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吉安读水
10963000000030

第30章 井冈女儿曾志

在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一张放大了的照片,那是一个洋学生的形象:一个漂亮的留着一头波浪长发的女子,穿着一件时髦的苏联式的女装,领子和袖口上缝有四条白道道,尤其是那双眼睛,透着灵气与精明,也透着女性特有的温婉与羞涩。

这就是曾志。

这一定是在一个城市的名照相馆里留下的,看着这张照片,你很难将她同井冈山恶劣环境中的那个曾志联想在一起。一个读了十几年书有着烂漫青春的富有诸多梦想的女学生,如何会毅然投笔从戎,追随红军上了井冈山呢?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问过,只是我没见着答案罢了。

年轻漂亮的曾志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应该是有着幸福追求的。她嫁的第一个男人不久即献身于革命,第二个男人又一次被敌人杀害。在井冈山时期,她跟的是第三个男人,红军撤离井冈的时候,她和这个男人共同生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没有办法带走,只好将其托孤在井冈山的一户人家里。

曾志曾是小井红军医院的党总支书记,红军医院曾经遭受过一次灭顶之灾,150个伤病员被围剿的敌人杀害,幸而曾志当时不在医院。为此曾志是心有感慨的,曾志在死后又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埋在了这小井医院的旁边。她要守着井冈,守着小井,守着那些死去的不屈的灵魂。

曾志在解放以后找到了这个托孤在井冈山的孩子,此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井冈山人。井冈山的农民爸爸妈妈没有显出自私的一面,他们要求曾志带走这个孩子,但是曾志对这个孩子说:是井冈山人民把你养大了,你就还留在这里吧。

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女人,从她的一次次的恋爱,一次次的结婚,又一次次的分离,隐忍了多少苦痛,里边有多少对亲人的依恋之情,思念之情,而后是对孩子的割舍之情,想念之情。

闹了一辈子革命的曾志,尽管在解放后进了北京,当上了妇女界的领导,也算功成名就了,但是她的心似乎还是原本那个少女纯洁的、无私的、善良的、向上的心。她病重的时候,感觉自己又要回去了,回到来的路上最初的那个起点。因而她无所顾忌。

她一遍遍地嘱咐家人对于她的死不要开追悼会,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不要留下骨灰在八宝山,要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医学,只要科学上用得着的尽管拿去,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给那些失明的人,要把所有的钱物作为党费捐献给国家。

孩子们遵照她的遗嘱办了,孩子们觉得这是对妈妈的最好的回报。孩子们刻了一块不大的石碑,那是一块井冈山的石头,孩子们把这块石头安放在了井冈山小井旁的一片竹林里。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找过曾志安眠的地方,但是没有找到。第二次来井冈山的人带着我又一次到小井附近的山坡寻找,他竟然也带错了路。他说即使在井冈山也只是听说过,并不知道具体方位,因为没有什么明显的标示。踏着落日的余晖,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所在,这片地方实在是太小了,不能说是一个墓,凸起的就是那个不大的石头,不在意的人,会从它的跟前走过而不知晓,因为那石头上的字也是不大清晰。

曾志实在是不想打搅谁。

那个微笑的、美丽的少女,只想默默地守着她为之奋斗、为之痛苦、为之感奋的井冈,守着那些早她而去的魂灵。

那块石头上是浅红的四个字:魂归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