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46

第46章 手把钓鱼竿,夜眠菊花枕

在陆游的生活中,有一项不可缺少的娱乐休闲活动,那就是钓鱼。在养生上,陆游并不相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他说“金丹既茫味,鸾鹤安可期”,认为平日的保养更实际一些。陆游以清净为养生的第一要诀,说“长生岂有巧,要令方寸虚”,而“闲来垂钓碧溪上”恰恰是最符合陆游这种清净养生思想的活动。他说自己“少时妄意学金丹,八十溪头把钓竿”,一位80岁的老翁,于养生应该有很深的了悟,他把自己年轻时追求灵药渴望长生不老的行为看得很荒唐,而独坐溪头,在山水之间静静地垂钓,才符合养生的旨趣,修身悦性,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游对垂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陆游在垂钓中深得其乐,诗情自胸中溢出,写下了一首首吟咏垂钓的优美诗篇:“山雨霏微鸭头水,溪云细薄鱼磷天。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西风沙际矫轻鸥,落日桥边系钓舟。乞与画工团扇木,素林红树一川秋。”更令人佩服的是,陆放翁竟然还会夜钓,他在《闲中偶题》一诗中写道:“花底情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这是何等的飘然与潇洒。

传统医学认为钓鱼是一种很好的医疗保健处方。它能祛虑,平衡心态,解除“心脾燥热”。现代医学把生理、心理和环境三种因素确定为人体致病的机理。而钓鱼恰对这三种致病机理具有“抗、控、防”的效应。首先,钓鱼的场所都在山间水旁,草木葱茏、空气新鲜,与大自然的接近可以使人忘却烦恼,心情舒畅。另外,钓鱼还有多方面的健身功能。在优美清新的环境中,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负离子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的血红蛋白及钾、钠、镁等正离子结合,使血液中的氧和血色素增多,从而使肌体的功能得到改善;钓鱼也并非完全静止,抬竿提线之间,一起一立、一提一抛,正好使手腕、四肢、脊柱得到全面地活动和伸展,起到了舒筋活血的作用;很多钓鱼爱好者的实践表明,经常垂钓对多种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都有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许多有多年钓鱼经历的人总结说:钓鱼是一项多功能的文体运动,静中见动,集锻炼与娱乐于一身,其中的乐趣只有钓鱼者才能体验到。他们总结了其中的“三乐四得”:独钓有静乐,群钓有同乐,竞钓有比乐;一得精神愉快,身心健康;二得鱼鲜美味,补充营养;三得新鲜空气;四得充实生活。

姜子牙在古今垂钓者中可以算是最著名的,他也是个有名的寿星。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和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是周代齐国的始祖,人称姜太公。他寿终于97岁,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后人总结他的养生秘诀是“豁达、淡泊、动静结合、天人合一”,而垂钓就集中体现了这个秘诀。

姜子牙将垂钓视为养生之术,几十年如一日,只要闲暇便来到渭水之畔,静观水天一色。据说他的钓鱼钩是直的,众人笑他痴,他却笑众人不解其中味,于是流传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后来他果真钓到了一条大鱼,就是周文王。其实直钩钓鱼正体现了姜子牙的智慧,钓胜于鱼,他享受的是钓鱼本身的乐趣,根本不在乎鱼的多少。正如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垂钓之意也不在鱼,而在于其中的那份情趣。姜子牙在钓鱼中修身养性,在钓鱼中静待时机,如果不是身体好,文王发现他时早已老态龙钟了,又怎么能指挥千军万马呢?只不过,姜子牙这种悠闲的养生方式在《封神演义》中被功利化了,成了吸引周文王的一种手段。

从农民起义领袖到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是位胸怀韬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朱元璋活了71岁,如果把从秦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按寿命长短排列起来,朱元璋还能占到前十名呢。他虽然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但也很重视修身养性。他喜欢下棋和钓鱼。在南京莫愁湖公园内有一座“胜棋楼”,相传就是当年朱元璋和大将军徐达对弈之所。

朱元璋也经常和大臣们一起钓鱼,他钓鱼的技术并不高,也不甚在乎钓上来多少。他把钓鱼当做一种休息或排遣不良情绪的方法。传说有一次朱元璋和大臣解缙一起在御花园的池塘边钓鱼,解缙的技术很好,不一会儿就有几条大鱼上钩了,朱元璋这边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解缙怕皇上觉得没面子,就笑着对朱元璋说:“启奏万岁,那水里的鱼儿是十分机灵、识礼的小东西。”说着便随口吟出一首《钓鱼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这四句奉承的小诗,让朱元璋龙心大悦,他从此更不在意是否能钓到鱼了,而是从中求得一份平静、悠闲的心情。

有人认为钓鱼是消磨时间,这只是表面的认识,实际上是养精蓄锐。很多领导人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或工作多么紧张,都喜欢通过钓鱼来调节精神。钓鱼是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恢复活力的好方法,不少伟大的决定和著作就是在钓鱼的过程中产生的。

钓鱼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健身活动。年轻人不妨也试着参与,在优美安静的环境中使心灵得到沉淀,收拾起纷乱的意绪,不仅对健康,对学习、工作、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钓鱼,陆游养生的又一种方法就是种花,他视种花为童心未泯之举,在一首诗中写道:“芳兰移取偏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我们前面也介绍了种花的养生功效,由于陆游精通药理,他不仅能在种花、赏花中得到筋骨的锻炼和生活的情趣,还能物尽其用,为自己又找到了一个养生保健的好方法,那就是制作菊花药枕。

陆游从年轻时就开始制作菊花枕了,他说“余年二十时尝作菊花枕诗,颇传于人”,这个“采得黄花作枕囊”的习惯他一直保持着,《书枕屏》诗云:“甘菊缝为枕,疏梅画作屏。”陆游说“枕囊贮菊愈头风”,认为菊花有治疗头痛和促进睡眠的作用。

在陶渊明之后,菊花就被赋予了情味和品格,成了一种高尚精神的载体而被人们喜爱着。除了这种象征意义,菊花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主要功效为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群芳谱》总结它的疗效有:“明目,治头风,安肠胃,去白翳,除胸中烦热,四肢游气,久服轻身延年。”《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对菊花的药用疗效、药用成分也有详细的记载:菊花“为清凉性发散风热药,功能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主治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等”。现代医学也表明,菊花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疗效,还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抑制感染的作用。把菊花做成枕头,挥发油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有明目平肝、安定神经的作用,所以能帮助改善睡眠质量,通过大脑皮层的舒缓,使全身得到休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说不定陆游的很多好诗,就是在菊花的淡淡清香中诞生的。

药枕疗法是自然疗法中外治法的一种,指将药物加工整理或炮制以后,装入枕心之中或直接做成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的一种疗法。药枕在我国历史悠久,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有关于药枕疗法的记载。由于人每天有近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借助头部与药枕长时间地接触,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并刺激头颈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整肌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和脏腑生理机能,达到养血、健脑、安神定志、祛病延年的目的,对失眠健忘、耳鸣眼花、神经衰弱、颈椎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有很好的疗效。药枕的种类很多,除了陆游所推崇的菊花枕,下面这些也比较常用:

五叶枕:由干桑叶、竹叶、柳叶、荷叶和柿叶五种叶片掺匀并装袋而成。因其性味苦寒,能治疗头痛、暑热头昏、眼赤模糊、耳喉肿痛和高血压等症。

茶叶枕:将泡饮过的剩茶叶晒干,再掺以少量茉莉花茶拌匀装袋即成,具有降火、降压、清热、解毒、明目、利尿和消暑等功效。

绿豆枕:将煮绿豆汤剩下的绿豆皮晒干,再掺以整个或破碎的绿豆装枕即可。绿豆性寒,有清热解毒、止渴防暑和利尿消肿等功效,用来防治头痛脑热、眼赤喉痛、疮疖肿毒和心烦口渴等症。绿豆与菊花、决明子共做药枕,有清心、解热毒和退目翳等功效,民间又称此枕为“明目枕”。

小米枕:性温平、凉热适中,尤其适用于小儿枕用,具有防病健身助发育的功效。

磁石枕:将磁石镶嵌到木枕上,具有增强血液循坏、促进新陈代谢与抗病功效,可用来治疗高血压性头痛、头晕、头胀、两眼昏暗、视物不清和神经衰弱等症。

寒水石药王枕:用我国湖北应城特有的寒水石制作而成,吸纳了药枕和磁枕的功效。寒水石采自地下1000米盐湖层,经几万年沉积而成,其性吸潮、吸湿,被誉为“睡眠长寿石”。此枕适用于失眠、高血压、颈椎病及头痛、头昏、多梦、颈部疼痛等症状。

白矾枕:白矾又叫明矾,性寒、味酸涩,用碎末装袋作枕,有清解头火、降压醒脑和清痰祛湿毒的治疗作用。

侧柏叶枕:将侧柏树叶装袋枕用,能防治高血压、头晕目眩或肝热心烦等病症。

荞麦皮枕:也属药枕之列,性味甘平寒,有较强的清热毒功效。常年枕用,可清火解毒、防病健身。

另外,川芎、丹皮、当归、杏仁、远志、菖蒲等中药材也可用来制作药枕。使用药枕时应注意有效期,一般为1~3年,使用2~3周后拿到室外适度的日晒,以延长使用效果,避免潮湿和虫蛀。

在养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像药枕这样传统的保健方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在睡眠中就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实在是事半功倍。目前,市场和药店都有不同种类和功能的药枕出售,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了解药枕的原料和功能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枕。也可以亲自为自己和家人制作药枕,不要小看这样一个小小的枕头,它防病健身的功效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