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按摩穴位治百病
10942900000012

第12章 内科(五)

(十六)便秘

粪便干燥坚硬,排便艰涩难下而次数少,常数日一次,有时秘结不通、所以也作便闭。一般分热秘、气秘、虚秘、寒秘四种,临床要辨证论治。

1、热证便秘

症状:痞满腹痛,按之有块,烦热口渴,口臭,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干燥难下等。中医认为多因素体阳盛、嗜食辛辣香燥、胃肠积热、津液受灼所致。

治则:清热保津、润肠通便。

取穴:曲池、合谷、天枢、腹结。

说明:曲池,别称阳泽、鬼臣。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此穴能清邪热、通腑气、理肠胃、调气血、解表除湿,治热病便秘等。《灵枢·本输》载:“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是大肠经病变诊断的重要穴位。

合谷,别称虎口。在拇、食二指之间虎口纹头上,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能疏风清热、通调气血,治面、口疾患和肠炎、便秘、经闭、滞产等。为手阳明大肠原穴。现代研究此穴有镇痛、降热、兴奋交感迷走神经的双向作用。

天枢,别称长谷。在肚脐眼旁开2寸处。能调肠腑、理气滞,治肠胃诸疾。

腹结,别称腹屈、肠结、肠窟等。在肚脐眼下1.3寸,任脉旁开4寸处。此穴能理气降逆、调肠腑,治绕脐痛、腹痛、疝痛等疾患。

手法:患者屈肘,医者用手拇指肚按在曲池穴上,其余四指托肘,按揉36次,再用同样手法按揉另一侧曲池穴36次,接着对拿其左右手合谷穴各36次,然后嘱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面推揉其天枢和腹结穴,顺逆各36次。

症状:胁腹胀痛、口苦噫气、粪质不甚干结但排便困难。中医认为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疏泄失调所致。

治则:疏肝理气、解郁通便。

取穴:期门、日月、大横、中脘、气海、支沟、行间。

说明:期门,别称肝募。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此穴能疏肝理脾、调气活血,治胸胁胀满疼痛、小便不利、呕逆吞酸、胁下积聚、喘咳、难产等。

日月,别称神光、胆募。在乳头下方,第七肋间隙处。该穴能疏肝利胆、开郁降逆、化温和中,治小腹有热、胁肋胀满、呃逆吞酸等。

大横,别称肾气。在肚脐眼旁开4寸处。能通腑气、理大肠,治腹痛、便秘等大肠疾患。

中脘,别称上纪、胃脘、胃管等。在前正中线,脐眼上4寸处。能健脾胃、助消化、消胀化滞、降浊升清,治胃、肠等疾患。

气海,别称脖腴、下肓等。在前正中线,脐眼下1.5寸处。此穴能行气散滞,治一切气疾。

支沟,别称飞虎。在腕背横纹上四横指处。此穴能通利三焦、清热降火、解郁散滞,治三焦相火炽盛诸疾。《金鉴》载:“治心小痛、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妇人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行间,在足背第一、二趾问的缝纹端处。此穴能泻肝火、散气滞,治胁痛腹满、呃逆、失眠、癃闭等。《图翼》说:“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掌面揉其中脘、气海穴,顺逆各36次,接着从乳房下竖推期门、日月至大横穴36次,再改用手拇指端和食指肚相对,分别按拿其左右支沟和行间穴各36次。

3、虚证便秘

症状:小腹不适、心悸、神疲体倦、粪质松散如糟粕、欲便而乏力难排出。多因病后产后气血亏虚转运无力、肠失润下所致。

治则:补气养血、强身利便。

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阴郄、三阴交。

说明: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健脾和胃化湿的功能,治脾胃受湿、湿困乏力、排便不畅等。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健脾和胃、化湿消滞,治脾胃虚弱、腹胀肠鸣等。

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通肠腑、化湿滞的功效,治腹胀、肠鸣、便秘等大肠疾患。《金鉴》载:“治腰脊疼痛,大小便不通,及泄泻痢疾。”需要说明的是一穴双重功效,全赖手法之补泻。

阴郄,别称少阴郄。在腕横纹上0.5寸处。此穴有滋阴潜阳、养血固表、清心安神的功效,治胸满、惊悸、虚劳等疾患。

三阴交,别称承命、太阴。在内踝尖L 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此穴有调脾胃、益肝肾的功能,治脾胃虚弱、完谷不化、腹胀肠鸣等。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掌根竖推其背部脾俞、胃俞和大肠俞36次,再用手拇指端和食指肚相对,按拿患者左右侧阴郄穴各36次,然后改用手拇指肚分别按揉其左右侧三阴交各36次,指力要由轻渐重,使下肢有明显的放射性酸胀感。

4.寒证便秘

症状:下腹冷痛、大便艰涩不易排出,甚则脱肛等。中医认为多因年老阳气虚弱,不能温煦下焦所致。

治则: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取穴:石关、章门、气海、照海。

说明:石关,别称石阙。在脐眼上3寸,任脉旁开0.5寸处。此穴有调肠胃、理下焦的功效,治胃痛、呕吐、腹痛、便秘、不孕等。《大成》载:“治哕噫呕逆,腹痛气淋,小便黄,大便不通,心下竖满。”

章门,别称季肋端、长平、胁髎等。在侧腹部第十一肋端处。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的功效,治肝、胆、脾、胃和胁肋及胁下疾患。

气海,别称脖腴、下肓等。在腹部正中线,肚脐眼下1.5寸处。此穴能增强元气、改善心肺脾肾功能,治小腹冷痛和一切气疾。

照海,别称阴跷。在足部内踝下缘凹陷处。此穴有滋阴补肾、益水泄火的功效,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等疾患。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掌面揉其石关、章门、气海穴,顺逆各36次,再竖推石关至下腹部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按揉患者左右足部的照海穴各36次。

(十七)脱肛

指直肠下端或乙状结肠脱出肛门之外。临床分巾气下陷不能摄纳者的虚证和下痢脓血、热积大肠的实证脱肛,所以要辨证论治。

1、虞证脱肛

症状:发病缓慢,头晕心悸,神疲力乏。解便时自觉肛门坠胀,肠端轻度脱垂,便后自行还纳;久则不能回缩,必须推托才能复回。中医认为多冈久痢、久泻、妇女生育过多、身体虚弱、中气下陷收摄无力所致。

治则:益气升提。

取穴:百会、脾俞、大肠俞、长强。

说明:百会,别称巅上、天满、维会等。前发际正中直上与两耳尖直上。在头顶正中相交处。为三阳五会之所。有回阳固脱的功效,治头痛、目眩、脱肛、阴挺、久泄久痢等。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健脾和胃化湿的功能,脾主运化,最易致虚,刺激此穴则能治食滞、劳倦、火衰、痢疾等。

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调肠腑的功能,治大肠疾患。

长强,别称气之阴郄、龟尾、上天梯等。在尾骨尖端下方的凹陷中。此穴能调肠腑、利湿热,治泄泻、便血、痔疮、脱肛等肛肠疾患。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点按患者头顶处百会穴36次,然后令其俯卧,医者用掌根推揉患者脾俞和大肠俞36次,再改用拇指肚揉其长强穴36次。

2、实证脱肛

症状:痢疾急性期和痔疮发炎时,自觉肛门坠胀、排便频急、局部红肿、灼热、痛痒等。中医认为排便时用力过大,迫使直肠脱出。

治则:升陷固脱刑湿清热。

取穴:二白、长强。

说明:二白,在手掌后腕横纹上4寸处。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处,一手两穴,左右侧计四穴。此穴能升陷、止痛,治脱肛、痔疮、胸胁和前臂痛。

长强,在尾骨尖端下方的凹陷中。此穴有调肠腑、利湿热的功效,治肛肠疾患。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和食指肚相对,先按拿患者左右侧二白穴各36次,然后令患者俯卧或取膝胸卧式,医者用拇指肚揉其长强穴36次,用力要轻柔,有节奏,使穴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