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58

第58章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般来说,智力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综合组成的,这五种能力被统称为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是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所以,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思考能拯救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很多父母习惯给孩子“指路”,凡事都替他解决,而很少想到应该怎样让孩子去独立思考、去解决。时间一长,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时,就不愿意自己思考了,而是指望我们帮他解决。

女儿只要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就会习惯性地向父母求助:“妈妈(爸爸),这道题应该怎么做呢?”在她小的时候,父母总会耐心地给她讲解。久而久之,父母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女儿只要遇到了不会的题目,根本不经过思考就去寻求父母的帮助。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她提示,她就做不出来。

后来,父母决定改变这种教育方式。每当女儿向他们求助的时候,他们都会说:“从现在开始,你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如果真的解决不了,就可以问我们。”如果女儿经过思考还是没能解决问题,父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告诉她答案,而是采用启发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她想办法解决,直到她豁然开朗为止。

孩子只有独立思考遇到的问题,才能明白问题的答案是如何得来的,那么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就能轻松地解决了。孩子只有通过“思考”和“感悟”而获得的知识,才能被他真正吸收。而“教育”,就是启发孩子去“思考”、去“感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结论”。

当孩子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分析找到答案。这样,他对人生的种种选择也会更具甄别能力,不仅可以在学业方面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还可以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因此,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我们就要鼓励他多动脑、多思考,并对他进行有效训练,从而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别让孩子产生“思考依赖”

很多孩子天生就依赖父母,所以每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找父母帮助。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一问就答”,否则就剥夺了孩子动脑思考的机会;也不要给孩子进行过“透”、过“细”的讲解,否则会导致他不爱思考。

为了不让孩子产生“思考依赖”,我们要鼓励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这个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困难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可以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情境

有人说,问题是思考的起点。的确,当孩子经常面对问题,经常处于被提问的情景中,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就会为找到答案而不断思考。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情景,经常向他提出一些问题,从而锻炼他的思考能力。

一位爸爸经常把自己扮演成外星人,然后向儿子提出很多关于地球上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气候和天气的变化”、“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在这种提问情景中,儿子学会了思考,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爸爸还经常带儿子去博物馆,先让他阅读一些相关书籍,然后再向他提出问题。对于他无法解答的问题,爸爸就会用浅显易懂的话为他解释。爸爸的提问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对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个男孩长大后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担任了美国康内尔大学的教授,并于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爸爸对他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平日里,我们就可以借鉴这位爸爸的做法,与孩子一起阅读、看电视、参观博物馆等,并向他提出一个个与之相关的问题,让他在愉悦、没有约束和压力的气氛中思考。

充当孩子的“脚手架”

如果孩子经过思考也没有解决问题时,我们就要充当他的“脚手架”,为他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给他恰当的提示或指导,并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解决。比如,孩子遇到了一道数学难题,我们就可以先帮他梳理一下做题思路,然后再让他自己解题。如此一来,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多让孩子玩一些益智类游戏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玩一些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游戏,有利于培养他的思考能力。

对此,我们要经常和孩子玩一些益智类游戏,如搭积木、下棋、走迷宫、玩魔方、数字类游戏等;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智力竞赛之类的活动,并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参加。

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我们与孩子、孩子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他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