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05

第5章 教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礼貌也是促进人际交往的“黏合剂”和“润滑油”。孩子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试问,一个举止粗俗、满嘴脏话的人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样一个人纵然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也无什么前途可言。

相反,一个人举止得体,待人彬彬有礼,必定深受人们的欢迎。

楚楚的爸爸妈妈用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让孩子更有礼貌。楚楚同妈妈一起上街,在过马路时,楚楚看见一个老爷爷行动不便,便主动扶着爷爷走过马路,之后,他们有这样的对话:“楚楚,你注意了没有……”妈妈叫住了已经走到前面去的孩子,“旁边的叔叔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路边的那位小妹妹还向你竖起了大拇指!”

楚楚一心扶着老爷爷过马路,哪能注意到这些呢?

“楚楚,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夸奖你呢?”妈妈适时地诱导着。楚楚没有回答,但从她的微笑中,妈妈明白:孩子已经知道,受别人夸奖的原因是她扶老爷爷过马路。

楚楚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细心的妈妈就通过这件事情与孩子一起寻找原因,进而让孩子领悟到行为规范、行为价值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像楚楚父母那样从积极的方面,去帮助孩子关注成功,关注良好结果,去帮助孩子分析成功的原因,分析导致良好结果的原因。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有闪光点,特别是父母具备较好的礼貌行为时,孩子会表现更优秀。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些父母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本事就行了。

这些父母只要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文明礼仪?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过脏话。孩子说脏话的情形大约有以下几种:随口而出,不假思索;怒不可遏,发泄不满;觉得好玩,有口无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偶尔说点脏话,并不要紧,因此并不在意。而另外一些家长却把孩子骂人视为洪水猛兽,严厉惩罚孩子。教育孩子是应该讲求艺术,这两种做法都有过犹不及之嫌。放任自流肯定不可取,过于严厉也行不通。

礼节礼貌表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因此,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最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道德修养教育,使孩子将来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精神文明相和谐。

孩子不讲礼貌大多与家长本身行为的不良有关。作为父母,你应该成为孩子的礼仪老师,这必须从孩子刚刚懂事就开始注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礼仪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和“润滑油”。

培养孩子的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就是教孩子学习怎样待人,怎样跟人相处,包括尊老爱幼、尊敬师长、遵守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当今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成功的助力器。为此,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2001年9月,《北京青年报》上登载了一条消息:一个15岁的少年因为环卫工人制止他乱扔纸屑,盛怒之下满口污言秽语,还对那位女清洁工拳打脚踢。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市民纷纷表示出了极大的愤慨。孩子如此蛮横,的确让人痛心疾首。在我们身边,这种不讲文明礼貌的横孩子的确不在少数。我们经常能听见一些孩子出口成“章”(脏),张口一个“妈的”,闭口一个“我X”,而且凶神恶煞。鲁迅先生当年所尖锐抨击过的“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遍及两性”的“国骂”,竟然在一些孩子的嘴里如同炒豆子一样噼啪乱跳,令大人们瞠目结舌。

许多家长由于忽视了对孩子的个人修养教育,孩子说脏话便成了习惯。也许孩子口中飞出的污秽之语没有任何针对性,似乎也未给任何人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但脏话毕竟刺耳,会破坏一个人的形象,同时也会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试想,谁会喜欢和一个不讲礼貌、满嘴脏话的孩子做好朋友?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其大义是说说话应注意言辞语气,避免粗俗和污秽。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说出来,效果则会大相径庭。与人交流,语气温和,语调平稳,往往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孩子灌输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您早、您好、再见等。

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文明礼貌教育,对那些不讲文明礼貌的人甚至会给予严厉的惩罚。在第十五届世界杯足球比赛期间,德国著名球星艾芬伯格因为对观众做了下流的手势,被该队主教练福格茨当即开除,遣送回国。而在美国东部新泽西州的小镇拉瑞顿,其市议会通过反复研究,最后一致通过了一项法规,规定当地居民不得使用“粗鲁、鄙俗、猥亵、下流”的不礼貌用语。如果谁违反了这条规定,便会收到传票,并可能被处以500美金的罚金和三个月的监禁。

总之,文明礼貌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讲礼貌、懂文明、有教养的人。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作为父母若要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的含义,并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

2.讲清道理,少斥责

孩子的自律性比较差,即或是那些乖孩子也会有不乖、不讲文明礼貌的时候。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脏话,或者行为粗鲁无礼时,一定不要仅仅是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而是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那样说话、做事。比如,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在饭桌上打饱嗝的时候,你不要只是大声呵斥他“太没有教养了”,而是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太没有礼貌了,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实在控制不了,应该向大家说对不起”。

3.发现问题就立即解决

培养孩子讲文明、有礼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可能要求孩子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彬彬有礼。当你发现你的孩子不习惯用敬语时,便立即加以矫正,直到孩子养成了说敬语的好习惯为止。家长切不要把孩子的许多问题都集中起来,试图突击解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发现一个问题就立即解决。

4.明确对孩子说出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家长应该和孩子多谈心,明确告诉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告诉孩子哪些言行是文明礼貌的,哪些言行是粗鲁无礼的。让孩子明白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和孩子外出的时候,当看见有人在大街上打架或吵架时,家长应该立即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是不文明礼貌的。当孩子在家里特别闹腾的时候,家长可能非常生气,但一定要控制住情绪,尽量避免对孩子大叫大嚷,而是要语气平和地告诫孩子,“希望你保持安静,爸爸妈妈需要休息”,或者说“你的动作应该轻一些,别影响楼下的叔叔阿姨休息”。

5.要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

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这也是一种礼仪,如果与别人说话眼睛却看着旁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穿着朴素大方整洁,头发干净整齐;不打架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不抢座位;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