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36

第36章 让孩子成功渡过心理逆反期

孩子的心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大。所以,一个孩子成绩的好坏只是一时的表现,心理是否健康却是关乎一生幸福的大事。天下的父母,千万不要舍本逐末,关注孩子的心理细节才是重中之重。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人们对外界的要求产生的相反的心理。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虽然各种各样,但是聪明的父母能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原因。

正确引导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使他们走向成功的重要方法。

有一位母亲叙述了发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

她的孩子刚上预备班,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班里组织“献爱心”活动,孩子向妈妈要了10元钱,可最后交给老师的只是2元,而将8元钱“存”了起来,准备攒够15元,买一张自己喜欢的电脑游戏光盘。

第二件事情是,上数学课的时候故意与同学联合起来同老师作对。

这位母亲认为这简直是逆反行为,让她非常生气,但是又迷惑不解,因为以前她的孩子绝不是这样的!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平时这位母亲是反对他买这种东西的,于是孩子想出了“借机行事”的办法。至于与数学老师对着干的事情,的确是因为这个老师有不对的地方。孩子是这样说的:“虽然他是班主任,也不能总是监视我们学生吧?上其他课的时候,他也从窗户或门口盯着我们,我们又不是犯人!而且,不只是我一人讨厌他,班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讨厌他,他却就说我一人。”

妈妈说:“老师是关心你,知道你与其他人不一样。老师不是对你也很好吗,还让你到他们家去玩?”

虽然大人都说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个孩子总是不愿意接受批评。

也就是说,在这个孩子的心目中,在同学中的形象往往比在父母或老师中的形象更为重要,让他去向老师赔礼道歉,无疑成了同学中的“叛徒”,而且老师本身也有错误,孩子能够辨别这一点是不应该责备的。

我们觉得这位母亲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孩子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去纠正所谓的“逆反行为”。我们认为这位母亲不仅不应该生气,而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两件事情恰好证明:她的孩子成长了,变得开始有计划、有正义感了,而这两者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

12~15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又称危险期。

这个时期,是孩子青春发育期,也是他们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变得不太听话了;父母教育他,他不但不听,还常常对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爱我行我素,情绪易冲动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也是他们最不安定的时期。

这一时期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出现我们做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因势利导外,还需特别慎重。

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融洽与孩子的感情,切忌采取简单的压制办法。

事实证明,简单的压制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要恰当地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让孩子感到害怕,又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总之,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孩子发育的两个特殊时期,才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人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现在的孩子,由于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他们自我意识很明显,主观能动性很强。因此他们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往往喜欢“闹独立”。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心受到损伤

即使到了现在,有些父母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讽刺、挖苦,甚至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这样孩子就会越大越不听话。这种办法走向极端,无异于把孩子往邪路上赶。

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应该知道,父母对于孩子,无论文治还是武攻,都是处于绝对优势的。

2.好奇心受到压抑

可以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尤其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

如果父母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Ⅱ司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父母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3.父母反复唠叨

俗话说:话多如水。可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偏偏要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个不休,就怕孩子记不住。然而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没完没了的说教当中,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明知道父母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这其实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繁,留给他们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4.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父母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因为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当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时,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尊重孩子,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孩子们自我意识产生后,他们希望自己和大人有平等地位,对大人的要求也是有选择地接受。此时,父母对孩子的行动不要轻易干涉。如果孩子必须顺从的话,也不要用强制式或命令式的口吻,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做出选择。

对于孩子很喜欢做的事也不要滥加命令,有些家长为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对孩子本已喜欢做的事也要下达命令,结果孩子反而不做了。

有位中学生说,他正准备看完电视就去做作业,结果妈妈这时来了一句“还不学外语去”,听了以后,他干脆不去。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对立的情绪。

2.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一味地斥责制止,更会使孩子和成人对立起来。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比如,孩子想自己洗衣服、修理东西、买件自己喜欢的物品,父母都应给予鼓励。如果有些事情让孩子单独做不放心,可以给孩子指导,或做孩子的“助手”。当然对孩子行为的约束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

3.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通常情况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父母就应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自己能走得动,却不愿意走,非让妈妈抱着他,这时,你就可以这样对他说:“你看看那个小妹妹多听话,她没有让妈妈抱,而是自己走,我想你比她走得还要快,还要好,你说呢?”

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了所以对于孩子的闪光点进行恰当教育,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