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挫折的态度,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是坚持,还是退缩,便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许多天资聪颖、颇具才能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关键时刻他们放弃了,以致功亏一箦。坚强而有毅力的人决不轻言放弃。有人说得好,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而已。
下面是一位母亲的自述:
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我们始终有一种危机感,担心娇养了孩子,从她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把每一个困难都看作一个锻炼的机会,有的时候甚至为她创设困难,让她学会如何变不利为有利,顺利渡过难关。我们家生活条件比较好,算是“娇生”吧,可是我们特别注意不能“惯养”了孩子,担心把她培养成一个小公主。
女儿小时候,凡是我们认为不允许的事情,不管她怎么哭也不迁就。她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也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哭着要找妈妈。因为她还不到3岁,比别的孩子小1岁,老师心一软,就把她送回了家。
我开门一看,老师领着女儿站在门口,赶忙让老师先走,然后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没到放学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儿园了。”她呜呜地哭着,伤心极了,我挡在门口,硬是没让她进门。女儿知道我的脾气:
原则问题没商量。所以,不一会儿她就妥协了,央求着说:“妈妈送路路回幼儿园。”
幼儿园离我们家只有几分钟的路,我心里真想一把抱起女儿,为她擦干眼泪,把她送回去!可是我知道,如果我送她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的行为,明天她还会再哭,老师就会再送她回家,然后妈妈再送她上幼儿园。于是我狠下心,对她说:“好孩子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女儿万般无奈,面对着家门,一步步倒退着走,一路流着眼泪,边走边说:“妈妈再见!”直到见不到家门了,才转身走去。她走远了以后,我把门关起来大哭了一场。后来她上幼儿园再也没有哭。孩子只有3岁,但是我想这件事给她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一个人的愿望是要受到约束的,很多事情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玉不琢,不成器”,《三字经》上的这句话,对教育孩子来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有一报道:一个8岁男孩嫌奶奶给的压岁钱不是“四个人头像”的100元,就大发雷霆当众羞辱,使奶奶心脏病复发送往医院抢救。有一调查数字说,孩子的钱来得太容易,互相比着花,97.4%用于吃,穿,玩。
一份统计资料说,大学生的家书71%不足300字。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送进大学,得来的却是这样的回报?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让孩子从小“多吃点苦,多干点活,多受点罪”不够是很有关系的。
几年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名牌大学学生因在文艺晚会上独唱时走了调,引起哄堂大笑,回到家里,竟用猎枪自尽了。类似的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如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管教过严,自尊心受到伤害等,而选择离家出走、自杀,甚至用杀人等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孩子对待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此之低,震惊之余,也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我们的家长,从小对孩子保护过分,只要读好书,一切该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都由家长代劳。许多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学生考分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这一代青少年没有经受过他们父辈艰苦生活的磨炼,更没有经历过祖辈们的战争年代的考验。所以,一些青少年虽然学了不少书本知识,但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与日、美、英、德、新加坡等国青少年相比,日本青少年的俭朴和吃苦精神、美国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自立精神、英国青少年的“绅士风度”、德国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新加坡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以及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适度的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人的一生中,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挫折。精神上的煎熬,体力方面的磨难,都是挫折的不同形式。理想的受阻、追求的失败、艰苦的劳作、疾病缠身,也都是挫折的种种表现。家长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意志的磨炼和能力品行的培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让孩子承受适度的挫折,可以使孩子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认识得以升华,也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古人说:
“吃一堑、长一智”,说的正是这一道理。孩子只有在经受了磨炼才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怕孩子受委屈,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锻炼,生活得无忧无虑。结果孩子好比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风吹雨打,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法逃避,缺乏坚强的意志。
孩子跌倒了,要不要把他扶起来?这是近些年来教育界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观点似乎比较一致:如果孩子摔得不重,毫发未伤,看样子能够自己爬起来,父母就没有必要去扶他,而应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
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的意志更加坚强。但是,假如孩子正是蹒跚学步的时候,年龄小、身体弱,或是摔得很猛、很重,父母也不伸手扶助,就有点残忍了。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去热情地帮助他,他会感到人与人之间太冷酷无情。这不仅会给孩子心灵上以极大的伤害,而且当他以后看到比他更弱的弱者,诸如比他更小的孩子和老弱病残者受到挫折、遇到困难时,他也会漠然视之,袖手旁观。假如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互帮互助,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
总之,我们既不能不给孩子尝试挫折的机会,又不能对孩子过于冷漠。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呢?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名人成功前的挫折经历,或自己小时候挫折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挫折,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2.适当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体验挫折要适当地让孩子们在莽撞中吃点“苦头”,切身体验一下,但更重要的是适时地帮助他总结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再去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孩子自己穿衣、系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
3.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补偿法:“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父母要注意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他克服。
4.应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作为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通过成功的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另外,不管什么原因,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如“这点小事,怕什么,让我们一起克服。”
5.让孩子了解挫折和成功的关系
遇到挫折并不意味着失败,没有挫折也不一定就是成功。教会孩子权衡利弊得失,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的成功,是家长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