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69

第69章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把一张贴在墙上的纸撕下来时,不管多小心,都会在墙上或纸上留下印痕。而当我们为孩子的性格、行为、处事态度等贴上“标签”时,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对自己的判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自我。

张婷上一年级的时候摔了一跤,摔到了头部,医生告诉妈妈,张婷的脑部可能受到伤害。于是妈妈逢人便说:“我家婷婷脑子有点问题,什么都学不会。”“婷婷太笨了,成绩一直上不去。”……每次,妈妈都是当着张婷的面说这些话。

久而久之,张婷表现得越来越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成绩也从原来的二十几名下滑到四十几名。老师问张婷成绩怎么下滑得这么厉害,张婷说:“妈妈说我脑子有问题,您说什么我都听不懂的。”

老师觉得奇怪,张婷看上去并不像脑子有问题的样子,只是上课不认真。于是老师建议张婷的妈妈带张婷去医院彻底检查一下脑部,看是不是真有损伤。

经过医生的检查,结果出乎她意料,张婷各项指标都很正常,智力也完全正常。可是为什么张婷表现得这么不尽如人意呢?

其实,张婷变成这样与妈妈给她贴“标签”有很大关系。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张婷显然已经被妈妈所贴的“标签”左右,妈妈给她贴上“脑子有问题”、“很笨”这样的标签,于是张婷因此变得上课不认真,因为她觉得自己脑子有问题,再怎么认真也听不懂。可见“标签”的导向作用多么强大,无论“好标签”还是“坏标签”,都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

比如,我们总对孩子说“我家孩子太粗心,干什么都很马虎”、“我家孩子擅长文科,理科只是勉强能跟上”、“我家孩子太内向,老是不说话”……也许我们只是随便说说,却已经在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了“标签”。

孩子往往都是朝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总给孩子贴上这些消极的“标签”,那么孩子就会朝着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摆脱“标签”呢?

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人无完人,没有人生来就完美无缺,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总会有各种缺点,犯各种错误。而我们不能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要多看到他优秀的一面,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面前提起他的不足,会让他有挫败感,并逐渐变得不自信。

比如,孩子不擅长理科,但他文科不错;孩子虽然做事比别人慢,但很细致;孩子歌唱得不好,但他却很擅长画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而且,当我们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别忘了细心捕捉他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努力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调整引导的方向,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

周维平时总是丢三落四,去学校时不是忘了带作业,就是忘了带文具。为此,妈妈没少说他,可他总也改不了这坏毛病。

最近,周维迷上了飞机模型,每个周末都要去上航模班,而且从来不需要妈妈操心。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把航模课上要用的工具准备得妥妥当当,一件都不落下。

妈妈真诚地夸奖周维:“你是怎么把这么多的航模工具井井有条地收拾好的?你真厉害。”周维听了妈妈的夸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也没那么厉害,我平时总是忘东忘西的。”

妈妈补充道:“只要你平时也像整理航模工具一样,上学前准备好自己要带的东西,一定也可以做得这么出色,妈妈相信你!”

周维听了妈妈的话点点头,下定决心要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后来他也确实改掉了这个坏毛病,做事情也逐渐变得有条有理起来。

可见,只要我们调整引导的方向,不要总是强调孩子的缺点,而是经常用恰当合理的语言去鼓励他,强化他的正向行为,就一定能使孩子淡化坏习惯,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并且还会越来越好。

不能随意给孩子贴“好标签”

虽然好的“标签”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随意给孩子贴。因为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那些“标签”只是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由此强行把孩子划分成三六九等。这是对孩子缺乏尊重的表现,而且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消极意义远大于积极意义。

因为,过度的“好标签”容易让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他甚至会在心里建立起“我已经很棒,什么都不用再学”的认知,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所以,当孩子做得好,有进步时,我们可以表扬、鼓励,做得不好或是有不良的举动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批评、引导,但绝不能给孩子随便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