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32

第32章 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叨

“唠叨”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说话写文章啰嗦,不简洁。”我们认为自己的唠叨倾注了对孩子的爱,却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只会让孩子觉得心烦。最后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与其成为一个唠唠叨叨的“碎嘴婆子”,不如改变一下自己的方法,将唠叨改为对孩子的引导,一定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每天早上,妈妈总是为陈宇准备好早餐,并准时端上餐桌,然后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叫陈宇起床。而陈宇总是拖了快半小时才懒洋洋地爬起来。当陈宇匆忙洗漱完后,就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吃早餐。这个时候,妈妈又开始唠叨:“看看你,把什么都弄得乱七八糟,老是让我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

陈宇默默地低头扒着饭,没理会妈妈的唠叨,于是妈妈又说开了:“每次说你都爱听不听,早上起床也要喊破喉咙你才动。看看,饭凉了吧?还吃那么快,小心噎着了。要是你一早听我的,还用得着这么狼吞虎咽吗?要不是我叫你,你一准儿得迟到……”

陈宇对妈妈的话是左耳进,右耳出,同时加快了自己进食的速度,然后抓起书包赶紧往外跑。妈妈追在身后喊着:“别着急啊,吃这么点怎么行啊?一会儿上课该饿了。东西都带齐了吗?没落下什么吧?哎,怎么越走越快啊,慢点走……”

相信我们很多家长都在无意中成为了那让人厌烦的“唠叨婆”,每天不断地叮嘱、提醒,甚至抱怨孩子;每天总是将类似的话重复很多遍……就像一只苍蝇,一直盘旋在孩子的耳边。孩子被我们折磨得焦躁不安、心烦意乱,这样又如何能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状况?

其实,我们每天的叮嘱无非都是些陈词滥调:“吃饭别太快了”、“上课要认真啊”、“不要和同学吵架”……我们这么“唠叨”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进心里,接受教育,然而这样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话,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变得更不在乎,根本不会将我们的话放在心上。那我们这样的“唠叨”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我们不要只怪孩子不听话,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何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们总是会强硬地给孩子下个命令,然后靠不停地唠叨来督促孩子完成,我们以为这样“耳提面命”孩子下次就能做好这件事,可下一次孩子依然如故,仍然需要我们的督促。我们不妨换一个方式,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比如,当我们想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的时候,有的父母习惯直接命令:“你必须把房间收拾好!”这么说孩子通常都充耳不闻,仍然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对他说:“晚上有空,就把自己的房间收拾一下,好吗?”这样说,就能给孩子喘息的空间,让他不那么反感,以致产生逆反心理。

当我们适当放手后,就会发现孩子自觉自愿做的事情,积极性和兴趣都会很高,根本不需要我们跟前跟后地提醒和督促。

“叮”要“叮”在点子上

对于孩子的事情,我们总是事无巨细地反复强调,恨不得把嘴牢牢“叮”在孩子身上,就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起床、吃饭、走路、睡觉等等,什么都要叮嘱。话说的虽多,但都没说到点子上。孩子理解不了,而且说得多了,他会有厌烦、叛逆的心理。我们白费了那么多口舌,却一点成效都没有。

其实有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反复叮嘱,比如按时起床这样的问题,孩子迟到受到老师批评后,自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尽量用孩子能听懂的、不至于厌烦的简单话语,告诉他事情的前因后果,让自己斟酌着做这些事。

这样,孩子不仅能听进我们的话,还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快乐地去按“自己的意见”实施。

做孩子安静的避风港

就快要期末考试了,因此晓芸最近的学习都很紧张,每天都要做很多习题。

一天放学后,晓芸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刚往沙发上一坐想休息一会儿,结果被妈妈看到了。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说她:“一回来就坐那儿,还不赶紧把作业给做了,还有你的功课,复习了吗?这都快考试了,也不见你着急,我看你能考出个什么成绩!”

晓芸听了无奈地坐到了书桌前,拿出了自己的课本,妈妈这才停止了唠叨。其实,晓芸并不是不想写作业和复习,只是太累了,想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可她却没把这些告诉妈妈,因为她怕引起妈妈更多的唠叨。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停地说:“作业得赶紧做,不然写不完”、“课本一定要认真看,不然考不好”、“一会儿休息一下,劳逸结合”……尤其是孩子快考试的时候,有的父母更是操心,围着孩子唠叨个没完。这样孩子能好好学习吗?

虽然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唠叨得越多,孩子的抵触情绪越大。因此,我们应该少说多听,当孩子最好的倾听者,还他一个安静、轻松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