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56

第56章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

天下的家长,您不可能呵护孩子一生,您不可能永远不离开他,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教会孩子独立。

曾经有一个朋友讲过这样一个经历:他去八达岭长城游览,在入口处遇到一位外国妇女带着三个孩子也来游长城,这三个孩子中有两个跟着母亲走,还有一个大约两岁躺在婴儿车上睡着了。母亲要去买票,于是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检票员说是否可以把孩子放在那儿,得到许可后,转身就去买票。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还没有回来,睡在车上的孩子醒了,他看见母亲不在,并没有哭,也没有害怕,而是把盖在身上的东西拿开,在旁边人的帮助下,从婴儿车里出来,还与另外两个孩子玩了起来,丝毫没有对母亲的依赖。

这个真实的故事使人不由得感慨万千,联想到中国的父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这位外国妇女没有对孩子过分的担心、过分的保护,所以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孩子也会自己独立对待,而不是惊慌失措,大哭大闹。

一位中国学者曾去美国访问,深切感受到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一天,他的邻居过来兴奋地告诉他,她两岁的儿子卡瑞会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了。这位学者过去一看,发现床单被剪了好几个洞,胶水也被抹得到处都是,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心疼,也没有因此责怪孩子,而是称赞孩子的敢于独立尝试的勇气,然后再告诉孩子怎样合理地使用剪刀和胶水。两岁的小卡瑞已经会自己洗澡了,母亲帮他把热水给兑好,把衣服脱掉,卡瑞自己爬到澡盆里,玩了一会儿,就自己往身上抹肥皂,问他用不用帮忙,他认真地摇了摇头。

说“不用”。抹完肥皂,又用毛巾擦,最后用水擦干净,爬出了澡盆。

一个只有两岁的孩子竟然如此熟练而迅速地洗完澡,都是由于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因为虽然孩子现在还弱小,但是总归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地在社会上闯荡、生活,所以独立性这种将来的立身之本需要从小培养。

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这可以从他们为孩子设计的各种精巧的玩具中体现出来,但是他们决不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通常美国孩子大约一岁半就自己吃饭,一把专用的高背靠椅,一个大餐巾,孩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少了就说明孩子不饿,大人不用再管,更不用追着喂。

与之相比较,许多中国父母则对孩子过分的保护、过分的干涉。在中小学校的校门口总可以看到一群群父母等在校门口接孩子放学。即使到了大学,也有很多父母不惜路途遥远来学校送孩子,每到大学新生开学的时候,大学校园里都会人数突增,其中就有不少是送新生开学的家长。这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衣服洗不干净,不知道如何来收拾床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就会不知所措,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向父母求援或是自叹自怜。

我们曾进行了一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在经父母同意之后,到孩子家里对孩子和父母的交往活动进行录像观察。其中,我们带去一套拼图玩具,要求孩子用所给的图形拼出我们所给的图片。这个任务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不同的家长表现得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长在旁边旁观,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只有在孩子实在有困难的时候,才给予引导性的帮助;而有的家长在实验员给出任务之后,就在旁边提醒,当孩子一遇到困难,马上就代替孩子拼,以至于有的孩子干脆自己不动脑筋,完全让父母替自己拼。

21世纪社会变化更加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因此,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从两岁开始,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步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孩子已经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习惯,逐渐树立独立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逐步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

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2.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孩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举一个实例:有一天,一个9岁的孩子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家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儿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孩子们见一个个小泡从洞中冒出,便纷纷说道:“空气!空气!”这样,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高兴。

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

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

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不仅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仅举一个小小的实例:一个假日,我在公园里见到一位父亲,带着他大约4岁的儿子,在走道三岔路口时,他弯下腰去问儿子:“你说,咱们走哪条路,到哪儿去玩?”孩子认真思索了一会说:“咱们走这条路吧,去看小猴。”父亲随着儿子,向他所选择的方向走去……我非常赞赏这位父亲。

首先,他很尊重孩子,体现出父子间一种平等的关系。同时,他又是个教育的有心人,能抓住机会从小培养孩子自我抉择的能力。这看似家教中的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他培养孩子具有现代人素质的教育观念。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克服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对孩子们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克服困难,尤其是那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

我们常见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即“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得了的,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