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不仅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养生家中的大家。我们都知道,孔子被历代尊为“圣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样,在健康养生方面,这位万世师表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思想。
孔子享年72岁,据史料记载,比当时鲁国人的平均寿命高出许多,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高寿的了。孔子的养生主张与“仁”的学说一脉相承,他说“知者乐,仁者寿”,认为品德高尚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还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养生方法,诸如心胸开阔,能容人所不容;生活有规律,注意饮食起居;自强不息,用音乐颐养性情等,到今天还被人们广为提倡。
孔子是位优秀的教师,他在给弟子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向他们传授过自己的养生之道吧。虽然不能聆听他精彩的讲解,但幸好我们还能看到他当时的“讲义”。时间跨越了两千多年,虽然古人和今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惯多有不同,但智慧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圣哲,去领略他关于养生的独到见解吧。
孔子主张“仁德润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达到长寿的目的。他的这一主张,把修身和修心结合得更加紧密。《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聪明人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是活泼、清澈的;仁爱的人的快乐,就像山一样,崇高而宁静。聪明人不断探求知识,思维是不断运动的;仁爱的人有涵养,看事情是冷静的。探索知识可以获得快乐,宁静有涵养,心境平和则会长寿。
在孔子看来,有德之人,注重品行的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样的人永远心地光明,性格淳朴,仁慈宽厚,精神爽朗而邪妄之气难以侵入,故有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处处计较,时时算计,一心为自己打算而不顾他人的境况,这样的人必然耗心伤神,有损于身心健康,难以长寿。所以孔子说“大德必寿”。
孔子不仅要求别人这样做,自己也身体力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是位仁慈和蔼的长者。他品德高尚、思想深沉、学识渊博、举止端正、勤勉好学、诲人不倦,孔子自己就是“仁者寿”的典范。正如西汉董仲舒说的“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这样的人自然气血调和,不易发生疾病。孔子认为人有“三死”:疾病死,服刑死,争战死。因这三种方式死的人都有道德上的欠缺:“寝处不适,食欲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所以孔子一生十分注意养德立德。
孔子见到齐景公,景公仰慕他的才学与人品,准备将凛丘那个地方送给他,作为他的养生之资,但孔子婉言谢绝。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不接受,他说:“无功受禄不可为,不义之财不可受。”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所谓仁者,就要像孔子这样,不仅要有一颗博爱之心,还要胸怀广阔,淡泊名利,保持精神的平衡和健康。这些都是长寿的根本。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界,提到叶圣陶叶老,人们无不钦佩他的高风亮节。叶老1894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从1912年起就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享年94岁。
叶老为人宽厚仁慈。他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接触。他对人一向坦诚,为朋友们办事尽心竭力,实在办不成的也要向朋友解释清楚,绝不推诿。他热心助人,乐于提携后进。20世纪20年代他以长篇小说《倪焕之》蜚声文坛,后任《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等期刊的主编,这一时期他扶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如茅盾、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他却从不以老资格作家自居。
叶老为人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他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的质量需要提高时,就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对语文教学的研究。虽然这种繁重的工作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但他却不在意。
叶老的这些美好品德有助于消释心中的块垒,使他心胸开阔,能容人、助人和体谅人,自然就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保持了泰然的心境,从而坦然地面对生活,和善地对待人生,总是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仁者寿”确实有道理。
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的西方世界,都面临着一个道德失范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重新认识先哲对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的论述,有更实际的意义。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新定义,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对社会活动的良好适应性外,又加上了道德的健康,只有四方面都健康,才算完全的健康。事实也证明,道德修养很差的人,常做坏事的人,对健康是有很大影响的。
据报道,美国的科研人员曾对2700人进行过为期1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经常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容易健康长寿;而人格低下、性格怪僻、道德修养差的人死亡率比前者高出2.5倍。
道德健康的人,善良正直,与人相处时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大家的利益着想,没有私心,这样便心无烦忧,吃得香、睡得好,能促进体内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健康长寿。
道德不健康的人,往往利欲熏心,贪欲过头,整天挖空心思为自己谋算,经常做些损人利己的事,做些亏心的事,还要费尽心机掩饰,防备别人报复、躲避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整日提心吊胆,心弦紧绷。这种不良情绪容易引起身体的各种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下降或失调,损身折寿。所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一个人道德健康,豁达开明,不为金钱、名利所累,才能活得轻松和健康。
《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爱的人,不因环境不好而患得患失;真正勇敢的人,坚持正义,没有什么可畏惧的。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人生的路虽然各有不同,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梁启超所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人生在世哪有不遇到困难的,如何对待呢?就得做到“仁者不忧”,不怨天,不尤人,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坦然面对。仁者都有一份悲天悯人的心怀,心存大慈悲,对个人的得失就计较得少了,不会整天戚戚于一己的贫贱富贵,这样才能心境坦荡、精神平和,消除焦虑的情绪以保持健康的身心。
怀仁德以润身、以德增寿,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养生要旨,因为养生是要提高生命的质量,达到精神的完满和自由,所以德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