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36

第36章 不要对孩子一味地指责

我们总是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大伤脑筋,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严厉的批评非但没有使孩子改正错误,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健康成长,还让他渐渐变得叛逆、不服管教。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关键在于我们对孩子所持的态度。

如果我们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只会对孩子严加指责,肯定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教育效果。教育孩子并不是只有“指责”这一种方法,只有在孩子接受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我们一切的指责都只是白费力气。

有一天,爸爸发现家里的金鱼都翻肚皮了,而且鱼缸里的水也变得又白又稠。爸爸觉得诧异:这是怎么回事?早上出门的时候鱼还好好的,怎么现在都成这样了?他闻了闻鱼缸里的水,有股牛奶的味道,他想,这肯定是程晨这臭小子干的,看我怎么收拾他!

爸爸把程晨叫了过来:“这鱼缸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弄的?”程晨看爸爸严厉的样子,吓得躲在了妈妈身后,轻声说:“我把自己的牛奶给金鱼喝了,我……”

程晨还没说完,爸爸就骂了起来:“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啊?家里的鱼你都不放过,你就不能消停一天吗?天天给我找麻烦!”

妈妈瞪了爸爸一眼,让爸爸先别骂了,然后蹲下身问程晨:“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程晨委屈地说:“您不是说牛奶有营养吗?我想给小金鱼增加营养,让它长得更快。”

妈妈说:“你真有爱心,为了让金鱼长得更好,把自己的牛奶都让了出来。可是,小金鱼不爱喝牛奶,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自作主张地给它喂牛奶,所以这些小金鱼都死了,是不是很可惜?”

程晨红着脸对妈妈说:“我错了,我不应该给小金鱼乱喂吃的。”妈妈拍了拍他的头,给程晨解释了不能喂小金鱼喝牛奶的原因。

由此可见,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不只有责骂这种方法。如果我们像案例中的爸爸一样一味指责,不仅无法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让他觉得我们不理解他。这样一来,我们和孩子的沟通自然无法进行下去。

研究表明,与肉体的处罚相比,我们对孩子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更容易让他产生压力、心情紧张,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对待孩子应该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耐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尊重。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懂得欣赏这些“闪光点”,那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将会进行得更加顺畅,也更加愉快。

给我们的批评裹上一层“糖衣”

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妈妈,在批评孩子之前先表扬了孩子的爱心,让他先尝到甜头,然后再恰当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他会乐意接受这种带“甜味儿”的批评。因此,我们在批评孩子之前,先冷静下来,把将要出口的批评咽回去,不要急着发脾气,先给我们的批评裹上一层“糖衣”,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这时,我们会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优秀。

向孩子说明过失的后果

我们通常一见到孩子犯错就开始激动,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数落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如何对抗我们的批评上,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对错,也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向孩子说明过失的后果,调动他的情绪体验,让他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比如,当孩子把别人的书本弄破了,我们可以对他说:“如果别人把你心爱的故事书弄坏了,你会不会难过?”这样就能唤起孩子的同情心,同时也能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过错,并渐渐改正。这样既不会伤害孩子,又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允许孩子偶尔有“出格”行为

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对自己生存、成长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好奇,他总是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我们通常用“越轨”、“搞破坏”等词来定义孩子的这种“出格”行为,并加以责备和限制。

我们不知道的是,孩子的这些“出格”行为往往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而我们的限制行为无疑将孩子的创意扼杀在了框框里。因此,在面对孩子偶尔的“出格”行为时,我们要在批评他的同时因势利导地调动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只要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出格”的孩子也能成为人才。

用温和的建议代替粗暴的责骂

大多数孩子都惧怕我们的斥责,听到我们的高声责备,他也会变得态度强硬,蛮不讲理。但如果我们试着用和蔼的态度征求孩子的意见,并温和地开导与说服他,就能发现孩子会更自觉自愿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因为温和的建议会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孩子情绪稳定了,自然更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诲。可见,温和的建议比粗暴的责骂更有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