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49

第49章 天伦之乐,淡然之心

我们说了家庭的和睦,亲人之间的理解、关爱、尊重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同样,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天伦之乐也非常关键。陆游晚年虽然闲居乡野,壮志难酬,但他的家庭生活很和睦,尽管清贫,却有天伦之乐的慰藉,在精神上也甚是欣慰。

众所周知,陆游年轻时与表妹唐婉有一段真挚的爱情,却被母亲硬生生地拆散,那首著名的《钗头凤》就是祭奠这段感情的挽歌。陆游迫于母命与唐婉离婚后,又娶妻王氏,他虽对前情念念不忘,但从一些诗句看,他与王氏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融洽的。王氏对他体贴关怀,在他外出时“妇忧衣裳薄,纫线重敷棉”。陆游晚年与小儿子子聿相依为命,父子俩就像师友般“蓬窗共一灯”,探讨学问,吟诗读书。在外做官的儿子也很关心他的健康,嘘寒问暖。儿媳和孙儿们也十分孝敬他,对他的起居饮食照顾得很周到。陆游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快活的老人,天真起来会和小孙子一起玩玩“骑竹马”的游戏,晚上临睡前刚懂事的孙子还给他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这怎能不让陆游高兴呢?这份天伦之乐给了他安慰和满足,陆游的长寿,与亲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分不开的。

现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不多见了,儿女长大后都和老人分开住,这就难免阻碍了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老年人生活的乐趣也大打折扣,孤独、寂寞成为老人遇到的最大敌人,比年轻时任何困难都不好对付,所以春节晚会上的那首《常回家看看》才牵动了那么多老人的心。为了排遣寂寞,很多老人都去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但这些给老人的安慰是有限的,对老人来说,子女的关爱、孝顺是最温暖的养生之道。

天伦之乐带给老人的是一种内在的、持久的情感慰藉,使老人在与儿女及孙辈的和睦相处中感受到人生依然完整,生命依然充满活力,这样就不会为垂暮之年而感伤。作为子女,要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关爱父母,不仅要物质上周全,还要注意情感上的安慰。另一方面,老人也不能只是等待“天伦之乐”,年轻人的工作忙、压力大,有时确实抽不出时间,这时如果父母主动关心一下子女,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去看看他们,在生活上给他们一些指点,相信儿女们也是很期待的。这样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人在这样的氛围中颐养天年,才是最实际的幸福。如果子女经常让老人生气,而且衣食不周,即便有再神奇的养生方法,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重庆市有位110岁的老寿星,除了听力和视力不好外,老人的身体还很结实,经常拄着拐杖和邻居聊天。老寿星家如今已有30多口人。在丈夫和两个儿子相继生病去世后,老寿星得到了儿媳妇和孙辈的悉心照顾。老人在困难时曾带着全家人逃难,在生活拮据的时候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现在这个逃难之家已经成了书乡门第,家人之间互敬互爱,老人的威信最高。平时孙子、孙女们常陪老人说话,嘘寒问暖,争着给老人洗衣、梳头、捶背,还常给老人买些新鲜的零食,逗老人开心,一家几代人十分和睦。老人常笑着跟别人说:“我能活这么大年纪,都是托了儿孙们的福。”

子女无私的爱是维持老人生命活力的要素,能春风化雨,滋润老人日渐孤寂的心田。天伦之乐给老人带来的巨大安慰和满足,可以帮他们防止和化解许多心理、生理上的疾病。生命离不开爱的滋养,爱是健康长寿的条件,李商隐有句著名的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老年人和孩子一样,需要家人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陆游的淡然表现在精神层面就是达观。他说“人间故多难,感慨不须深”。人世间多磨难正如天地间多风雨,乃是正常之事,不需要深加慨叹,更不宜牢骚太盛。荣辱、穷富,受诽谤与诋毁在他看来都无足挂齿,陆游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窘迫与达观:“昨夕风掀屋,今朝雨坏墙,虽知炊米尽,不废野歌长。”通常情况下,人们遇到这种境况,即使不痛哭失声,也会愁眉不展,而他老人家却哼起了山野小调,还真不是一般的达观。我们在介绍苏轼时提到了达观对养生的诸多益处,大凡长寿之人,都有心胸开阔的一面,整日患得患失,被忧愁裹挟着,长寿的希望就渺茫得多了。

陆游的淡然表现在生活态度上,就是他对很多事都很随意,不强求。他的这些生活态度对人们的日常养生也有一定的启发。

对待睡觉,陆游的态度是:“休息取调节气血,不必成寐。”他认为睡觉能达到休息的效果即可,不像我们睡不着便翻来覆去,心烦意乱,这样一来就更难以成眠了。陆游的这种不强求入睡的态度其实更有利于睡眠,在心平气和中就进入梦乡了,所以他很少失眠。

对待读书,陆游说:“读书取畅适心灵,不必终卷。”这种态度颇有点像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处便欣然忘食”。他读书时像是在与自己谈得来的朋友聊天叙旧,心里没什么压力,所以开心得很。现在的人读书往往抱着很强烈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往往在翻开书本之前就给自己规定好了任务,如一次读多少页等,结果弄得身心交疲,苦不堪言,完全忘了读书也可以是一种休息,一种放松。

对于交际应酬,他也顺乎自然:“客至或见或不见,间与人论说古事,或共杯酒,倦则亟舍而起。”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交往只限于自己身体允许的范围内,绝不“舍命陪君子”。

对待名利得失,他更不放在心上。他常年“足迹不至城市”,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也不去申辩,后来朝廷还他清白,他“亦置不复言”。这一点是常人很难做到的。现在的人都把“利益”二字看得很重,为了应得的利益去奋斗、去据理力争、去拼抢、去愤愤不平,只要把心放得再宽一些,你也许会发现原来那些其实并不重要,还不如省下时间来赏赏花草、听听音乐、和家人共度一个美丽的黄昏。

最有意思的是他对待疾病的态度:“有疾亦不汲汲近药石,久多自平。”这里当然是指一些小病,“小疾深居不唤医”,他认为头痛脑热等小毛病,不必急着去求医问药,即使服药,也要适可而止。他的理由是“饮食起居应规律”,“揠苗农害稼,过剂药伤人”。这种态度也最适合那些谈病变色、一有病就杞人忧天的人。但陆游对疾病的看法是辩证的,他认识到了小病的危害性,因为“死非一日至,小病为前驱”,“小疾有根底,忽之当日深”。综合来说,对待一些小的疾病,既不能恐慌,也不应忽视,应该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陆游把居住环境布置得很舒适,闲来种花养草,把什么都看得很淡,心态一直非常平静融和,加上冷暖自知,饮食有节,劳逸适度,不违心地应酬过劳,不胡乱吃药——这一切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而然地增强了身体的免疫力。所以,虽然他身上并没有长寿的遗传因子,仍然活到了耄耋之年。

陆游一生坎坷,心灵上也有难以平复的创伤,年轻时的感情悲剧令他终生难忘,他在诗中写道:“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失爱之痛至老不减;他是个坚决的爱国者,国家偏安一隅、风雨飘摇的命运令他忧心忡忡,自己不仅壮志难伸,人生也起落不定,这些都是无可奈何的。但他的思想有达观的一面,于养生也悉心探求,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养生心得,他还有五个养生要点: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要去做;能够让自己开心的事,千万不要错过;要学会宽恕、制怒、忍躁;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可轻举妄动;不贪图酒色,一定要适可而止。他把这些养生经验作为自己毕生的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身体力行。陆游的养生实践恰好证明了:养生事在人为,非关天命。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陆游的长寿得益于他善于养生,勤于养生和常年坚持不懈。他活了85岁,为后人留下了近万首诗和养生的宝贵经验,就这一点来说,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