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31

第31章 放下我们做父母的架子

我们对待孩子,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简直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然而,很多父母虽然爱孩子,却放不下做家长的“架子”,以致与孩子的沟通十分困难,事倍功半。要知道,教育关乎孩子的一生,比所谓的做家长的“架子”要重要得多。让我们试着放下架子,站在与孩子同等的高度,引导他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你的上司整天端着架子对你指手画脚,每天不是批评就是责骂,你会尊重和信服他吗?答案肯定是不会。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他因为我们的架子而不得不听话,不得不低头,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孩子的这些“听话”、这些“低头”都只是暂时对我们“权威”的屈从,并不是真心实意地信服和听从。

雨婷上小学2年级了,妈妈要求她每天晚上都得看一个小时的书。

有一天,雨婷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子旁心不在焉地翻书,耳朵却听着客厅电视里传出的动静。后来,雨婷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客厅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妈妈见了很不高兴,说:“去去去,你回房看书去,看什么电视啊!不许看了啊!”

雨婷表面上答应了妈妈,心里却很不服气:“就知道对我摆架子,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的。凭什么你可以看电视,我就不能看?而且我作业都做完了,也不让我休息一下。哼!我偏不看书,不让我看电视,我就看漫画!”于是雨婷拿了本漫画看起来。

看看,我们想用自己的权威逼孩子就范,结果却让孩子学会了“阳奉阴违”。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是我给他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他凭什么不听我的?于是,我们像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一样,无视孩子的尊严,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加诸在他身上。

这样的“不平等”教育方式又怎能让孩子尊重我们,对我们心服口服?要想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我们,我们首先要做到理解、尊重、关爱和宽容孩子。而强行端起父母的架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德国教育家黑尔加·吉尔特勒说过:“如果你放弃权力,放弃你的优越感,那么你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我们如果能放下架子,主动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不是高高在上、板着脸说教,就一定能得到孩子真正的尊重,而不是表面的屈服。

别再对孩子大吼大叫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能自控地对孩子大吼大叫。要求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大声地命令他;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大声地斥责他……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尊,我们这样不管不顾地一通责骂,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

这种方式或许一开始能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收到成效,因为孩子迫于我们的权威,不得不低头。但这只是暂时的,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理会我们的大声责骂,对我们的命令也视若无睹。这时,我们开始觉得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孩子。既然这样行不通,我们何不换一种教育方式呢?

当我们想要孩子做某件事时,放下我们那高高在上的架子,用柔和的语气问问孩子:“你愿不愿意帮我做那件事?”这可以让孩子抵触和逆反的心理有所降低,有利于我们的沟通。当孩子做错时,我们可以试试用心平气和的语气批评孩子,因为,这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还能降低孩子的反抗情绪。而大吼大叫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反而会引起孩子更剧烈地反抗。

既然不吼不叫也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保持和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为什么还要用那种伤害孩子自尊的方式呢?

平等、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孩子不愿意向我们吐露心声,喜欢和我们对着干,在我们责备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应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总摆着一副长者的姿态动辄训人。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也有自尊心,如果我们总是居高临下地责骂他,就永远也跨不过横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那道鸿沟。

现在的孩子更希望我们能平等、真诚地和他交流。而我们,只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在孩子玩耍时,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快乐;在孩子不开心时,仔细聆听他的烦恼;在孩子获得进步时,分享他成功的喜悦……当然,我们有烦恼也可以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商量,你会发现,孩子很乐意为我们排忧解难。

只要我们能放下架子,平等、真诚地对待他,就能逾越那道鸿沟,走进孩子的心灵。

放下架子不等于放弃尊严

在街边,一位妈妈正揪着孩子的耳朵诉着苦:“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供你读书,我容易吗?你不感激就算了,还到处惹事,你到底想怎样啊?算我求你,你别给我添麻烦了……”

妈妈不停地在骂孩子,后来甚至给孩子跪了下来,哀求孩子一定要争气。过路的人们纷纷劝解,可那个孩子却无动于衷,依然把手插在裤兜里东张西望。

我们要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相处,这没有错,但很多父母矫枉过正,什么都迁就孩子,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就像案例中的那位妈妈,也许有的父母会觉得那孩子太没良心,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自己连起码的尊严都没有,又怎能祈望得到孩子的尊重呢?

因此,虽然我们不能在孩子面前摆架子,但起码的尊严还是要保持,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