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38

第38章 随缘自适,放旷达观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累官杭州通判,知密、徐、湖三州。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45岁的苏轼被小人陷害,以“谤讪朝廷”罪入狱百余日,险些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冤狱“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苏轼受到高太后器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哲宗亲政后罢“元祐党人”,苏轼于绍圣初年(1094年)四月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八月又贬惠州,绍圣四年四月再贬儋州(今海南省儋县)。三年后,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北归仅一年,于建中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终年66岁。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当时,时人称“五绝才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同时还是一位儒、道、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思想家,一位通达古今的学者,一位工程师、酿酒师,一位兼通药理、美食、养生等多种生活经验的全才。

苏轼虽然只活了66岁,但从他的生平遭际看,已经算是长寿了。他一生宦海沉浮,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政治上的打击接二连三,小人的谗陷也从未间断过,导致他一生都奔波在贬谪的路途中,甚至垂老投荒,到了被称为“瘴疠之乡”的岭南,那种生存环境,对于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正因为生存的艰难,苏轼才更加注重养生。他不仅对前人的养生思想有深入的研究,还根据自身的经验、体会,不断地总结创新,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养生体系。

苏轼认为精神的作用对养生非常重要,所以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意态;在生活起居,尤其是饮食方面,他有很多经验之谈;在饮酒和喝茶上,他自有一番道理,不仅深得酒、茶之趣,还能达到怡情养生的目的;他还注意运动、环境在养生中的作用,并对药物以及道家的炼丹养生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可爱之处在于,每有心得,必记录成文字与人分享。于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位崇高的文人在生活细节上留给我们的叮嘱,话语率真而亲切。难怪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里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会心地一笑。”

提到苏轼,我们都会想到“豪放”二字,这不仅是他的词风,还是他的精神魅力之所在。同时,豁达的心怀也是苏轼养生理论的根基。

苏轼才华横溢,难免树大招风,加之好仗义执言,不善迎逢,导致他一生四起四落、道途坎坷,常有衣不暖身、食不果腹之忧,几十年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像被抽打的陀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正如他在《定州谢到任表》中所写:“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如此艰难的人生,没有完整的精神家园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说苏轼的养生思想时,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他的精神养生法:随缘自适,放旷达观。

不管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把精神愉悦当做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和豁达大度的处世方法,是养生长寿的关键。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忧郁、悲伤、苦闷、失望等不良情绪,都会扰乱心神,强烈或长期的不良情绪刺激一旦超出人体自身的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身体机能紊乱、脏腑功能障碍而诱发疾病。人生中的祸福如波涛般起伏,如果没有一颗达观的心,就很难阻止悲伤情绪的蔓延,疾病也会乘虚而入。如果能随缘自适,健康就容易得多了。在这一点上,苏轼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乌台诗案”后,九死一生的苏轼携家人到达黄州贬所,此时的他仍是带罪之身,受到地方官的看管。贬谪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打击是很大的,很多人就是在被贬之后抑郁而终的。但苏轼却不以为然,他过起了“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的生活。当时他只能寄居在一个驿站里,在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开荒种地,自食其力,故号曰“东坡”。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没有消沉,反而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一日他在东坡夜饮,回来晚了,守门的家童睡着了,没人给他开门。常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抱怨,苏轼却安然自得。他趁着夜色踱到江边,随口吟诵出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当他读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恰好一位书生从此经过,以为苏轼要带罪出逃,便飞报给太守。太守大惊失色,马上派人沿江寻找,自己则快马加鞭来到苏轼住处,推开门,见苏轼正在榻上安睡,这才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说:“急杀本官也。”

苏轼被吵醒,弄清原委之后笑道:“子瞻没死于乌台,就不会再死了;既然来了黄州,自然也不会逃,太守大可放心。”是啊,以苏轼的达观,是不会轻易遁世的。他说“江海寄余生”并非逃亡,而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让精神在海天般辽阔的境界中飘荡而无阻碍。这种澄明、淡泊且深湛的心境,使他在尘世上连连碰壁之后,依然“无往而不可”,拥有强健的体魄。

苏轼精神养生的实质在于超然物外,对个人荣辱能坦然面对,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能使人思想不老、心理不老、气质不老,是使生命充满活力的因素,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特效药,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养生保健良方。美国的精神病专家曾对200人进行了40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些人中,始终保持心情舒畅的有59人,只有2人患慢性病;精神压力较大的有48人,其中18人患有各种疾病。由此可见,保持良好、达观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绍圣初年(1094年),苏轼再次遭到小人的陷害,被贬到惠州。惠州比黄州更加荒远贫困,而且瘴气很重。苏轼在这里种粮种菜、养鸡养鸭,闲暇时还自己酿制美酒,过着穷苦劳累却自得其乐的生活。在乡邻的帮助下,他在白鹤村建了几间房舍,搬新居那天,他兴奋得像个孩子,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

不久这首诗传到京师,那些政敌心想:好一个苏子瞻,在岭南时你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现在又“春睡美”,看来你的日子还不够惨。于是又把他流放到海南岛的儋州。这里的环境更加恶劣,气候炎热潮湿,疾病流行,苏轼过着“食无肉,病无药”的生活,但在精神上他仍超然自得,不改其度,还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正是这种达观的精神,使这位60多岁的老人在蛮荒之地生活了三年之久,并在那些小人不可思议的目光中,从容北归。

苏轼的精神养生经验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曲折,只要精神不垮,心胸就自然豁达。豁达乐观是延缓心理衰老,促进健康长寿的秘诀。像苏轼那样始终热爱生活,对人生抱着积极的态度,在挫折面前乐观自处,做到“安”、“和”二字。“安”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一个人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适随和,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经受生活中的打击,以求得身体健康。

1993年,我国专家在对湖南舒蒲县800名长寿老人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长寿健康都离不开一点,就是胸襟开阔、为人大度、不计小事、顺其自然。可见,情绪的好坏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高血压、溃疡、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远离这些不良情绪,让自己笑口常开。

“阅历三朝臻百春,辛勤默默为乾坤。功名利禄淡如水,亮节高风启后昆。”这首诗是几位老同志为我党革命功勋谭天度百岁寿辰写的。谭天度1893年出生在农民家庭,他早年参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在广州参加创建共产党的活动,成为我党的早期党员,在共产党早期宣传、教育、工运、农运、学运、统战等重大开创性活动中,先后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在香港和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曾5次被捕4次入狱,在牢狱中度过五个半寒暑。“文革”中惨遭迫害,平反后当选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他参加了建党、建军、统战等许多重大开创性事业,一生丰富而坎坷。

谭天度晚年时,常常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他答道:“长寿本无秘诀,但节制饮食,坚持锻炼,永远乐观却是长寿的重要因素。”他平日总爱开玩笑,时常说些幽默的话,即使在艰苦岁月,纵然身处逆境,或是遇到令人烦恼之事,他都能做到不悲观、不生气,一笑了之。战争年代,他常在作战间隙,给战士们讲故事,说笑话。在监狱中,他坦然认定:“人生何处不是家,地狱天堂任由他。忍听群奸相祸国,宁倾赤血换新华。”谭老认为他的长寿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辈子不生气,一生都乐观、豁达。他在90岁时作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于今过百不为奇。科学昌明翻旧貌,社会进步朵新姿。”他在乐观中充满自信和希望,很自然地度过了人生的百岁大关。

随缘自适,放旷达观,心灵上别有洞天,苦难又能奈我何?乐观的心态能使我们避免伤害或把伤害减到最小。也许我们做不到苏轼那么好,但只要有一分付出,就能收获一分健康。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想要益寿延年,乐观是一味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