恋人乃至夫妻间智慧的体现,双方都会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交往需要原则,娇惯需要度。在今后做人、做事、营造家庭、处理亲属关系时不能做的事,现在也不要做,以免形成习惯今后难改,造成婚姻不幸。

针对如何把握恋爱中的情感,我们在这里为大家介绍美国心理学家斯登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这个理论把男女爱情分成3个要素:亲密、激情和承诺。它像一个三角形的3个边。常人的关系不具有这3个方面,是一种没有男女情感色彩的人际关系。当双方相互渴望亲近并有一种相互依赖感时,就是两人间产生了感情——亲密感,是两人间的情感部分,使两人分开后总盼望再见面,在一起时不愿分开。当异性间产生好感,就会有在一起的渴望,会有把自己最阳光的东西倾述给对方的愿望和表现,以博得对方的喜悦,甚至还会有肉体结合的冲动,这是两性交往中会产生的特殊情感——激情,这也是两性交往的动机部分。单纯处于激情状态,会造成迷恋,而忘却对对方的全面了解和认识。为满足激情或长期获得亲密感,人们往往会口头做出——承诺,这是情爱的认知部分,因为这些承诺可使两人的情感持续,深化,乃至天长地久。但无法实现的承诺一旦被识破,会使感情变得空洞,而无法持久。

显然,男女情爱的3个要素,任何一个单独存在,都不会使感情健康发展成为爱情。如果亲密感同时加上激情,感情会变得浪漫,这正是异性情感中最诱人的部分,是人们最渴望体验的生活,一些艺术家也由此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和作品。但激情过后感情就会慢慢淡化,爱情也无从谈起。如果把亲密加上正在兑现的承诺,就会给人带来稳定的伴侣感,一个人的责任感可以从中观察到,这种情感更像兄妹、姐弟的亲情,而不像男女间的爱情。当激情加上承诺又会怎样呢?在单纯的激情状态下作出的承诺,承诺者往往在事后也不知所云,抛在脑后,长此以往会让对方无法确信承诺者的诚信,这样会使对方缺乏安全感。显然,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只有同时具有亲密、激情和承诺,才是情感、浪漫、安全、统一的两性关系——爱情。

8.1.6常见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恋爱常见问题有:喜欢但不会表达?我喜欢他(她),但他(她)不喜欢我?如何知道女生喜欢什么?如何让男生了解自己的心意?为什么面对自己恋人时的表现不如和朋友在一起时好?如何面对多个追求者?如何面对恋人另有所爱?如何面对男友的性要求?如何面对家长的反对?如何面对毕业后不在一个城市?如何理解门当户对?择偶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恋爱中需要特别的观察能力?如何面对强势的女生?爱情与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喜欢,但不会表达怎么办

当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确认自己满足对方的主要标准后,可暗示、请别人转达、写信,或当面明确表达等方法告诉对方。暗示:可用行动传达,如多接触、多配合、多关心、多帮助,可用目光注视表达,还可以用诙谐隐晦的语言提示对方,也可以在了解对方的特殊需求后给予帮助等。

(1)请别人代为表达请自己要好的同性同学转达,或找对方要好的同学转达等都可以。

(2)写信需要有较好的书法,因为不但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意,信件的书法会给对方很多你的信息,漂亮的字迹像人的脸一样,给人重要的印象,而当两人不在一起时,对方常会拿出端详,它是增加情感分量的重要因素。

(3)当面表达难度最大,容易失态,所以需要做好准备。首先,不要怕失态,不要因为这一次的表现定终身。第二,想清自己的理由,选择表达的语言和方式。第三,了解对方的情况,可以有的放矢。第四,选择可以帮助自己放松的地方,如公园、晚自习时的校园里等,避免有熟人在场,或四目相视的情景。

(二)我喜欢对方,但对方不喜欢我怎么办

有负责任心的男女,在为自己选择恋爱对象时,是很慎重的,会按照自己的择偶标准行事。不答应对方的请求,是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应该给予理解。对方拒绝的原因,一个可能是不同意,决定已下,另一个可能是对你了解不多,还不足以做出决定。对于前者,我们可以表达愿望,这是对自己和对方负责任的表现,并给对方时间考虑。同时了解对方不满意的原因,看看自己能否调整,如分歧无法统一则应放弃,同时尝试别的选择,调整自己的择偶标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可以偿试了解对方举棋不定的原因,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改变,增加对方选择自己的砝码。其实,即使最终被淘汰,对方一定有其合理理由,换位思考比较容易理解对方的行为。

(三)如何知道女生喜欢什么

一些男生用在以往同性间交往的方式与女性交往,当双方距离较远时还可以行得通,但近距离交往时成效就不大了。常常男生费尽心思,女生却不明其意。其原因是男女的心理过程不同,思维过程、感受、目的等都有差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女性群体与男性群体的差异,进而了解对方个体的特点。一般来讲,女性认识事物细致,注重全过程,包括其中的每一件小事,以及一件事的方方面面;女性的情感体验细微,敏感,表达细致,感受细微,因此男性不用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认真地为自己喜欢的女生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便足以感动女生了。特别要注意女生的各种有意义的日子,如她自己和父母的生日,两人相约的日子等等。在女生生病、受挫的时候要及时给予陪伴和关怀。

(四)如何让男生了解自己的心意

这是个与上面相反的问题。就是女生也要了解男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虽然男生遇到自己心仪的女生,会不顾一切地表现自己,让女生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但并不是一个男生所有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表现,这也不是所有男生的特点。首先,男生在非常自信时才会这样尽情的表现,否则会试探、会变得敏感和拘谨。此时,需要女生理解,恰当的鼓励能使他建立自信,鼓起勇气。否则,不宜进入恋爱状态。其二,男生认识事务的特点是过程粗略,注重结果,因此常常是女生细心安排了一个事情,然而粗枝大叶的男生全然没有感觉,自然没有女生需要的回报。此时就需要女生适当地给予男生提示,让他了解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男生的情感体验不如女生细致,表达也缺乏连贯性,往往女生沉浸在行为的寓意中,男生还不解其意一头雾水。此时,女生单纯生气是没有意义的,要设法让男生了解女生的认知和情感方式。另外,男生的爆发力强,耐力却不如女生,因此常见男生开始猛追女生,攻势强大,一段时间后未得到首肯,便垂头丧气,甚至转向他人。此时,女生可以适当交往,以减缓节奏,不立刻给出最终决定,如此延长了解时间,便于做出正确决定。

(五)如何面对恋人另有所爱

恋爱的目的是婚姻,但它与婚姻的很大不同是双方还是自由的,同时恋爱也是近距离考察两个人长久生活在一起是否合适,因此结果是两个,结婚或分手。当其中一个人发现有更合适的人选时,可以重新选择。因此,两个人都需要有心理准备,情感表达要有分寸,以一方提出分手感情不会受到严重伤害为度。同时不要做出极端的举动,因为只要双方没有结婚,比较和选择就还在继续,机会还在。也许更广泛的比较后,对方才发现还是你最好,这样的实例很多。退一步,你们还可以成为朋友吧。

(六)如何面对男友的性要求

当男性在喜欢女性的同时,会有拥有她的全部的愿望,自然会有发生性行为的冲动。尤其在性观念比较开放的地区,婚前性行为已不成为婚姻的忌讳。而女性对性行为的感受与男生不同,她们只有在对一个男生有充分的信赖、好感、感激等情形下才会心甘情愿地发生性行为,而且事后会增进依恋的情感。反之,如在男生的强烈要求下发生,事后女生会后悔、害怕,甚至痛恨。如此,男生如果爱一个女生,希望长久拥有这份感情,就一定要尊重女生,自己的牺牲,会赢得女生感激、怜惜和尊重等情感。而女生要避免非意愿性交的发生,首先让男生明确自己的态度,同时可以用时间、地点、场合和内容等的安排来分散男生的注意力。事到临头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若男生生气一般只是一时的,平静下来会理解你,若他因此离开你,说明他不尊重你,这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也是不幸福的隐患。如今分手可以避免今后的悲剧。男生也不能以女生是否答应自己的性交要求,来断定对方对自己情感接受程度。

(七)如何面对家长的反对

如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非常在意,这也是父母爱的体现。因此,对孩子的婚姻自然有他们的希望和想法。而历来在择偶问题上,父母与孩子都会有分歧,父母与自己的心愿发生冲突时,是子女最痛苦的时候。其实,如今的父母对孩子的婚姻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对方可靠,能使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幸福。家长考察子女择偶对象的重点在于对方人品可靠,能力足以使小家庭幸福。前者可以在参与家庭生活时被父母感受到,后者可在不断地进取努力,并获得成功中告慰他们。因此,花前月下要适当,搏击进取不能忘,这也是双方相互激励和进步的动力。同时,双方要有耐心,表现出友善的态度,积极的努力,如此定能博得家长的赞许。

(八)如何面对毕业后不在一个城市

在流动性越来越强的今天,情侣在一个城市里工作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只不过要放弃一些东西,如与家人在一起,优厚的工作待遇,习惯的生活环境等等。其实,爱就包含着为对方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同样要牺牲,选择时当然要选择轻重。如父母需要照顾,这是不能牺牲的;一方身体不能适应对方的城市,也是不能牺牲健康的;工作意义关系重大,还是不能牺牲的……因此,从爱对方、尊重对方、利于对方发展的角度考虑,取舍就容易了。当然遭遇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恐怕舍去的就可能是这段感情了。

(九)如何理解门当户对

在择偶时,常听过来人讲,夫妻门当户对是家庭生活和谐的基础,很重要。处于情窦初开的青少年,往往充满激情,浪漫而冲动,难以考虑到对方的出身同自己未来家庭生活的关系。加之,影视作品中常常把门第悬殊的恋人,描写为遭到家人的反对,多以悲剧结局。似乎青年的恋情与双方的家庭出身成为了一对矛盾。这其实是对门当户对的误解。我们应科学地理解门当户对,它是从两个人成长背景中,分析对方当前表现出的待人接物、处世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等的根源,并判断这些对今后乃至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评估双方的相互接受度等。处于激情状态的人们,出于对彼此的喜爱,接受度自然很高,但激情不会维持很久!就像人们醉酒的时候,承诺、容忍、付出等等都很痛快,但酒醒时分可能全部忘却或否认。有人会说,两人相处时间有限,即便是尽可能理智地看待恋情,怎能保证全面了解对方,为终身婚姻打包票呢?而了解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就是大体上了解对方的“快捷方式”。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虽然在大学及毕业后才基本形成,但成长的经历却构成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中的很多重要元素。在与大学同学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大家个性差异很大,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都很不相同。追其原因,其中便有很深的前期生活经历的烙印。这些不同之处经过较长时间的接触和共事,会逐渐被发现。经过磨合后,有些可以继续相处,有的却可能需要保持较大的距离。而这些生活经历的烙印,与其生长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程度、生活的文化氛围都不无关系。背景相同的人之间,会感到容易沟通和相互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学校中有这么多同乡会,在同乡会里大家在一起可以交流很多共同的心理感受。因此,文化背景的一致,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致,便是门当户对的真正意义所在。

(十)择偶最重要的条件

很多男生在选择女生时,条件排序大概是:①容貌和身材;②性格;③人品;④智慧;⑤健康。而女生在选择男生时条件排序大概是:①人品;②才能;③容貌和身材;④应变;⑤健康。这些排序各有道理,但未来两个人共度人生,什么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呢?我们说,是心理的稳定度。无论是现在的大学生活,还是未来的社会适应、家庭建设,我们都会遇到很多挫折、打击甚至灾难。在这些时候,我们最需要的便是活下去的勇气,以及快乐地活着的方法!这一方面需要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需要睿智的自我调整,以便渡过难关。此外,还需要伴侣的适当帮助。能充任好这个角色的人,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抵御挫折的意志;解决困难的智慧;海涵痛苦的气度;营造轻松气氛的睿智;坚持到最后的身体素质。当我们回忆自己的父母时,往往用“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来形容。在完整的家庭中,父亲像山一样支撑起一方天空,任凭外界风雨雷电、地动山摇,这一方天空仍旧完好无缺;母亲则在这一片天空下,像山泉、湖水、江河甚至大海,孕育着生机。称职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生存和成长提供所需要的平静,营造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并不是物质条件的厚薄,而是以能够提供持续的安全感为第一位,这就是家庭存在时需要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不是天生的,需要人们后天的培养。如何评估一个人是否具有这种心理素质呢?我们还是得观察这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所受的历练,我们可以从一个人面对现实问题的处理方式及效果寻到不少线索。在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家庭教育开明,孩子有很多锻炼机会,他们敢于面对困境,也拥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和自信。他们心中没有阴影和创伤,不会过度敏感,没有莫名的恐惧,没有需要未被满足的怨气,他们是充满安全感的,愿意把爱付出给每一个需要的人。因此,想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在纵(从小到大)横(从身边到社会)的动态中进行细致观察。

(十一)恋爱中特别需要注意观察了解对方的能力

说起恋爱中需要了解对方什么能力,人们往往能说出很多,人们关注的多数是为未来家庭创造物质基础和管理好日常生活的持家等方面的能力,这当然是建设好一个家庭所必需的。但我们在这里要讲的是另一种能力,即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每个人会不时的、或多或少的产生心理垃圾,表现为烦躁、失去惯有的生活工作规律、处世能力下降甚至危及健康等。这时家庭就显现出接受家庭成员排放心理垃圾,帮助其调整心绪,恢复其健康心态,协助其重新面对社会的功能。这需要家庭的主要成员,即夫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调解家庭气氛,使小小的不愉快熄灭在萌芽状态,并帮助家人清扫心理垃圾、梳理情绪。也就是说,每一个成熟的“家庭主持人”,应该具备协调家庭气氛,机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即使在自己无力面对时,要首先使自己心理立于不败之地,给家人以希望,并及时借助外力解决问题,不使它造成危害。这种协调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刻意的锻炼而增强。但在择偶时,需要关注其本身的素质和现有的能力,比如观察对方对烦恼的分散和排解能力、对分歧的协调技巧、对误会的包容性等等,如果对方这些能力很强,则说明其有很强的协调能力。

(十二)如何面对女性的强势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女硕士、博士的增多,高学历女性婚恋问题慢慢浮现:女性学历越高,男性越不敢追。这使得很多女生对是否考取高学历产生了犹豫。同时,不少媒体热播的文艺作品频频演绎成功女性家庭破裂的故事,使得男生择偶时因害怕能干妻子顾不上家庭而不敢考虑精干的女生,而女生因担心高学历会少有男生问津而对高学历踌躇不已。进入21世纪后,女性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对未来生活的选择也日益多样化,女性可以选择组建传统家庭,也可以考虑选择同居,或是组建丁克家庭,离婚,甚至当未婚妈妈等。如今,女性对自己角色中的强势成分已不再担心。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女性发展提供了更宽的空间。这突现了过去女性被扼杀的社会能力,但也打破了男女关系的旧有平衡,更打碎了传统的家庭模式。

哪些人与这些女性关系最密切呢?是爱她的男人(丈夫),依赖她的孩子,需要照顾的老人。女性放弃这些去发展个人,所付出的牺牲有多大呢?是否可以采取代价最小的发展方式呢?我们说当然有代价小的发展方式,这需要男性大度地看待女性的提高,更多地从男女性优势的角度看待这种差异。比如,有的女性善于读书考试,因此学历比自己高,那么我善于动手或从事社会活动,因此人际关系和经济收入是强项。这样的女性也能带动男性的进取精神。不过,如果你是“知足常乐”,懒得动的类型,就不要考虑这样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对孩子教育也有优势!社会之所以会贬低高学历的女性,是因为男性害怕失去对女性的优势和控制。优势男女互有,谁都不会失去,只是应该发扬各自的长项。每个女性有自己的优势特点,但总体上是要有柔韧性,要细腻体贴,当工作与家务之间出现冲突时,温和、婉转地与侣伴沟通,要尊重男性的自尊。因此,我们说女性的强势要建立在智慧和耐心上,而不是建立在粗暴和放弃上。

(十三)爱情与性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应该先有爱情后有性(尽管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是相反的,或从始至终没有发展起爱)。人们崇尚爱情,认为它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定性应该发生在婚姻内。贞操观保障了这一观念的传承。现代观念认为,爱情的潜意识中是包含着性动机的,只是在不同的道德和文化环境中,这个动机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它也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轻的国人们越来越认同“有爱就有性”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人性来讲,性交行为对情人可以促进情感,而从社会角度来讲,性交行为还承载着更多的东西,包括:对性交后两人关系的情感、责任感等的期盼加强;对过分追求生理快感却忽略精神交流造成两人交往的乏味感;对怀孕、性传播疾病等的担心;对人流等痛苦承受后的苦怨等。相对于“把爱情与性截然分开,仅仅将性视为满足本能行为”的观点,爱情与性密切结合的观点,显得更人性化,更社会化,更完美一些。

8.2婚姻

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关系的一种形式,相对稳固而持久。不同的社会赋予它不同的内容,但大体都包括感情、性行为、责任、义务。婚姻主要发生在一对男女之间,由此作为骨架和核心,连接起相关血缘的人际关系成为家庭。婚姻最基本的目的是繁衍后代和满足性欲,这是人类的本能。如何规范并利于这种本能,利于人类的延续和安全,是人类一直思考并改进的。因此,婚姻的形式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发生着从自由到约束,从禁锢到解放的一次次革命。至今,我们仍在认真研究和思考婚姻的本质、形式和内容,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8.2.1婚姻的本质

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形式。它是由两个不同性别的人,以爱情为基础组建的,是以规范性行为及繁衍后代为目的的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家庭的基础。

8.2.2婚姻的意义(婚姻与家庭)

婚姻的最基本内涵的是规范两性性行为,进而避免性传播疾病,并延续种族,保障后代的健康。性欲的产生和发泄,是高等动物成熟后的必然表现,动物界通过你死我活的拼斗,把优秀的品种遗传下来,通过自然竞争,优胜劣汰,使物种得以流传。人类社会与动物界有很大的相似,但不同点在于给予所有个体以平等的生存权利,因此不能采取动物界的纯自然选择方式,而需要以平等为前提,制定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性道德,呈现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婚姻就是长期选择的结果。社会由此而稳定,家庭由此而存在,幼稚的生命由此而得到呵护,种族由此得到延续。

8.2.3婚姻的历史与未来发展

远古时代的人类是没有婚姻关系的,性行为非常随意,造成人类整体寿命短,出生率低,成活率低,人丁不兴旺的局面。生活的经验和求生的欲望,使人类不断改变两性关系,从杂交到分辈分交,到族外交,逐渐出现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对一婚制三种婚姻形态。

(1)群婚制是原始社会前期的婚姻家庭形式,有族内集团婚和族外集团婚两种方式,其性伙伴是不固定的。

(2)对偶婚是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婚姻形式。是一种或长或短期内的成对配偶情形。在这种婚姻中,主夫与主妻共同生活,但关系极不稳定,双方均可随时离开,与他人组成新的组合。

(3)一夫一妻制婚姻是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的婚姻制度。源自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产生。马克思曾经说:“导致一夫一妻制的动力是财富的增加和想把财富转交给子女,即合法的继承人,由婚姻配偶而生的真正后裔。”而那时的财富产生主要是依靠体力,女性因为要生育、哺育后代,用在生活必需品生产上的体力自然不及男性。男性成为了剩余产品的拥有者和支配者,成为了社会的统治者和婚姻的主宰者。并为此制定了制约女性服从自己的一套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女性在这种婚姻制度中成为了被束缚、压抑甚至被剥削的对象。而男性却可以在婚外寻找性和情感的满足。有钱有权势的男子可以纳妾,皇帝更是后宫佳丽三千。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人文主义理论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千年的婚姻制度提出了挑战,主要的挑战指向被无视甚至被剥夺的女性性爱权利。在性解放的思潮中,出现了性自由,这对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成了很大冲击,出现了同居、婚外情、频繁离异,甚至独身,使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面临危机。那么,人类的婚姻关系究竟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绝对的自由是重蹈历史的覆辙,危害显而易见。尊重个性,服从科学规律才是生命延续、壮大的必然趋势!

8.2.4婚姻各阶段的特点

人们对婚姻的期望是白头偕老,因为在产生这种想法时,是感情最炙热、冲动最强烈的时候,相吸的力量也最强,这时是两人最不愿分开的时候。但设想当婚姻经历了蜜月、角色转换、哺育子女、赡养老人、空巢、衰老等阶段之后,当初的感情到了如今还那么强烈吗?动力还那么足吗?婚姻还能继续吗?

(一)蜜月

是两性关系进入合法化、受人尊重、被维护、无人干扰的时期。在此期,两性感情可以尽情表达,享受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蜜月常常是在无熟悉人的环境中渡过的,而环境往往是令人放松、愉快和浪漫的,蜜月的目的要使两个人的情感更加浓烈,成为未来生活的初始基础。当然,蜜月期建筑的情感基础不能满足一生婚姻的需要,今后还需要不断地营造、积淀。蜜月是甜蜜的,终身难忘的,但也是短暂的,因为它只是婚姻的开始,此时,生活中的婚姻还没有真正开始。带着蜜月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进入后续婚姻,往往是不为家人接受的。

(二)角色转换

蜜月结束后,日常的婚姻生活便开始了,包括工作、学习、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与家人融合、解决遇到的问题。首先,两个人一起生活,没有别人参与时,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做,需要分工合作,需要牺牲和奉献。这与蜜月中住宾馆,吃饭店,玩景点不同,烦琐的家务要自己做,要各担其责,要无怨无悔。这就是角色变换的问题。其次,婚姻与家庭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家庭是与婚姻主体二人相关的两群人因婚姻而联系在一起的新群体,小者包括双方的父母血亲兄弟姐妹,大者包括双方的亲戚。家庭生活与蜜月生活有明显的不同,此时家人要求夫妻双方开始进入角色,不同角色的要求因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不同而有所差异。刚刚走出蜜月的人,往往对此感到不适应,而家人早已迫不及待。因此,新人必须加快角色转变,家人也应给予新人充分的时间与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顺利度过这个时期。

(三)哺育子女

当婚姻中的两个人角色转换到位,家庭生活达到新的和谐后,可以考虑生育。若转换不到位则会因孩子的出现,使家庭关系复杂化,矛盾增多,家庭气氛不好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妻子怀孕后,身体会有不适,心理上也会出现担心和忧虑。包括担心孩子是否发育正常,担心自己的形体,担心自己的工作位置能否保住,可能还会担心对夫妻性生活的影响等。此时,丈夫需要理解妻子,帮助妻子解除心理疑惑,减轻身体反应,加强营养,尽可能保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等。性生活在妻子怀孕的4~6月可以采用性器官交合的方式进行,其他月份则不要让妻子太兴奋,避免早期的流产和后期的早产。妻子也可以用手帮助丈夫达到满足。孩子出生后,妻子在孩子照顾上的付出会多于丈夫,而丈夫在物质准备和使孩子眼界开阔,加强孩子体能锻炼,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等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因此,分工合作更是此期婚姻生活的主要相处方式,对彼此的辛苦表示理解和慰问是增进情感的必要方式。

(四)赡养老人

在婚姻中,始终有如何对待双方父母的问题。中国人信奉的是:万事孝为先。因此,对彼此的父母要以同样的爱心去对待,这不仅是人格品质的体现,更是婚姻基础——情感酝酿的重要来源。当父母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从社会伦理道德讲,首先应该付出帮助的自然是子女,结婚之后,往往是夫妻双方共同帮助父母解决困难。这也是增进婚姻亲和力的契机。

(五)空巢

这是婚姻中子女长大,进入社会,年迈的父母离世,婚姻的主角——夫妻重新回到两人世界的时候。经历了半生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两人都深知自己和对方需要什么,以及自己和对方能给予什么。弥补缺憾,营造完美人生是此时婚姻的主旋律;对彼此的惦念、依赖是此时的心理特征;不满、争吵依然会存在;二次选择婚姻生活以对得起自己的情况也存在。对于终身婚姻不幸而为儿女坚守婚姻至今的父母,重建幸福婚姻是他们晚年健康长寿的要素之一。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选择,他们也有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权利。成年的子女永远有责任照顾好任何状态下的父母:在婚、离婚、丧偶、再婚。

(六)衰老

有幸携伴走到老年时,婚姻双方对彼此的了解都比较透彻了。而由于双方身体的衰弱,心理会发生脆弱性变化,认知、情感和意志都会退化、自我化,行为表现与成年期形成一定反差。有人说得好:人每衰老十年,心智就会从儿童向幼儿退化一年。如果说70岁像6岁,80就像5岁,85岁像4岁,93岁就像3岁了。但他们与儿童不同的不但是身体脆弱得多,心理上则更脆弱。对待老伴时,既不能像对幼儿那样训斥,也不能像对成年人那样较真,而应以尊重呵护为前提,进行细心又耐心的交流、照顾。婚姻双方都要这样对待对方,子女更是这样,尤其在老年人的性心理需求上应给予理解、关注和满足,这是以往被中国社会忽略甚至误解的。

获得一生的婚姻幸福,是每个人的希冀,操作起来却有一定难度。有调查发现,中国婚姻当事双方真正感到幸福的不到10%。初衷、尝试、努力都做了,为什么难以得到期望的幸福呢?婚姻幸福的关键在哪里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小节进行讨论。

8.2.5婚姻幸福的关键

幸福婚姻的关键几步为:找对配偶、甘于付出、机智调试、耐心等待。除此之外,还需要平时的用心维护。

(一)找对配偶

以往的社会,婚姻的长久维持除内在因素外,外在的社会伦理、习俗、舆论均起到很大作用。人们以婚姻不和睦为羞,以离婚为耻,甚至剥夺了女性的经济权利,这使得女性离开婚姻就无法生活,强迫女性忍受各种状态的婚姻,维护社会表面的稳定。而如今,女性经济独立了,社会舆论变得自由了,因此,婚姻的稳定因素主要来自它的内部。那么作为婚姻主体的两个人是否合适,自然是重要的稳定因素之一。前面我们用了很多篇幅谈择偶,就是要在这第一个关键步骤上做好文章,避免后来的不幸。其中很关键的是,当自己成熟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婚姻、家庭时,再做出选择的决定。

(二)甘于付出

一旦进入婚姻,就是两个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婚姻中的两个人不是平行运动的两个个体,是共同运行的整体。快乐、稳定、牢固的结合方式,一定要“镶嵌”,即各有所长和所短,“长短镶嵌”才会牢不可破。这里的长和短,不是夫妻双方的人格强弱,而是因社会、婚姻、家庭需要做出的心甘情愿选择,这就意味着获得与失去,成功与失落。对于一个婚姻家庭来讲,这就是牺牲,这就是奉献,这就是婚姻中的幸福与快乐。这种品质对于婚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三)机智调试

心甘情愿的付出也总有失落的时候,精心呵护也会有疏漏,为家庭改善尽力工作也许还会有遭到家人的误解。总之,离开蜜月生活后,两人的关注点从对方身上逐渐转移到工作、事业、友情及家人等多方面。对上述的不满足,一方会有忍耐、压抑、爆发的情绪过程。此时如何调整,理顺相关的家庭人际关系和解决好所遇到的冲突,就是一门艺术——婚姻智慧,它包括:个人魅力的不断增长,使对方感到自己的付出值得;体察对方的合理需求,恰当地给予关爱和满足;冲突时自己冷静倾听,避免正面冲突伤害感情;发挥性别魅力,以柔克刚,以刚护柔,化解尖锐矛盾;保持各自的心理和行为空间,体会、感受对方的充分信任等。婚姻智慧,像杠杆的支点,可以使夫妻用最小的力量,达到最佳效果。方法可以向婚姻经营成功的夫妻学习,也可以自己总结,可以夫妻交流,可以向专家请教,还可以浏览有关的书籍。

(四)耐心等待

两个成年人因为吸引、激情而希望不分开,凭借对未来生活主要想法的一致走到了一起。但两个人不可能时时处处等同,也不可能永远心甘情愿地顺从,现代社会提倡个性张扬,使得再相爱的夫妻也会有坚持自己意愿的时候,也会有口服心不服的情绪。大家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不同的看问题角度,爱情可以使人在非原则问题上选择包容,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仍然是不会让步的。比如,很多男生虽然喜欢每天早晨穿上新洗干净的袜子,但却不愿每天晚上把当天的脏袜子洗掉,对此,妻子都很反感,屡此数落成效均不显著,结果导致生闷气,但不会生出大冲突。但当丈夫经济开支过大,尤其是用在妻子认为没有必要的交友方面时,她会很生气,甚至会升级为高级别的冲突。此时正直的夫妻,都需要耐心地考虑对方的初衷,耐心地倾听对方的理由,耐心地体验对方所带来的结果,最终明白对方的心意后自然会改变态度,双方又会达到一致。很多时候,因两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对事情结果的期望、对方式效果的预计都会有差异,当对方不能接受自己意见时,耐心等待不失为一种方法。

8.2.6常见问题及对策

虽然目前国家教育部已允许在校符合婚姻法规定年龄的大学生结婚,但真正走入长期婚姻的很少,而短暂结婚很快离异的倒很常见。下面,我们将讨论大学在校生结婚的利弊,大学毕业立即结婚好吗,先立业后成家还是先成家后立业,工作后何时择偶好,女性的最佳结婚年龄,试婚的利弊,同居的利弊,丁克家庭,单亲妈妈,离婚等问题。

(一)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利弊

从前面的讨论中不难看出,婚姻的目的是使两个能够稳定生活在一起的人组建家庭。因此,这两个人要有能力形成一个稳固的核心,至少对年幼的孩子和失去生活能力的父母具有保障能力。而这个稳固的核心,需要心理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获得自己和家人必要生活物质的能力、在你的监护人需要你帮助时能给予心理慰藉的能力等等。显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还处在需要父母保护、供养的状态,上述责任难以尽到。

有人会问:我们不生孩子,父母还年轻不用我们管,我们只管好自己就行了,上述弊端不都避免了吗?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弊端都被排除了。那么我们来看看大学生婚姻的有利方面:两个性生理成熟的异性,可以随时解决性冲动问题,解除了性压抑问题;理性的性行为也可以避免意外妊娠;爱情的力量可以督促对方不断进取,互相帮助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业,建筑社会生活的良好起点;对于性别魅力高的人,及早名花有主,省去了因众多追求者带来的烦扰,可以专心于对未来更有益的事情。

那么,大学生结婚有什么弊端呢?两个人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会减少与其他同学的接触时间,进而婚姻中的两个人会失去与周围随时交流、开阔眼界的机会;大学阶段,不少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接触到复杂的世界,思考问题不再局限于学习和考试。随着年级的升高,思维、观念、对人对事的态度必然会不断发生改变,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婚姻选择会有所肯定和否定;大学的婚姻生活简单,没有琐碎的家务劳动,复杂的亲属关系,缺少角色转变和解决婚姻难题的锻炼;另外,大学期间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固定,没有经历复杂社会生活的历练,一旦离开学校环境,能经得起风雨吗?有人会说:“到时不行就离婚吧!人可以在离婚中变得成熟,学会建立幸福婚姻。”这话可是说得容易,代价高啊!

(二)大学毕业后立即结婚好吗

此时的婚姻与大学期间的婚姻比较,利在于:没有了与同学的疏远,人生观和价值观较那时成熟稳定些,生活内容实际化等;弊在于:没有经济基础,给双方父母增加负担,在考虑个人发展时有所顾忌,会在家庭生活中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进入社会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比大学时大得多。几年后,当人成熟后也许会动摇现在的选择。结婚独立的利处在于:可以专心发展事业,并拥有心理的支持者;理财理性化;因为年轻,家人比较容易谅解两人与家人相处时的不周到,融入家庭较容易等等。但我们建议大家最好不要马上要孩子。

(三)先立业后成家还是先成家后立业

这两件事对人生都很重要,先后恐怕要看机遇,不能一概而论。如大学择偶恋爱成功,具备结婚条件,两个人对婚后事业发展有共同意见,当然可以先结婚,因为错过机会可能失不再来。如果在毕业时有恋人,但时机不成熟,包括两个人之间有很多观念不同,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等等,自然要再磨合一段时间,看看两个人的一致性程度能否达到70%~80%,再做决定不迟。因此,成家与立业间不应该是一对矛盾,幸福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成功的事业是家庭幸福的保障。

(四)工作后何时择偶好

如果遇到意中人,随时可以投入恋爱,但我们建议大家注意择偶的原则,自己择偶的标准应建立在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进入社会后,不少男性认为,女性都很实际,自己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不敢恋爱。其实,女性的本意是要从男性处获得安全感,首先是人格方面的安全感,包括胆识、性格、能力,其次是它们的物质体现。因此,当女性看到男性优异的人格品质时,就会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不会对物质有过高的要求;只有当对前者失望甚至绝望时,女性才会单纯敛财,为自己换取生存保障。有些女性认为漂亮的脸蛋和性感的身材才是吸引男性之本,常常把时间花费在修饰自己外表上。其实喜欢漂亮和性感女人是所有男性的本性,但这只是他们喜欢的基础层次,有头脑的理智男性所选的妻子往往不具备沉鱼落雁的外表,而是秀外慧中的类型。沉鱼落雁的外表很难自己打造,美好的内外整体气质却可完全靠自己培养。有句话说得好:40岁前不美可以怨父母,40岁以后不美只能怨自己。其实综合气质美不用等到40岁,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而它对男性的吸引力更大而持久。气质之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使人不因生物属性的衰老而降低对异性的吸引力。

(五)女性的最佳结婚年龄

从生育年龄上讲,24~28岁是最佳优生年龄,35岁以上是高危孕龄。因此,从生育角度考虑婚姻,最好在35岁以前,怀孕年龄建议不要晚于32岁。当然,从婚姻进入生育之前最好有一个经历婚姻当事人角色转变、双方亲属融合和小家庭运转进入常态(工作、物质基础、困难的解决能力等)的过程。这些一般需要1~2年时间。如果决定不生育,当然结婚年龄可以随意些。

(六)试婚的利弊

目前,很多人认为婚前进行一段试婚,是对今后婚姻稳定幸福的保证。以往之所以没有试婚,是人们把初次性交看得很重,女性把它看成全身心奉献给自己心爱的、可以托付终身男人的体现,因此要在郑重的仪式后完成;男性也把它看成全身心接受自己心爱女人的开始。从此,一日夫妻百日恩,相互负有爱护、帮助的责任。当然对初夜的重视也包含着男权社会对女性贞节检验的不平等思想。那时,相恋男女不办理结婚的法律手续,不能生活在一起,避免冲动造成反悔,以失婚姻的庄严和理性。当然,婚后生活中也有出现难以解决的生理问题,造成两个人甚至两个家族的不幸,若离婚又会造成很多现实问题的两难局面。实际上,在以往的离婚案例中,人们往往以感情不和为由要求离婚,但其实是遇到了婚前无法发现、婚后无法解决的生理问题。对此,有人提出:婚前试婚可以部分解决这类问题。很多土著民族也是在婚前便让青少年男女进行性交训练,据说,这提高了婚后夫妻生活质量和生育保障。

但在文明的人类社会,试婚除解决了上述问题外,依旧会带来不少弊端。试想:感情极深,愿意终身相守的男女,是准备共同克服一切困难的,甚至包括共同面对死亡。他们会在乎婚后遇到之前臆想不道的困难吗?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此外,也有不少不愿承担家庭责任、却希望不断体验新婚甜蜜的人,以试婚为借口不断更换试婚对象,这种行为对于对婚姻满怀热望的另一方无疑是严重的挫伤,会使他(她)对婚姻失去信心和勇气。

(七)同居的利弊

当前在有性行为能力各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很多人选择同居。做此种选择的双方,既有相互吸引和依恋的感情,又可以友好地生活在一起,只差一张结婚证了。为什么不领证呢?这多半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既然相爱,那为什么没有信心呢?这就有两方面的原因了:自己的和对方的。①自己的原因:一方面认为对对方的认识还不足以到终身相许的地步,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克服未来的困难、坚守这份情感没有信心;②对方的原因:认为对方的变数较大,可能放弃自己,但也愿意体验这段共同的情感经历。显然,同居与试婚不同,它不以婚姻为目的,也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而是以相互的好感,或利益为基础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患难与共的。选择同居的人认为这样比较轻松,省去了很多麻烦。例如离婚手续,对离婚的各种顾虑,在另一方面,同居也意味着结束两人的关系是很随意的,彼此没有婚姻责任的限制。如果一对同居男女没有孩子,分手伤害的是不愿意离开的一方。如果有了“爱的结晶”,孩子的成长环境会因父母分手变得艰难得多,他的身心健康程度难以与健全美满家庭的孩子相媲美。而经历如此“爱情”的人们,会对爱情、婚姻、家庭产生不信任,缺少建立正常幸福家庭的信念,更不会具有营造自己美满家庭的能力。一旦养成没有责任感的抉择习惯,还会轻率地“爱”一个有家庭的异性,对别人和别人的家庭造成伤害。

(八)“丁克”家庭

在如今30多岁的人群中,走入婚姻但不要后代已成为一种常态,俗称“丁克”家庭。20世纪60年代西方开始流行“丁克”,这也是某些国家出现人口至今负增长的原因之一。选择“丁克”,大致有几个出发点:①提高两人世界的生活质量,担心孩子会常来干扰;②看到父母或社会养育孩子的艰辛,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培养好孩子无十足把握;③对自己婚姻的质量和长久性没有把握,不敢要孩子;④感到养孩子太辛苦。从如今问题少年多出自于不幸福甚至单亲家庭的事实看,这种选择对后代的健康成长没有什么弊端(在不会影响到整个种族延续的前提下)。但人们担心“养儿才知父母心”,不做父母怎能体会父母的牺牲与奉献?不做父母怎能理解爱的无私本质?不做父母怎样拥有成熟人类父性和母性的胸怀?显然,为人父母是人性的一种历练,虽不是社会适应必需的条件,但这样的经历——培育一个幸福孩子的体验,会使经历者人性中多一份感恩、多一份奉献、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期望、多一份寄托。总之,“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过,生儿育女则是另一种生活试,它会使人性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增强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九)单亲妈妈

这是指女性不走入婚姻,以一夜情、多日情等方式自己孕育一个孩子的家庭,目前在中国这种情况还很少。由于中国的国民对未婚女性怀孕生子接受度很低,女性的工作状态和经济收入也难以让她独自养育一个孩子。但这种情况在欧美、日本等地区却并不少见。在这些国家,女性的经济没有问题,社会也很自由,人们对她们也宽容得多。单亲妈妈多出现在高级知识分子或白领阶层,这也许体现了如今女权运动的成果,给予了女性充分的权利和自由。但不少人也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与常规环境长大的孩子人格健全程度一样吗?他(她)的环境中缺少爸爸,缺少爸爸角色的男人,他(她)如何了解男性、学习男性的思考行为模式或与男性相处呢?这样家庭成长的男孩是否会过分懦弱?女孩是否会过分强势等等。同时,人们对女性与异性、与同性、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能力的发展趋势也提出疑问,担心她们会不会从压抑、依存变化为个性、自我、对立的情形。在这里讨论这些,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婚姻发展的一些现象和趋势,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个性和新潮。

(十)离婚

离婚是缔结婚约的两个人因各种原因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过程。有学者说:离婚自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相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女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并只能从一而终,完全忽略婚姻当事人的选择和意愿,蔑视女性的婚嫁和生命权利,离婚自由显然是很大的进步。对于婚姻中确有不可调节的问题,痛苦远大于快乐的婚姻是应该解除,并经过思考和重新选择后,各自开始幸福的生活。但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婚姻中已经有了孩子,无论是为孩子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还是夫妻分手各自重组家庭,对孩子而言都是深深的伤害,这种伤害的影响可能是巨大而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它可能会涉及到孩子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社会适应的能力、对待两性感情的态度,终身幸福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

俗话说,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谁都可能在婚姻问题上犯错误,离婚就是一个改正的机会。在人的一生中,婚姻是人生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对夫妻两人而言很重要,对孩子和双方的父母甚至亲人均很重要。有些人看到了它的重要性选择了丁克家庭,有些人选择了试婚,还有些人选择了同居,这些利弊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最重要的是:在开始准备进入婚姻进程前,要对婚姻有一个深刻的考量,从自己的人生设计开始,到择偶、恋爱,再到走进婚姻殿堂。而真正进入婚姻后,在准备诞生“爱的结晶”前,仍要认真的思考:思考自己的婚姻是否具备了长久的根基;思考自己的婚姻是否经得起风风雨雨;思考自己的婚姻能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思考婚姻双方是否具备把孩子培养成才的能力。很多夫妻在具备一定物质基础后,就觉得可以要孩子了,孩子不会受苦了。其实,教育好一个孩子,物质条件并不需要很高,需要的是父母作为首要教育者的意识、智慧和方法,也就是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它一方面来源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来源于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改进。因此,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在确认自己有能力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再决定是否要孩子。当然也有人说:孩子是维系父母感情的纽带,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减少离婚的动机和实施。在某些家庭出现问题时,孩子确是使父母冷静思考,努力改进的动因。但目前单亲家庭孩子数量的日益增多,说明不少父母还没有成熟到为孩子而考虑改变自我、进而改善婚姻的程度。对于还未走入婚姻的人们,思考如何避免离婚才是如今决定的出发点。

总之,在婚姻观念多元化、强调个性的今天,婚姻仍是两性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而且目前的法律婚姻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利大于弊。尽管不少人婚后发现很多问题,甚至影响了一方的发展,但只要选择是成熟的、理性的,恋爱是慎重而务实的,婚后用耐心和智慧去面对出现的问题,婚姻带给人们的是成熟、稳定(安全感)、修养(充电)、欣喜,以及成就……婚姻同恋爱一样需要细心经营。因此,努力掌握建立和经营幸福婚姻的秘诀,我们将会融入社会幸福婚姻的主流中,并引领同龄人坚定走向成功的婚姻!

(张玫玫刘龙浩)序1

十多年前,我曾与上海一些性学家合作做过一个港沪大学生的性生活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的大学生平均比香港的性态度开放,而且性生活活跃,开始性行为的年龄较早,性伴侣的数目也较多。这结果令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出乎意料,因为香港受西方文化熏陶了这么久,青少年理应较性开放和性活跃才是,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香港有较好的性教育所致,但这又不像,因为好的性教育,应令人也有更好的性知识和更开放的性态度,香港的大学生却没有。后来,我们将数据反复分析,才找出原因,是由于香港的大学生较多来自保守的基督教学校所致。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性态度和性生活方式如何,不单视乎其性知识程度或所处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和个人背景,若要性教育能发挥其影响力,在家中皁期和学校中小学时做才最重要。所以,我一向不大赞成在大学做基本的性教育,因为太迟了,时间也不够,大学应着重传授相对较专业或学术的知识,而不是用来弥补中小学内应教而没有教的东西。大学若设性教育课程,最理想是每个不同学系中都有其专设的性学科,着重探讨与该专业有关的性知识,如医学院的性医学、性心理和性社会学,法学院的性法律、性社会、性犯罪学,文学院的性解剖学、性哲学、性美学等,目的已不在帮助学员能处理其个人生活上的性问题,而在充实其在未来专业上所需的性知识和训练。

不过,理想归理想,当现行中小学及家庭性教育仍未臻完善,而青少年的性看来又只会越来越趋早熟和活跃的时候,在大学设迟来的性教育也总比完全没有好,何况没有基本的性知识,根本就谈不上学专业性知识。《性健康蓝皮书》可以说是一本针对现时特殊性教育状况而写的书,它涵盖一般的性知识,但也涉猎较专业的性问题和更深入的思考,不流于肤浅,是一条把学生性成长连接往性成熟阶段的适当桥梁,值得推荐。

香港性教育促进会会长吴敏伦

2008年10月于香港大学

序2

2008年,注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值得骄傲的一年。

开年之初,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又造成巨大损失,面对自然灾害,我们科学决策,积极处置,赢得了世界的尊重;3~7月,台湾地区领导人更迭,“藏独”分子在拉萨打砸抢烧,在海外以卑劣手段阻挠奥运火炬传递,“疆独”分子实施恐怖破坏活动并扬言袭击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面对各种分裂势力的挑衅与恐吓,我们高瞻远瞩,妥善应对,赢得了世界的理解;8月,204个国际奥委会大家庭成员的1万多名体育健儿汇聚北京,我们以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宴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除了这些炫目的荣耀,我亦非常欣喜地看到一群国内的学者以弘扬中华文明为己任,以造福中华儿女为目的,数年来辛勤耕耘,融通中外,推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性健康蓝皮书》一书。该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有益于普及性科学、保障性健康、防止性罪错、促进性和谐,既是大学生的教材,更是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内涵。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既是我们个人的“性”福,更是社会的进步和幸福。

所有这一切,充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那么绚烂多姿,让我们,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中国正无限趋近于更为理性的文化自觉,历经艰难的中华民族正大步前进。由此,我相信,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将焕然一新地走向世界。

吴小翎

2008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