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07

第7章 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

如果你在花钱方面能够给孩子提供明确而实用的指导原则,你就更有可能培养出将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中站住脚的孩子。

——贝佛利·费尔德曼

有位母亲是这样教会自己的儿子理财的:

孩子从6岁就开始拿零花钱了。我给零花钱的标准是,几岁,每周就给几元,所以现在他7岁了,每周可以拿到7元。

从他一开始拿零花钱起,我就和他约法三章,零用钱的1/3必须是放进小钱罐里的。我给他买了一个邮筒型的钱罐,每次放零钱进去的时候,他都会说,我又寄出2元了。

孩子必需的东西,由我来付款,例如衣服、鞋子、食品、上学用品等。对于他自己想要的东西呢,例如玩具、糖果、时髦小玩意那些,对不起,你得自己付款。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话,他才会去衡量到底他买回来的那件东西是否真的有用、有价值,而不会冲动地买回来浪费钱。

有一次他看见一件他很喜欢的玩具,询问我是否可以给他买。我说,当然可以,你自己有钱。结果,他并没有买,因为他算了算,花70元去买那个玩具回来,意义不大。他知道自己的零花钱得来不易,所以呵护有加!

一些报道介绍,美国人是这样实现他们对孩子的理财目标的:

3岁时,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的区别;

4岁时,让他们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能够买到多少东西;

5岁时,要他们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告诉他们钱是怎么来的;

6岁时,他们就能够拥有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的硬币;

7岁时,让孩子懂得看价格标签;

8岁时,让孩子知道要赚钱必须通过工作,还可以把钱存在银行里;

9岁时,让孩子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

10岁时,知道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

11岁时,知道购物时比较价格;

12岁时,懂得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并学习计划两周的开销。

这是美国家庭里,家长教自己的孩子如何理财的一个计划,也许并不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家庭。但是,有没有想过,在你的孩子需要你购买一件昂贵的玩具给他时,你会做什么样的反应呢?是告诉他太贵不值得买,还是直接就送给他?又或者在帮孩子整理他新年的压岁钱时,你又会怎么做呢?是帮他存起来,还是全部让他支配?其实,这里都涉及了一个教孩子理财的问题。

或者,我们不要把字眼定成“理财”那么严肃,只是交流一下该怎么向我们的孩子“传授”用钱的心得。当孩子拿着一笔零用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引导并告诉他们适当地使用这些零用钱对他们的将来有什么好处呢?每位家长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如果你现在还在为如何和你的孩子“讨价还价”伤脑筋的话,说不定这里可以帮到你。

当父母从钱包里掏出一张张钞票的时候,在孩子的眼中,他们觉得那个皮夹就像一个魔术包,里面总有掏之不尽的纸片,可以换取自己心爱的玩具或零食——那时正是孩子与“钱”的第一次接触。曾有一位台湾教育家在讨论如何建立孩子的金钱观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给他鱼,不如先教他如何钓鱼”。

孩子不能赚钱,却很会花大人的钱。小孩成长懂事后,渐渐认识了钱,也开始体会到钱的可爱之处。从要求或领到零用钱起,“钱”开始进入孩子的真实世界里。而在孩子与钱做朋友的过程中,父母是最佳的导师。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影响孩子对金钱的了解与态度。

6岁的萨拉哭着跑进厨房,对正在那儿忙着做饭的妈妈说,她把自己的新工具箱丢了,无法做完自己已开始做的模型。“宝贝,不要担心。”

妈妈对她说道,“我们再给你买一个工具箱,你做模型所需要的工具也给你买。”

10岁的戴维干起了发放晨报的工作。然而,刚刚干了三周,他就不停地抱怨说路程太远。于是,他的妈妈便每天早晨5点起来,开车把他送到要投递晨报的地方。

大学毕业的约翰已经23岁了,然而却一直找不到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工作。于是,他便整日住在家中,让他的爸爸妈妈负责他的穿衣吃饭。

以上所讲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真实故事,这些孩子们不懂得金钱的价值与劳动的目的。同时也反映出一种新现象:得到爸爸妈妈过度关怀和照料的孩子们,将会成长为依赖感很强的年轻人,他们无法自立于社会。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尽量满足,让孩子一直在家庭“温室”里成长,生怕他们经受风吹雨打。到头来,这些家长们却抱怨说:“我的孩子就是不知道金钱的价值。”

孩子们怎样才能懂得金钱的价值呢?有些家长培养出了依赖感很强的孩子,而有些家长却培养出了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把这两类家长的育儿之法做了对比,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如果你在花钱方面能够给孩子提供明确而实用的指导原则,你就更有可能培养出将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中站住脚的孩子。

孩子们需要亲身实践,方可懂得怎样才能挣到钱,以及如何精明地花钱。如果你不让孩子懂得这些道理,那么你实际上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所需要的自立能力。如果你能够让孩子及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劳动观,你无疑是赠给孩子一件珍贵礼物:一把自给自足的金钥匙。

以下所讲述的,是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六大方法:

1.教孩子学会储蓄

孩子们小的时候,没有一个储蓄罐实在是一种缺憾。孩子们长到3岁的时候,家长就可鼓励他们把自己的零花钱储存起来。

鼓励孩子把一部分自己积攒的钱拿到银行存起来。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应当能够懂得,银行并不是“要拿走”他们的钱,而是把他们的钱安全地保管起来,并且还会给他们支付利息。在银行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账户。让孩子们自己拿着存折,如何使用由他们自己负责。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终生储蓄的好习惯。

2.给孩子发点零花钱

孩子要想成为一个比较精明的消费者,能够量入为出,不被债务缠身,不经过多年的实践是不行的。作为家长,应当为孩子提供与金钱打交道的机会,让孩子早日学会理财。当家长定期给孩子发些零花钱时,他们就能及早学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准则:没有收入,就没法支出。

你的孩子经常会渴望买些东西,你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满足孩子,而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人们常说,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知道它的珍贵。如果你对孩子有求必应,那么孩子也不可能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

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时,应该考虑到孩子可用它来买些什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但一张有代表性的“购物单”可以包括点心、礼物、玩具、衣服及娱乐场所的门票。

当孩子对你说“我想要……”时,你注视着他,并且问道:“你认为你买得起吗?”这么一说,你就没有什么压力了,具体决定都由他来做好了。

3.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孩子们大都喜欢帮家长做些事情。尽管有些时候,你可能需要督促你的孩子在家务活上帮你一把;但其他时候,你只需允许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孩子就会愉快地参与进来。

孩子们干的活可能并不完美,碰到这种情形,家长不应该指责他们。对孩子们干家务活的时间做出合理限制,但家长应当记住:由于年龄差异或所干的家务活不同,孩子们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两岁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干2分钟的活;3岁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干3分钟的活;以此类推,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能够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干家务活。通常情况下,孩子们通过完成甚至不太有趣的家务活,可逐步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4.不要用金钱来贿赂或惩罚孩子

这是一个家长很容易掉进的陷阱。如果你在下列例子中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你就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你在教孩子些什么。

“我们能够让女儿清扫自己房间的唯一办法,就是拿扣她的零花钱来威胁她。”

我并不认为孩子做日常家务时,应该获得报酬。这会给他们一种错误认识:所有的劳动都会得到金钱回报。那么多志愿劳动者和义务工作者,都在做着无私奉献,他们谁也不图名图利。

然而,当孩子们做出额外的贡献时,应当能够体验到获得奖赏的欢乐。提醒他们作为家庭的一员,就意味着应当参与家务劳动,给爸爸妈妈力所能及的帮助。你可以在确定孩子的活干得很出色后,给孩子以适当的奖赏。

5.家中的经济状况不要对孩子保密

孩子们没有必要知道家庭预算的每一个细节,然而,如果他们对家中的经济状况一无所知的话,他们又怎么会乐意接受家长在花钱方面对他们做出的限制呢?家长之所以时常害怕孩子知道家中的收人情况,是因为孩子可能嘴比较碎,信口把这些情况告诉外人。其实,家长只需要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的隐私,同时也不要把自家的私事说出去,问题也便迎刃而解。

一旦你的孩子长到十几岁,你可能想举办一个家庭财务会议,并向全体家庭成员解释说,会上所讨论的是家庭机密,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保密的责任,如果谁擅自把家庭财务机密泄露出去,那么以后就没有参加这类会议的资格。把全家的钱都要花在哪些地方,给大家简要说明一下。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孩子能够体谅家长的难处,不会整天嚷着让家长给自己买这买那;而且还可以使孩子在家庭经济上走人困境时,为家长分忧解难。

6.把有关你的工作情况告诉孩子

如果孩子不知道家长是如何靠辛勤工作给家里挣钱的,那么他们就不会把金钱与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孩子们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家长就司以把一个人如何靠努力工作来谋生的道理讲给孩子们听。

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可以和孩子分享你从工作中获得的乐趣。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失望,那么你可以告诉孩子,仍会有差强人意的方面——工资不算低,工作比较稳定,或者这只是你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太顺利的阶段。

偶尔可以带着你的孩子去上班。当你的工作量不是太大时,带孩子去你的工作单位看看,能让他们有不小的收获。如果你的工作单位在正常办公时间,不欢迎孩子们来访,那么你可以在周末抽空带他们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