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48

第48章 气功养生,调心调身

陆游是个气功爱好者,练习气功是他养生健体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在练功时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清净,他还专门找了一间空房子,不让任何人打扰,独自在里面“默视鼻端白,正气徐自还”,就是眼睛微闭,意在鼻端,徐吐缓吸,引伸有序。陆游大约从50岁起练习气功,练了将近40年,他到了80多岁身体还是很硬朗,作诗曰:“两片神光夜穿户,一头胎发入晨梳。”他认为这样的好身体与自己坚持不懈地练习气功有莫大的关系。

气功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内功,后者也叫外功。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气功用于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两千多年前先秦的医学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道家的老子、庄子,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气功,如《老子》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中的“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均是讲练功的。《黄帝内经》中有以气功治肾病的记载。葛洪在《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孙思邈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从历代养生家对气功支持、肯定的态度来看,气功养生在我国确实有很大的影响,热衷气功养生的人,除了陆游,也大有人在。

我国古代传说中最著名的长寿人物彭祖就精通服气导引之术,他说“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

唐代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638-727)师事潘师正,以精通气功养生之术而名重当时。他曾遍游名山大川,后在天台山筑草庐隐居,修习气功养生法。武则天曾慕名召见他,但他没有应召。唐睿宗时,皇帝派他的兄长去召请他,司马承祯才不得已入宫。睿宗向他请教养生与治国的方法,他以练习气功的要旨“减少思虑”来回答,认为减少思虑则心安体健,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他说对任何事物能顺其自然发展,不妄图令其合乎自己的心意,那么国家也就可以治理好了。这位气功养生大师享年89岁,他去世后唐玄宗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而司马承祯的师傅潘师正,居于逍遥谷,活了98岁。据说他的气功养生术得自南北朝时的养生大家、“山中宰相”陶弘景的真传。

气功之所以有养生益寿的作用,首先是因为通过练气功,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流通气血,特别是使人体的元气旺盛,所以无病可以强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通过气功各种功法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增强肌体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我国著名的气功大师刘贵珍在其著作《气功疗法实践》中,详细地阐明了气功养生的道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培补元气,扶正法邪

在气功学理论中,贯穿着“以气为本”的论点,在锻炼方法上,也强调培补元气以固本的指导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对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概括。传统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的内因,气功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练功元气充盈后,即可更好地激发、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对维持肌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2)调节阴阳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气功对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广泛存在。祖国医学认为,形、精可以转为功能,但肌体功能亢进时,则可使形、精耗伤。气功锻炼入静后,则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气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以纠正,这就是气调节阴阳作用的具体表现。气功的补阳作用也极其广泛。根据“肾虚”的理论分型,肾阳虚者,练功后出现的四肢由厥冷变暖,尿酮类固醇恢复到正常水平,以及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等变化,都是气功补阳作用的体现。

(3)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气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过“通经活络”来实现的。经络不通、气血不调的患者,练功后,凡气血弱者,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练功过程中,还观察到经络传感明显和内气循环任、督和其他络脉等现象,这都是气功通经活络作用的具体表现。

通过以上这些气功益寿保健机理的阐述。说明气功是一种极好的强身健体方法,每一个想要身体健康、“尽终其天年”的人都可以练习。气功一般可分为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五行掌等功法,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对功法的选择也因人而异。通常情况下,身体瘦弱者,宜先练内养功,待体壮以后,再练站桩功、行功和各种动功;体胖者,宜用强壮功、站桩功、行功等;高血压患者,可练松静功及内养功;患有胃肠病等消化系统疾患及肺结核的人,可选内养功;神经衰弱的人应选强壮功,再配合保健功。总之,初学者应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的诊断,分清自己的身体偏于阴、阳、寒、热、虚、实哪种状态,阴虚者以练静功为主,阳虚者宜多练动功。

另外,练习气功要掌握一些要领,初学者应该引起注意。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

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全身放松状态,两者相辅相成。所谓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处于松而不懈的状态(采用卧式,全身放松较易实现),另一方面是意识的放松,伴随全身肌肉放松,使整个身体有舒适松快的感觉,要消除紧张状态,达到精神的放松。所谓静,是指在呼吸方面出入无声,悠闲自得,在意识方面强调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的境界。总之,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好,可以迅速获得良好的效果。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气功之“气”,主要指元气。练气之初,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肺气的锻炼,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练功有素的人,每分钟呼吸次数只有二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气的锻炼,必须由浅入深,由快至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完整的深长呼吸。初练时必须以意念诱导,练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二为意守丹田,使整个肌体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

练功过程中把练意和练气结合起来,待深长、均匀的呼吸形成后,注意腹部随呼吸起落。当呼吸锻炼纯熟时,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达到气贯丹田,此时,单纯意守丹田即可。这样练气练意,二者就能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治病健身。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轻松的感觉。

(4)循序渐进,勿急求成

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延续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

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没有好处,所以练、养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包括: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这些内容在整个练功过程乃至一生中,都应当注意,这往往是战胜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证。

(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

当前各地流传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临床广泛采用,效果不错;也有些功法,仅限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难定论。练功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选择1~2种合适自身的功法,这样既便于掌握,又益健康。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气功疗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有的因急于求成,呼吸用力过大,一味追求深长缓慢,造成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头痛头昏、精神紧张偏差。当偏差开始有所表现时,纠正比较容易,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

(8)选择适宜的练功场所

环境安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在室外最好选择树林、草坪、花圃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在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无论室内室外,都不宜让风直接吹在身上,尤其要避免吹在后颈部位。

除此以外,在上功前20分钟应停止较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以保证练功时全身肌肉放松、心情平静,有益于调整呼吸和意守入静;练功前要宽衣松带,以便于全身肌肉放松和呼吸通畅;练功之前还要排除大小便;在练功的次数和时间上,初学者每天宜练一次,每次10~15分钟即可,练功熟练者可增加一次,每次20~30分钟;练功完毕后,不要匆忙站起,应该先用两手擦面,轻轻揉揉两眼,然后再缓缓起立,活动活动四肢;练功期间,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营养,去掉烟酒嗜好,保持情绪稳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目前,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引、配合下,气功疗法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功法。陆游说自己“贫思止酒易,老悔养丹(指练内功)迟”,他练了近40年的气功还嫌不够,可见气功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养生方式,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