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35

第35章 正确对待孩子的异性交往

青春期的孩子被异性所吸引是极其正常的,但早恋对孩子的成长是弊远大于利的,父母此时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同时也应当注意,不要把孩子正常的交往扼杀在摇篮中。

小嘉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能歌善舞,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父母更是将她当成自己的骄傲,逢人便讲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生活上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每天上学都亲自接送!但是,上了初中之后,情况似乎有了改变,“听话”的孩子变得性情古怪,脾气暴躁,不管父母说什么都不听,甚至还学会了撒谎,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不久以前,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子,是一家理发店年轻的美发师,很快,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这个消息对小嘉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他们为了女儿呕心沥血,几乎是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一心都只是为了孩子,就差把心掏出来了,为什么还会有如此结局呢?当知道女儿在恋爱时,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都没有任何效果。前两天,为了不让小嘉出门,便将她锁在家里,结果孩子以绝食的方式来反抗,直到今天这种状况!

为了既能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又避免早恋,有必要把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有些说明。据专家研究,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从9岁到11岁左右,男孩子从10岁到12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呢和依恋。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在11岁到13岁左右,男孩子在12岁到14岁左右。此时,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性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从13岁到15岁左右,男孩子从14岁到16岁左右。这时,男女孩子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明显增加,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有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有的孩子,此时的注意力可能在几个异性身上徘徊。这一阶段,孩子更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钟情,就是很专一地倾慕、爱恋某个异性。这个阶段一般在初中时,男孩子比女孩子晚些。此时,往往出现“痴情男女”,一旦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庸俗低级的趣味之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以上是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普遍性发展特点,而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家长应该随时观察了解孩子的表现,给以及时正确的引导。

一次家庭教育报告会之后,一位年轻母亲说:“我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晚上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有女朋友了。’我问是谁,他回答:‘是芳芳,我们俩可好了。’‘你们好到什么程度?’‘都亲过嘴啦!’”

这位母亲述说这件事时,态度平静。显然,她认为这是孩子天真地模仿大人的表现,假如是一个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生对母亲说了同样的话,家长肯定会非常生气、紧张、焦虑。

事实上,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的孩子是不会对家长说这些话的,即使他有过“交朋友”的经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男孩、女孩该不该交往?家长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指导?会不会发生早恋现象?影响了学习怎么办?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没有交往,人不能发展;而交往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交往能力高低决定人的交往水平与质量。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对人都是重要的。交往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否则可能造成交往能力低下、交往萎缩,那样,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般的家长都知道交往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所担心的是,孩子与异性交往可能出现早恋,甚至学坏,影响学业,影响成才。家长们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实有一些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孩子过早地“谈朋友",带来不良影响。

有的家长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不闻不问,顺其自然;也有的家长严密监视,捕风捉影,随意训斥。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对的,很难使孩子形成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家庭应把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纳入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认真学习一些东西,思考教育引导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坚持下面教育为主。有时候,可以把自己少年、青年时期的经验教训讲给孩子听,引导孩子走好人生之路。

对于确实出现早恋苗头的孩子,不应盲目苛责,强制压服,避免不良后果。

有的中学生确有早恋苗头,单独约会,卿卿我我。家长知道了,往往怒火中烧,采取强迫措施,严厉对待,棒打鸳鸯。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不良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克制、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以真诚帮助之心使孩子说出心里话。然后给孩子分析利弊,以长远的目光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教育孩子认识到:春天有春天的事情,夏天有夏天的事情,不要把夏天的事情提前到春天来做,那样害处太多。

我们给家长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

1.尊重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

异性交往,是青春期少年成长的需要。

对于正常的异性交往,父母应予以尊重和支持,但也要教育子女,在学生时代,男女同学之间应建立如兄弟姐妹般的友谊,提倡男女同学广泛交往,集体活动。即使是在男女同学单独相处时,也要光明磊落、理智相处。特别要提倡,男同学充分尊重女同学,特别照顾女同学;女同学也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同学之间纯洁的、真挚的友谊,促进彼此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性的交往活动

集体活动既满足了孩子了解异性、接触异性的愿望,又将孩子的情感注意力分散开来,减少了单独与有好感的异性待在一起的机会,避免了不合理的感情发展。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与某一异性交往过密,就应巧妙暗示他,异性交往不要过分专注于某一人,否则就会失去与大多数同学、朋友接触、交往的机会。而现代人多交些志趣各异的朋友,更能深切体会人间的纯洁友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帮助孩子区分友谊与恋情

友谊是异性、同性之问都存在的,恋情则只限于异性之间;友谊是公开,不排他的,恋情是隐秘,排他的。要教育孩子不能把对方纯洁的友谊当成是恋情,想人非非,认为自己在恋爱。父母更不能把孩子间的友谊当成恋爱。要知道,有时父母对孩子异性交往的态度,推一把往往促成恋情,拉一把反倒是友谊。像父母采取盯梢、跟踪、禁止、打骂的手段便是“推一把”,把孩子推向早恋的一边。实际上,有些教育工作者也呼吁,不要轻易用“早恋”的帽子来盖孩子,而应用“交往过密”更准确。因为有的孩子还根本不知道早恋是怎么一回事。“早恋”这类刺激性的字眼,只会让孩子把纯洁的友谊误认为是神圣的恋情来尝试。

4.教育子女与异性交往要落落大方

男女授受不亲是错误的,但男女有别却是事实。告诉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自尊、自重、自爱是必要的,长时间与某一异性单独相处是不明智的。对异性试探性的求爱行为,如单独约看电影、逛公园、递纸条等,如果孩子的反应含糊,态度不明确不坚持,那无异于会使对方认为是你已经同意或还有机会。因此,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必须要求孩子明白无误地拒绝,态度一定要坚决,毫不含糊。并且还要叮嘱孩子,如果遇到异性纠缠不休,甚至以自杀、造谣中伤等种种手段相威胁,一定要告诉老师及父母,让成人出面解决。

§§第四章 心理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