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按摩穴位治百病
10942900000011

第11章 内科(四)

(十三)胃下垂

由于身体虚弱,固定胃的韧带松弛无力,使胃全部下降至不正常的位置。

中医认为胃下垂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常见消瘦、乏力、胃纳减少、胸闷暖气、腹胀坠痛、大便异常,进食后,走路或用力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

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取穴:胃上、气海、美元、早三里。

说明:胃上,在上腹,即脐眼上2寸,旁开4寸处。此穴能升下陷、健脾胃、固中气,治胃下垂和胃痛、纳呆、腹胀疾患。

气海,别称脖肤、下肓等。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为元气之海、生气之源。能增强元气,改善心、肺、脾、肾脏气虚疲惫,治一切气疾、小腹冷痛、真气不足、喘咳、遗精、胃下垂、子宫脱垂、中风脱症等。

关元,别称下纪、三结交、次门、大中极等。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为常用的保健穴之一。此穴主男子藏精、女子月事,能补肾固脱,治虚劳疾患和中风脱症等。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此穴能疏通足阳明胃经的经气,以资生代之源,调脾胃、回阳固脱,治一切胃肠疾患。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掌面推揉其胃七、气海、关元穴,顺逆各36次,旋转推揉时掌力要由轻到重,由重复轻。然后用手拇指肚分别推揉患者左右下肢的足三里穴各36次。隔日一次,施治15次为一个疗程。

(十四)腹痛

腹痛病因较复杂,可见于多种内外科疾病的症状。如急慢性肠炎、肠痉挛、肠神经官能症等。

中医认为由寒邪内积、食滞、肝郁、脏腑阳虚所致。临床一般分寒邪、食滞、肝郁、阳虚证腹痛四种。

1.寒邪腹痛:

症状:腹痛急迫、怕冷喜温、腹中雷鸣、便稀尿清、肢凉等。

治则:散寒理气。

取穴:内关、足三里、公孙。

说明:内关,存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此穴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痉,治胃、心等脏腑器官诸疾。为五总穴之一。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此穴治一切胃肠疾患。为五总穴之一。

公孙,在足第一跖骨底的前缘,赤白肉际处。此穴能理脾胃,治食积肠鸣、脐痛腹疼等。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和食指肚相对,按拿患者左右腕部的内关穴各36次,再改用手拇指端推揉其左右侧足三里穴各36次,然后掐压其左右足部公孙穴各36次。

2.食滞腹痛:

症状:腹痛拒按、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嗳腐吞酸、厌食等。

治则:消食导滞。

取穴:曲池、阳陵泉、内庭。

说明:曲池,别称阳泽、鬼臣。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能理肠胃、清热除湿等。

内庭,在足背第二、三趾问缝纹端处。此穴能降胃火、通腑气,治胃痛吐酸、腹胀腹痛等。

阳陵泉,别称阳之陵泉、阳陵。在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能清肝利胆,治胆腑病、胁痛等。

手法:患者屈肘,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对拿其左右肘部曲池穴各36次,再用手拇指端推揉患者左有下肢阳陵泉穴各36—72次,然后用手拇指端和其他四指相对,分别推揉其左右足背处的内庭穴各36次。

3、肝郁腹痛:

症状:胁腹痛无定处,常因情志忧郁发病或症状加重,另有心烦易怒、u苦暖气等。

治则:疏肝理气。

取穴:内关、膻中、期门、气海、太冲。

说明: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能宽胸利膈,治胃、心、心包以及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所致的脏腑、器官、肢体等疾患。

膻中,别称元儿、胸堂、气儿等。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此穴能利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治心烦等一切气病。

期门,别称肝募。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此穴能疏肝理脾、调气和血,治肝、胆、胁肋、胸膈、脾胃等疾患。

气海,别称脖腴、下肓等。在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处。能增强元气,改善心、肺、脾、肾功能,治小腹冷痛和一切气疾。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趾骨底之间骨缝凹陷中。能平肝镇惊、泄热理气,治胸满胁痛等。

手法:医者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相对,按揉患者左右腕部内关穴各36次,再嘱患者仰卧,医者改用掌根或手掌面推揉其膻中、期门、气海穴,顺逆各36次,然后用拇指端点按其左右足背处太冲穴各36次。

4.阳虚腹痛

症状:腹部隐痛,时痛时止,痛时喜按,便溏等。

治则:健脾温肾。

取穴:章门、关元、脾俞、肾俞

说明:章门,别称季肋端、长平、胁髂等。在侧腹部,第十一浮肋端处。属肝轻,能疏肝健脾、调气活血,治肝、胆、脾、胃和胁肋及胁下疾患。

关元。别称下纪、三结交、次门等。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为人之根源。能补肾培元、温中固脱,治虚劳诸疾。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能健脾和胃、化湿降浊,治食滞、完谷不化、反胃等。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处。肾为先天之本,为生殖生育之源,喜补恶泄。近代研究,刺激此穴能使肾功能明显增强。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掌面按揉其章门和关元穴,顺逆各36次,然后令患者翻身俯卧,医者用掌根推其脾俞和肾俞36—72次。

(十五)腹泻

通称拉稀或闹肚子。常见大便稀薄如糜或如浆水样。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神经功能紊乱和结肠过敏等,都可引起腹泻。临床一般分急性和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

症状:发病急,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尿少,泻下急迫,质清稀。中医认为因感受外邪或伤食所致,多属实证。

治则:调和脾胃、利湿止泻。

取穴:脐中四边、上巨虚、下巨虚、内庭

说明:脐中四边,在肚脐眼上下左右四方各l寸处,共四穴。此穴能温中、利湿、止泻,治腹痛、泄泻、下痢。

上巨虚,在小腿外膝眼下6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此穴能调和脾胃、通腑化滞,为治疗大肠腑证的要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治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

下巨虚,在小腿外膝眼下9寸,上巨虚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此穴能调肠腑、理气滞,治小肠诸疾。《甲乙》载:“治少腹痛,泄出糜。”

内庭,在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处。此穴能降胃火、通腑气,治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和热病等。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掌根推揉其脐中四边穴,顺逆各36次,再改用手拇指肚竖推患者左右小腿处的上、下巨虚穴各36次,然后用手拇指端分别点按其左右足背处的内庭穴各36次。

2.慢性腹泻

症状:病程长,病势缓,多由急性腹泻演变而来,解便次数较少,质软或稀薄,多属虚证。中医认为脾虚则便溏,肾虚腹泻如注在黎明,肝郁泄泻不爽与精神抑郁有关。

治则:温肾健脾、疏肝止泻。取穴:肝俞、脾俞、命门、肾俞、关元俞、足三单、行问。

说明: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疏肝、理气、利胆,治肝脏疾患。《甲乙》载:“治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健脾化湿,治脾病。网脾主运化,最易致虚,而脾虚多由湿困、食滞、体倦引起。

命门,别称属累、精宫、竹杖。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能培元固本,治肾虚泄泻、痢疾、神经衰弱等。此穴在两肾俞的中间,是人体“生命之根”、“主命之门”、“精神之所”。因此,有壮阳益肾的功能,治肾虚诸疾。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能调补肾气、通利腰脊。此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生殖生育之源,故肾病多虚,喜补恶泄。

关元俞,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与腹部关元穴相对,能壮腰培元,治虚损之疾。《大成》载:“治胎风劳腰痛,泄利,虚胀,J、便难,妇人寂聚诸疾。”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此穴能疏通足阳明胃经的经气,以资生代之源,调脾胃,回阳固脱,治一切胃肠疾患。《杂病穴法歌》载:“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

行间,在足背第一、二趾间的缝纹端处。此穴能疏肝散郁、熄风潜阳,治胁痛腹满、呃逆、失眠等。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掌根自上而下直擦其背部的肝俞、脾俞、命门、肾俞、关元俞36次,有透热感效果好。接着改用手拇指端推揉患者左右下肢的足三里穴各36次,然后用手拇指端和食指肚相对,垂直点按其足背处的行间穴,左右穴各36次,有放射性酸胀感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