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08

第8章 让孩子“吃嘛,嘛香”

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偏食而倍感无奈。其实孩子对食物的好恶,是自然形成的习惯,要纠正孩子偏食的习惯,就应从改掉这种习惯入手。

一名幼儿教师,幼儿园的许多孩子在她的引导下都改正了挑食偏食的习惯,可她的女儿却得了营养不良症。

于是,这位妈妈采用了营养食谱。可女儿偏偏不听话,那香喷喷的点心、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根本吸引不了她。连哄带骗地追着喂上几口,便“金口难开”,要是逼急,她就以哭来抗议,让人无可奈何。面对着家人的期待,妈妈“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纠正女儿挑食的“重担”。

女儿很喜欢做游戏,对于她不爱吃的菜,做妈妈的就和她做“开火车”的游戏。把小勺当火车,边念儿歌边喂她:呜呜呜,开火车,爬过高山,走过平地,火车钻进山洞里。”当念到“火车钻进山洞里”时,女儿就乖乖地张大嘴巴做山洞,让“火车”钻进去。慢慢地,只要一念儿歌,她就能自己“做游戏”了。

女儿不爱吃菠菜,无论怎么耐心地教育,就是提不起她的好感。这时候,动画片《大力水手》帮了大忙,片中的大力水手“波比”在需要解决困难的时候总是吃上一大桶菠菜以增强功力去打败敌人,女儿很爱看。妈妈借机说:“你想有大力水手一样的本领吗?”“想!”“那你就和他一样,多吃菠菜呀!你看,菠菜的作用多大!你吃了菠菜,身体一定和大力水手一样棒!”

女儿觉得很有道理,慢慢地,也就能吃些菠菜了。

平时,只要女儿吃了一点点原来不爱吃的菜,妈妈就大大地夸奖她一番。有适当的时机,就告诉她各种菜的营养,这不但有利于改正女儿挑食习惯,还丰富了她的知识。

在引导女儿自觉饮食的同时,这位妈妈还在食物的制作上动脑筋。她不爱吃素菜,就经常包馄饨、做饺子,把蔬菜切碎了混在一起做馅,女儿吃得很有味;她不爱吃肥肉(适量吃肥肉有健脑和润肺的作用),就把瘦肉和肥肉搅碎炖肉糕、做面筋塞肉;她吃蔬菜不多,就让她适当多吃水果以作补充……一段时间过后,女儿挑食现象越来越少,皮肤上的白斑不见了,脸上出现了淡淡的红晕。

偏食、挑食,顾名思义就是只对某一类或某一种食物感兴趣。

一方面表现为特别爱吃某些食品。例如一些肥胖儿好吃零食、甜食、肉食,不吃就馋得不得了,可是身体又不能消耗这么多过剩的营养,只好贮藏在体内,使孩子成为肥胖儿。肥胖对孩子来讲实在是一种灾难,不仅累及其心血管系统,还有可能影响孩子学习和智力的发展。

贪食是孩子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表现为不乐意吃某些食品。有的孩子不吃鸡蛋、不吃鱼、不吃蔬菜等。

孩子偏食、挑食,的确让父母发愁,为此他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强迫孩子多吃。有的孩子吃一口饭必须讲一个故事,常常是故事讲完了,饭还没吃完;有的孩子边吃边玩,满地乱跑,父母们穷追不舍,抓住时机,趁其不备,塞进一口饭;有的父母以增加零食来作为对孩子不吃饭的补救。这些做法能改善孩子的食欲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样做的结果,常常加重孩子对吃饭的反感,把吃饭视为一种负担,是一种痛苦。实质上,要想解决孩子挑食、偏食的问题,必须从病根上出发。造成孩子偏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想吃啥就给啥: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孩子的口味越来越高,专挑自己喜欢的好吃东西吃。

第二,零食不离口:五花八门的零食对孩子极具诱惑力,如果养成常吃零食的习惯,会导致胃肠道消化液不停分泌,胃肠缺乏必要的休息,最终可能引起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下降。

第三,父母“包办”喂食:孩子1岁左右时,父母就应该培养他自己动手吃饭的习惯,但有的孩子四五岁了,大人还坚持喂他,以至影响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第四,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是许多孩子的“通病”,电视中精彩的画面分散了孩子的食欲,正餐时未吃饱,孩子易靠零食来补充。

第五,没有把握好饮食时间:孩子刚睡下,或刚做完游戏,就让孩子吃饭,准备工作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会影响孩子消化功能,容易造成偏食。

第六,食物单调:年轻父母掌勺的小家庭习惯常做一种饭菜,或者孩子爱吃什么,就总给孩子做什么,吃腻了,偏食也就形成了。

第七,父母偏食:有的父母本身有偏食习惯,在饮食上挑三拣四,在孩子面前常说这不好吃,那也难吃,这就可能影响孩子学大人的样。

第八,烹调不可口:尽管买了许多好东西,但是父母烹饪技术不过关,做得没有滋味或缺乏变化,孩子不爱吃,不感兴趣。

第九,餐桌气氛不良:父母关系不和,常在餐桌上争执,孩子吃饭时会精神紧张,导致没有食欲,也会诱发偏食。

孩子一旦形成偏食,对他的身体健康发育是有危害的。众所周知,人体所需营养素可分为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些营养素分布于各类食物中,一种或一类食物不可能包含全部营养素。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了“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科学道理。如果孩子偏食,他就无法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时间长了,就会造成营养失调,给生长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孩子形成偏食习惯后,家长要正视这个问题,并想办法矫治孩子的不良习惯。那么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不爱吃饭和偏食呢?

1.让孩子多吃蔬菜

在教孩子唱儿歌、讲故事时,有意识地给孩子讲吃蔬菜的好处。吃饭时,若孩子不愿意吃蔬菜,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儿歌、故事中的内容,比如“多吃蔬菜身体好”等,孩子就会乐意吃菜。刚开始吃饭时,趁孩子比较饿,先不要把肉食端上来,让孩子别无选择地吃蔬菜。等孩子吃得差不多了,再把肉食端上来。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孩子改掉不爱吃蔬菜的坏习惯。还可以鼓励孩子和大人一起拣菜,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吃饭时,可以说:“这是宝宝拣的菜,宝宝一定要多吃点儿。”相信这样做,孩子一定会很乐意的。

2.控制孩子吃零食

许多孩子食欲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孩子吃零食太多。大多数零食在口感上比家长做的饭要好,因此,孩子无节制地吃零食,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胃口,还会造成在吃正餐之前就已经吃饱了的后果。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不会好好吃饭。孩子吃的坚果、水果、葡萄干和乳酪等零食里面,也含有大量营养物质,但这些东西肯定会降低孩子吃正餐的欲望。

孩子偏食、挑食等坏习惯的养成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数量,或者用一些小点心代替孩子所吃的零食,就能循序渐进地纠正孩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

3.父母以身作则

做饭的时候,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一起做饭。或者买菜的时候带上孩子,让孩子对蔬菜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吃饭之前,让孩子在厨房里帮着张罗,比如摆好餐具,或者端菜、盛饭等。把用餐作为家庭中的一件大事来做,就像是在过一个隆重的不同寻常的节日一样。这样做,孩子肯定能吃得比平常香。

4.制订“尝一点"的规矩

要让孩子明白,家庭用餐是一种集体行为,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首先,不能只顾自己,什么东西自己最喜欢吃,就一个人“包圆儿”。

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连看都不看一眼。好吃的饭菜要尽量想着别人,不好吃的饭菜,即使自己根本没胃口,也应该出于照顾大家的目的,尽量多吃~点儿。让孩子明白: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吃,好吃的要让大家共同分享。因此,让孩子养成吃饭时必须每一盘菜都吃一些的好习惯。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食物结构,还能培养孩子就餐的良好礼仪。

5.不要在孩子面前评价饭菜的好坏

孩子对食物的经验,往往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孩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大多与家长密不可分。因此,家长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某一种食物的特别好恶,而且还要尽量改正自己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6.改进烹调技术。增加饭菜的花样

尽量把饭菜做得可口,增加孩子进餐的欲望。比如,孩子不爱吃肥肉,可以把肥肉掺进瘦肉里剁咸肉泥,然后做成肉丸子吃。

7.按顺序进食,不挑选

告诉孩子吃菜时应按顺序吃,不要东挑西拣,更不要在盘子里翻来翻去。瞅准了的菜,夹了就离开,千万不要把筷子在盘子里停留过长的时间。同时,做饭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防止饭菜里有杂物,以至于孩子在进餐时不得不东挑西选。

8.必要时带孩子看医生,进行药物治疗有的孩子食欲太差,挑食、偏食特别严重,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去看医生,服用一些能增进食欲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