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34

第34章 让孩子能说会道

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一是用来吃喝,二是用来说话。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可谓有口福;善说,而且能说得妙语连珠,可谓有口才。

100多年前出了一位震惊世界的神童,他就是卡尔·威特。

威特8岁时,已先后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6国语言。9岁上了大学,14岁成了博士。威特语言的高度智能是与他父亲良好而严格的早期教育分不开的。

威特的父亲曾说过:“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多么早,都不会过头。”他在威特刚刚能够辨别事物时,就开始教威特学说话。

他说:“比方说,我们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捉它。刚开始由于看不准,所以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缓和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这样威特就很自然地把“手指”这个词跟父亲在自己眼前伸出的手指联系起来,从而明白了世界上的每一件东西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当孩子开始领悟这一点时,他对周围环境就会发生极大的兴趣,好奇心新鲜感促使他如饥似渴地了解周围环境,这也就是孩子特别好问“为什么”的原因之一。

威特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被许多人所接受。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师斯特娜夫人坚信:婴儿期的语言教育将决定他一生的语言发展。她是威特教育方法的崇拜者,按照威特父亲的方法她亲自教授自己的女儿。在孩子出生不久,她就抱着孩子在屋里走动,让她看屋里的东西,同时缓慢而清晰地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这是桌子,那是电灯等等。通过坚持不懈的耐心教育,斯特娜夫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女儿满周岁时,已学会了所有的话,令周围的人感到十分惊奇。

一个人只要有特长,就可算是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这是因为口才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问题,而是素质较高的表现。我们强调父母要重视和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

现代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应当具备良好而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而培养孩子的口才,无形之中也就培养了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因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社会交际既是人的生存需要,也是人的精神需要。这种独特的要求,不仅对成年人绝对必要,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绝对必要的。一个脱离了语言环境的孩子之所以成为兽孩或白痴,不就是脱离了社会交际吗?

心口相应,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但是,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

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30,就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他的演讲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他还背了唐诗四五百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

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光荣的榜样,我们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练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加速良好口才的形成。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学识、环境、年龄等等的不同,练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那么你就会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长起来。

我们在此介绍几种符合孩子特点,简单、易行、见效的口才训练方法。

1.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词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

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2.背诵法

孩子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家长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家长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我们的口才。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词、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于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词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这个训练最好能有家长的指导,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孩子帮助,请孩子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使我们在改进时有所依据,这对练口才很有好处。

3.复述法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如家长让孩子们看一段幻灯片,然后请孩子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词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孩子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这种练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有的孩子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要摔跤的。而且这个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麻烦,甚至是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与毅力,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没有耐心与毅力,那么你将注定是一事无成的。

4.描述法

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看图说话,描述法就类似于这种看图说话,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这里没有现成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等做你的练习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5.讲故事法

孩子们或许都听过故事,但是不是都讲过故事呢?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

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

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能力。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所以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