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54

第54章 帮助孩子有效提升记忆力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记忆力好也是孩子能否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条件之一。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具有非常强大的记忆力。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的记忆容量相当于5亿本书的知识总量,一个人一生能储存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

几年前,媒体曾报道过一个名叫公丕军的6岁男孩。他的记忆力令人称奇,能够背诵整本《新华字典》,不仅能说出每个字的读音和字意,还可以把同音字按字典上的顺序写出来。

为了验证公丕军的“本领”,记者从《新华字典》中找出两个生僻字“饕餮”,告诉他读音是“tāo tiè”。结果,他不仅写出了这两个字,还解释了词语的意思是凶恶、贪婪。

据公丕军的爸爸介绍,在他4岁那年,爸爸带他到街上买字画,他好奇地问字画上的字怎么念,爸爸就告诉了他,他就自语了几遍,到了晚上临睡前,他竟然准确地背诵了出来。后来,爸爸就买了一些字画教他识字,他都能轻松地记住。爸爸发现他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便买来一本《新华字典》。没想到,他只用了11个月的时间,就神奇般地把字典上的所有汉字都背过了。

虽然公丕军是个特例,但可以说明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他正处于记忆力最好、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帮助他有效提升记忆力,他也可以像公丕军一样成为“记忆神童”。

消除孩子对记忆内容的恐惧感

面对较多、较难的记忆内容,大部分孩子都有畏惧心理,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背诵过。所以,他们的大脑就会发出抵触记忆的信号,从而造成精神不集中,进而降低记忆效率。相反,如果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去记忆,就会提高记忆效率。

因此,我们要消除孩子对记忆内容的恐惧感,让他有强大的自信心。如此一来,孩子的“大脑储存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利用,他的记忆效率就会有所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记忆力越来越强。

引导孩子运用多个感官进行记忆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用3种不同的方法让3组同学记忆一幅画的内容。对于第一组同学,他只告诉他们画上的内容,却不给他们看画;对于第二组同学,他只给他们看画,却未告诉他们画上的内容;对于第三组同学,他一边给他们看画,一边讲述画上的内容。

一段时间之后,这位心理学家分别问这3组同学记住了画上的多少内容。结果,第一组同学只记住了60%的内容,第二组同学记住了70%,第三组同学记住了86%。

由此可见,只听不看的孩子记住的内容最少,只看不听的孩子记住的内容稍多一些,又听又看的孩子记住的内容最多。这充分说明了,当孩子运用多个感官进行记忆时,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正如《弟子规》中讲到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因此,在开发孩子记忆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他充分发挥感觉器官的作用,运用多个感官进行记忆。比如,孩子在记忆英语单词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用眼睛看单词,大声把单词读出来,用手把单词拼写出来,那么耳朵就会听进去,心也就记住了。

提醒孩子及时复习知识

即便是记忆力再好的孩子,也几乎不可能一次性记住某项内容之后就一辈子不忘了,肯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遗忘现象。所以,复习已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从中得知,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遗忘率分别是42%、56%、66%;2天至31天的遗忘率就会稳定在72%~79%之间。

也就是说,复习的最佳时间段是记忆后的1小时至24小时之间,最晚不要超过2天。只要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复习一遍,并达到一定的复习次数,就能实现永久记忆。

另外,记忆的黄金时间段是睡前和醒后。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利用睡前的一段时间,主要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利用醒后的一段时间,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前一天晚上的内容。只要孩子能够利用这两个最佳时间段记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帮助孩子安排记忆内容的顺序

加拿大的一位学者曾做个一项实验,绘制出了关于记忆的“U”形图,被称为“系列位置曲线”。也就是说,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记忆内容的开端和结尾。

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记忆内容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帮助孩子安排记忆内容的前后顺序。比如,孩子需要记忆20个英语单词,我们就可以帮助他把那些比较难记的单词放在开头和结尾记忆,把比较容易记忆的单词放在中间,这样一来就有可能达到最佳记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