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按摩穴位治百病
10942900000013

第13章 内科(六)

(十八)癃闭

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的病。癃,中医指尿液潴留而致小腹膨隆;闭,中医指膀胱气机闭塞,难尿。临床有虚证和实证之分,所以要辨证论治。

1、虚证瘙闭

症状:小腹膨隆、小便不利或淋沥不爽、排出无力,甚则点滴难出,腰酸腿软,神疲气弱等。中医认为多因年老肾虚、命门火衰、中气不足所致。

治则:健脾补肾、温阳利尿。

取穴:兑端、大巨、委阳。

说明:兑端,别称壮骨、唇上端。在上嘴唇尖端,鼻唇沟与嘴唇接连处。此穴能养阴清胃热、定惊止痛、利尿消肿,治癫狂痫症、鼻衄、牙痛、口舌生疮、口臭、尿闭等。

大巨,别称腋门、在泉。在肚脐眼下2寸,旁开2寸处。此穴能补肾益气,治小腹胀满、厥疝、阳痿、遗精、早泄、便秘、尿闭等。

委阳,在腿胭窝横纹外侧端,即胴窝横纹中央,委中穴外侧。此穴能通三焦、疏水道、利膀胱,治小腹胀、小便不利、腰脊强痛等。《甲乙》载:“治胸满膨膨然,实则癃闭、腋下肿,虚则遗溺。”

手法:医者用一只手的掌面,放在患者头后部适当处,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接甲,掐其上唇尖端处的兑端穴36—72次,指力要由轻渐重,既要使患者有明显的胀痛感,又不要掐伤穴处。接下来嘱患者仰卧,医者用掌面推其下腹部的大巨穴36次,有透热感效果好,然后改用手拇指端推揉患者胭窝横纹外侧端的委阳穴左右各36次,使其有明显的酸胀感放射至足部。

2.实证癃闭

症状:小腹胀急而痛、小便阻塞不通、烦躁口渴等。中医认为多因中焦湿热移注膀胱所致。

治则:行气活血、清湿热、通水道。

取穴: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

说明:膀胱俞,在第二骶后孔,髂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的凹陷中。此穴能利膀胱、强腰脊、主持水液代谢,治癃闭、便秘、腰脊强痛等。

阴陵泉,别称阴之陵泉、阴陵。在膝下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此穴能健脾利水道、通三焦,治腹胀、水肿、小便不通等。《金鉴》载:“治胁腹胀满,阴痛,足膝红肿,小便不通。”

三阴交,别称承命、太阴。在下肢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此穴能通经络、疏肝益肾,治腹胀、小便不利、滞产、恶露不行等。

手法:嘱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掌根或拇指肚揉按其膀胱俞36次,然后用手拇指分别按揉患者左右下肢的阴陵泉和三阴交穴各36次,按揉频率不要太快,其下肢有酸胀感效果好。

(十九)遗尿

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尿后常能继续熟睡,缠绵不愈,伴有精神紧张、体倦力乏、食欲减退等。中医认为多因肺气不调、脾虚气陷、肾气不足、膀胱失于约束所致。

治则:补肾培元、温阳固脱。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

说明:气海,别称脖腆、下肓等。在前正中线上,脐眼下1.5寸处。为元气之海、生气之源,能增强元气、调摄疏利下焦气机,治元气亏损疾患。

关元,别称下纪、三结交、次门等。在前正中线上,肚脐眼下3寸处。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为人之根源,治一切虚劳之疾。

三阴交,别称承命、太阴。在下肢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此穴有通经络、疏肝益肾的功能。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掌面揉其腹部气海和关元穴,顺逆各36次,然后改用手拇指肚按揉患者左右下肢的三阴交穴各36次,指力要由轻渐重,施治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宜。

附:老人尿多

小便多而清长、四肢不温、精神萎靡、纳差等。中医认为多因肾气不足、脾虚气陷所致。

治则:补肾固精、疏经利腰。

取穴:命门、肾俞。

说明:命门,别称精宫、属累等。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中间,肾藏精,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所以此穴有壮阳益肾的功能,治肾虚诸疾。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处。此穴能补肾气、利腰脊,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所以宜固藏,不宜泄露。

手法:令患者俯卧,医者两手搓热,用掌面擦其命门和肾俞36—72次,腰部有舒适透热感为宜。

(二十)消

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等为主要症状的病。

中医认为多因思虑过度、情绪不安、过食厚味、狂饮纵欲,使心火偏亢、胃中积热、肾精亏耗、封藏失职所致。一般分上消、中消、F消三种,所以l临床要辨证论治。

1.上消

症状: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多食、尿多等。

治则:清心润肺。

取穴:太渊、少府、肺俞、心俞。

说明:太渊,别称太泉、鬼心。在手掌后拇指侧横纹头,大筋内侧凹陷中。此穴能宣肺通脉,治咳喘、喉干咽痛等。

少府,在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仰掌屈指时小手指尖所指处。此穴能导火下行、清心活血等。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宣肺利气,治咳喘、潮热等。

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通心络、疏心气,治心阳虚弱和心阴不足引起的疾患。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揉患者左右掌后的太渊穴各36次,用手拇指肚按揉左右掌处的少府穴各36次,然后瞩患者俯卧,医者用掌根推揉其肺俞和心俞36次,用力要均匀有节奏,使其背部有温热舒适感。

2.中消

症状:吃得多还爱饿,身体反而消瘦;烦热自汗、饮多、尿多等。

治则:清胃热、利湿调中。

取穴:脾俞、胃俞、三阴交、内庭。

说明: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健脾和胃、化湿降浊,治劳倦、火衰、腹胀等。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健脾和胃、降逆和中,治胃脘痛、肠鸣等。

三阴交,别称承命、太阴。在腿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此穴有调脾胃、益肝肾的功能。

内庭,在足背二、三趾间缝纹端处。此穴有清降胃火、通涤腑气的功能。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掌根竖推其脾俞和胃俞36次,再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三阴交穴各36次,然后用手拇指端和食指肚对拿其左右足背处内庭穴备36次。

3.下消

症状:尿频量多、尿浊甚至略稠、口干舌燥、虚烦头晕、视物模糊等。

治则:补肾滋阴、平肝明目。

取穴:肝俞、肾俞、光明、太冲。

说明: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疏肝理气、利胆明目的功效。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为先天之本,故此穴能调补肾气、明日壮腰。近代研究证明,刺激此穴可使肾脏泌尿功能明显增强,尿中红、白细胞和蛋白也减少,血压回降,浮肿减轻,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

光明,在腿外踝上5寸,腓骨前缘,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此穴能通络明日,治目昏不明等。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此穴能泄热平肝,治头痛、眩晕、目赤痛等。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掌根竖推其肝俞和肾俞36次,再改用手拇指肚按揉患者左右腿部光明穴各36次,然后点按其左右足背部太冲穴各36次。

(二十一)郁症

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志不宁、气滞不畅、胁肋胀痛,或喜怒无常、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患者以青壮年和女性较多。郁证包括的病症很多,这里重点论治梅核气和脏躁证。

1.梅核气

症状: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或痰块梗阻,吞不下、咯不出,但饮食吞咽没障碍。有的胸膈满闷、出气不畅、烦躁易怒、抑郁多疑等,此病多发于女性。中医认为因情志郁结、气滞痰凝、阳明之气不得正常升降所致。

治则:疏肝解郁、清火化痰。

取穴:天突、膻中、鱼际、神门、太冲。

说明:天突,别称玉户、天瞿。在胸骨上窝正中处。此穴能宽胸理气、通利气道、宣肺降痰,治咳喘、呕逆、瘿瘤、食道疾患、吞咽困难、梅核气等。

膻中,别称元儿、胸堂、气儿等。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此穴能利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治胸痛咳喘、噎嗝、心烦等一切气病。

鱼际,在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此穴有宣肺清热、利咽止痛的功效,治有关阳热的疾患。

神门,别称锐骨之端、兑骨,中郄、锐中等。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此穴有开心气散郁结、宽胸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范围较广。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趾骨底之间骨缝凹陷中。能平肝镇惊、泄热理气,治胸满胁痛、气滞湿阻及气化病等。

手法嘱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拇指或食指端向后按压其天突穴36次,再改用掌根推揉患者膻中穴,顺逆各36次,接着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向患者手拇指方向推揉其左右手鱼际穴各36次,用手拇指端点按左右腕部神门和在右足背处的太冲穴各36次。

2.脏躁证

症状:情志异常,喜怒无常或痴呆沉默,神疲力乏,虚烦不寐等。中医认为多因情志不舒、忧思过度、久郁化火、扰乱心神所致。

治则:滋阴益气、安神宁心。

取穴:心俞、膈俞、肾俞、内关、三阴交。

说明: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通心络、养心安神的功能,治心烦、惊悸、心阳虚弱和心阴不足引起的疾患。

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理血、宽中,主血症和呃逆疾患。《外台》载:“治心瘸如锥刀刺、气结。”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为先天之本、生殖生育之源,喜补恶泄。近代研究刺激此穴能使肾功能明显增强。

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此穴能宽胸利膈,治胃、心以及情志失和气机阻滞引起的脏腑、器官、肢体等疾患。

三阴交,别称承命、太阴。在下肢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此穴有通经络、疏肝益肾的功能。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手鱼际或掌根,依次推揉其腰背部心俞、膈俞和肾俞36次,然后医者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按揉其左右腕部内关和左右下肢的三阴交穴各36次,手法要由轻渐重,施治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