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33

第33章 允许孩子给父母指错

儒家经典《孝经·谏诤》中有这么一句话:“父有争(同‘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就是说如果孩子能指正父母的错误,父母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如果孩子能直言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为何不敞开心胸接纳劝谏呢?这既能让孩子更加信任、尊重我们,也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于行差踏错。

一位妈妈牵着八九岁女儿的手站在十字路口,妈妈左右看了看,发现路上没什么车,于是牵着女儿准备过马路。可是女儿站在原地不动,还拉着妈妈不让她过马路,原来,现在是红灯。

女儿对妈妈说:“妈妈,老师都告诉过我们不能闯红灯。”

“没关系,现在路上没车呢,走吧!”

女儿义正词严地告诉妈妈:“您这样是不对的,‘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要记清’,书上都是这么写的。”

看到周围的人都望了过来,妈妈脸都红了,但是,她还是停了下来,而周围准备闯红灯过马路的几个人也停住了脚步。

也许这位妈妈当时会觉得很没面子,但想通了后一定会感谢女儿,因为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丧生。试想一下,如果妈妈当时没有接受女儿的批评,而是硬拉着女儿闯红灯,会有什么后果呢?可能这一次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但女儿以后可能也会像妈妈一样闯红灯,也许某一次就会发生意外。

而案例中的妈妈接受了女儿的批评,并且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这样做会让女儿也效仿妈妈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正如《弟子规》中的一句话:“善相劝,德皆建,过不归,道两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允许孩子给我们指错,那么我们和孩子的德行都会随之提升,如果我们不接受孩子对我们的批评,那我们和孩子的德行都会有缺失。

因此,我们不仅要允许孩子指出我们的错误,还要勇于接受并改正。

不要责骂给我们指错的孩子

当孩子对我们说“妈妈,您做得不对”、“爸爸,您不可以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大部分做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恼羞成怒,接着开始大声责骂孩子:“你才多大,自己的事情还没解决就来管我!”“一边儿去,小孩子家的懂什么!”……

也许父母的这些话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恼或是维护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但这样的指责无疑是在告诉孩子:“我们永远都没有错,错的是你,就算我有错,也轮不到你来批评。”我们这样做,又怎能教育孩子呢?

也许我们一时无法接受孩子的指正,觉得他的指正让我们很丢面子,但我们不要因此而大声责骂孩子,也不要立刻反驳孩子。即使我们不确定孩子的指正是否正确,无法立刻接受孩子的指正,也不要狡辩,因为如果孩子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狡辩就会误导他的判断力。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保持沉默,或者告诉孩子:“也许你说的是对的,我会好好思考一下。”这远比直接反驳和狡辩要有效得多,而且这样做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

正所谓“福在受谏”,一个人如果有雅量去接受别人的劝谏,不管对方是七旬老者,还是三岁儿童,都能虚心接受,那么他一定是个有德行、有福气的人。因此,对于孩子的劝谏和批评,我们一定要虚心接受。

当孩子正确地指出了我们的错误时,我们应该对他说:“谢谢你,是我做得不对,下次我一定会注意的。”当然,孩子的指正不是每次都正确,当他对我们有误会时,我们应该先认真地听孩子说完,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讨论其中的道理。这样做能让孩子有更清晰的是非观,同时也能让我们赢得孩子的信任。

教孩子正确的劝谏方法和态度

《弟子规》中说过:“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错,孩子要为其指出来,但是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态度。人们通常很难接受别人大声吼叫、傲慢无礼的劝谏方式,所以要教孩子用“怡吾色,柔吾声”的方式劝谏,也就是教孩子在劝谏的时候态度要和颜悦色,语气要轻柔。

要让孩子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地劝谏,首先我们自己在平时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保持温和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让孩子做到柔和地劝谏我们和他人,这也有利于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

要注意的是,如果别人没接受孩子的劝谏,我们要引导他不能因此而有怨言,要告诉孩子:“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是说,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就不会有抱怨了。如果孩子能努力地管好自己而不苛求别人,他就不会对别人有怨言。而且,这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劝谏方式,因为身教比言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