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长牛市,改变炒法:获利百倍的价值投资法则
11010700000003

第3章 人民币升值的长期预期

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正式宣布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一年多来,人民币一直保持小幅升值趋势,至2006年12月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7.723,近一年半涨幅达到5%。

一般估计,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决定了人民币升值的时间和空间。与以往日本、德国历史上有过的本币升值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国际收支顺差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将和日本、德国的相似,甚至更大,升值的时间也会更长,保守估计大概也要10年左右的时间。吸取日元快速升值产生泡沫经济的教训,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过程必然会先慢后快。在缓慢升值期前5年时间内,预计人民币将每年升值4%~5%左右,升值幅度为20%~30%。随着国内外条件的进一步具备,人民币也将进入加速升值期,保守估计大概也是一个5年时期,升值幅度在50%以上(注)。其实,即便人民币不升值,国内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将一直存在。而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存在,且不断被强化而不是减弱,热钱押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就一直不会改变,而且势将越演越烈。

对股市而言,本币升值预期主要带来四个方面的益处: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在实行外汇管制制度下,本币升值将导致外币资产转换为本币资产的趋势,有助于改善股市资金的供求关系;为了抑制太多的投机资金进入国内,央行将有意维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币利差,倾向于保持低利率,为股市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坏境;国际游资具有较强投机性,主要投资目标在于容易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上。

当年日元升值早期,也只有少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1979年,国外净购入日本股票仅1.92亿美元,到1980年猛增到61.5亿美元。1986年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已超过280万亿日元,交易额高达160万亿日元,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1987年4月,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猛增至2660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26520亿美元市值。1985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价仅为13113日元,此后便一路狂奔,不断攀升,到1987年9月,已为26000日元,并于1989年12月29日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5日元。

同样的历史在中国台湾地区也得到复制。1988年10月后,台湾“中央银行”受到压力,对台币采取了缓慢升值的政策。尽管如此,还是吸引了大批海外热钱汇入套利。受台币升值预期影响,台湾股市加权股价指数从1985年7月起的600点开始逐渐上升到1986年9月的2505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股指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不止,在嗣后短短一年里(至1987年10月1日),指数便升至了令人叹为观止的4600点高位。就在那时,受全球股市突发风暴的冲击,台湾股市加权股价指数又一度回跌到2298点的低点,但在稍作整理后就又再度进入飙升轨道,并在1988年9月26日达到历史顶峰——8870点。

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经济腾飞的过程来看,由于地区出口的大幅增加,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伴随着本币的长期大幅升值。中国现在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人民币正步入中长期升值轨道。相似的宏观经济背景造就了货币升值的经济现象,对美贸易顺差的大幅攀升是货币升值的外在导火线。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出口势头非常迅猛,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外汇储备一再创出新高。于是,人民币也持续保持强势,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展望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这一过程将持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从海外的经历看,当某种货币存在升值预期,汇率与股市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即预期本国货币升值以及现实的本币升值——热钱流入——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大升值压力——汇率升值——热钱流出——股市大幅下挫。在热钱大量涌入后,股市自然会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但是当热钱从股市撤离,处于高位的股价将轰然倒下也将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股市大起大落的系统风险无疑不利于股市融资、资产配置、定价等功能的发挥,减弱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在中国,人民币升值趋势还刚刚开始,现在谈论热钱大规模的撤出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