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前:
有上学孩子的家庭每天早上起来就像是打一场仗:天天都在孩子困难的起床、快速的洗脸、刷牙和匆忙的早餐中结束,而家长们在孩子出门后才能松口气。
早上喊孩子起床要喊好几遍,孩子总是不肯爽爽快快地从被窝里爬起来,有时磨磨蹭蹭“耍赖皮”,有时索性装作没听见,要家长反反复复地催几遍,急得爸爸妈妈直发火,早上的时间可真够家长们头疼的。这时候用纸条传达我们的理解,“我知道你不喜欢别人太早叫醒你,现在你可以自由选择什么时候起床。”,然后送上一个闹钟,会比容忍和发脾气都有效。
孩子不容易醒,不能说他懒;孩子没有马上起床刷牙,不能说他脾气坏。不要奚落早上很难活跃、很难有热情的孩子。与其让他们卷入争吵,不如让他们再继续享受十分钟的睡眠或者白日梦,或者可以把闹钟调得稍早一点。我们需要传达同情和理解:
“今天早上起床很难。”
“躺在床上可真舒服。”
“多睡五分钟吧。”
这样的话让早晨变得欢快,制造出一种温暖、亲密的气氛。相反,下面愤怒或者嘲笑的话只能带来冷淡、阴沉的气氛:
“有那么困吗?我五点就起来了,也没你那么困。”
“你昨天晚上干嘛了?今天早上起不来?”
“你马上从床上给我起来。”
或者担忧他们的健康:“你怎么还没起来?你病了么?有什么地方痛?肚子痛吗?头痛?让我看看你的舌头。”
所有这些话都在向孩子建议:接受温柔、关怀的方法就是生病。孩子可能还会觉得如果他们否认父母如此和蔼地列出来的疾病,父母会觉得失望,因此孩子不得不装病。
通常来说,早餐是一天中比较困难的时刻。很多时候,父母或者孩子都睡眼惺忪的,情绪也不好,争论很容易就演变成训斥和责备。所以吃早饭的时候,不是教育孩子哲学、道德原则或者礼貌举止的好时机。就像下面这个例子:
小畅:“早上又吃粥和鸡蛋,我说我最讨厌吃粥和鸡蛋了。别人家都吃面包,你自己不爱吃也不让我吃!”
妈妈:“面包有什么营养?鸡蛋最有营养了,别人是想吃都吃不到呢,我五点半就起来给你做饭,你还不愿意吃!就是没饿着你呢。快点吃,然后赶紧去上学!”
小畅的行为让她的妈妈很生气,她用让女儿更生气的方法回敬了女儿,两个人去上班、上学时的情绪都很糟。
不要让孩子控制我们的回答或者情绪,这一点很重要。小畅的妈妈可以不反击,她可以承认女儿的抱怨,维持一个愉快的早晨。
妈妈:“你好像特别不喜欢吃粥和鸡蛋。”
小畅:“我也不是很饿,去学校买点吃的算了。”
发生在早上的一些小事都可以对我们和孩子造成伤害。小题大做的事情每个月都要发生好几次。如果吃早饭的时候,在饭桌上孩子拒绝吃早饭并开始诉苦,我们不要以为沉默或者讽刺性回答“你哪天浑身不疼才奇怪了”是最好的回答,同情地回答更会让孩子感到温暖。
萃萃:“我的胃疼。”
她的妈妈没有奚落她,而是承认了她的诉苦。
妈妈:“哦,你的胃昨晚没有休息够。”
萃萃:“也许是。”
妈妈:“让我看看,你的胃可真凉。”
萃萃:“会很严重吗?”
当妈妈向她保证她的胃只是需要被温暖时,萃萃的心情似乎好了起来,开始慢慢地喝粥。
虽然每天早上的生活都重复一致,但是孩子有时还是会忘记课本、作业、眼镜、钥匙、午餐钱。这时我们只需要把孩子忘记的东西递给孩子,或者简单地说句“你的钥匙”,无需说“我希望能活到你顺利上学的那天”,也无需说“晚上我们不在家时,你怎么进家门”;更无需说“你才多大啊,就这么健忘”。
对孩子来说,让孩子感激比责备更能帮助孩子记忆。
那些长长的警告就可以省略了,因为你记住它并不容易,可是孩子听一次的伤害很久都不能忘记,在孩子上学之前,不应该给他一长串的忠告和警告,“上课认真听讲,不许打架”,这样孩子会厌学。对孩子来说,“四点钟我去接你”比“放学后直接回家,不许在外面玩”更有指导性。
放学后:
孩子们希望放学回家后,父母或者其他关心他们的大人能在家欢迎他们。不要问孩子那些只会引起无精打采的回答的问题——“学习怎么样?”“还行。”或者“你今天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中午吃了什么?”“每天都一样啊。”——父母可以说一些话,表达他们对学校里的麻烦事以及困难的理解:
“有人让你不高兴了。”
“我打赌你已经等不及学校放假了。”
“看起来你过得不高兴啊。”
“你好像很高兴回家。”
在大多数情况下,陈述比提问更可取。
父母要上班的家庭,不再有父母在家亲自迎接放学的孩子,但是写一张纸条可以减轻父母不在家给孩子带来的痛苦。许多有学龄孩子的父母会利用信和纸条来加深他们和孩子的感情。对父母来说,用文字表达感激和爱也更容易一些。有些父母把话录在录音机或者录像带上,孩子可以一遍遍地听父母的话。这样的信息传达能够鼓励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减轻孩子从学校回到空荡荡的家时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