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36

第36章 耽于琴,醉于诗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琴棋书画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魏晋时期的养生家嵇康说:“琴诗自乐,……怡志养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可见琴、诗与养生有莫大的关系。白居易亦精通琴、诗养生之道,他称琴诗酒为“三友”,爱之笃甚,作诗道:“今日北窗下,三友幸伴之,一弹惬中心,一咏畅四肢。犹恐中有间,以酒弥缝之。弦歌复觞咏,乐道知所归。”(《北窗三友》)抚琴与吟诗,对诗人来说是一种生命的享受和性情的陶冶,能够解忧、遣怀、祛疾、修心,对养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难怪诗人在病中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得以长寿。

古琴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涵盖面很广,养生也是操琴的功用之一。古人认为琴是高雅的象征,抚琴之前都要平心静气、排除杂念,有的还要焚香沐浴。操琴、听琴能使人身心和谐,钻研琴学也使内心宁静,而心灵之和乐与身体之健康关系密切。从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来说,操琴对人体的不同经络都能有效地起到刺激和调节的作用。所以,在以琴为伴的人中,长寿者屡见不鲜。中国古典养生文化强调以内修为主,把神、形、气视为人的生命有机整体。而练琴的过程就是三者的结合。首先要选一处没有干扰的环境,全身从上至下依次放松,使呼吸自然平缓,心神平静安宁,定神绝虑,情意专注,然后随着乐曲的情境融入其中。这样一个过程恰恰符合“调身、调心、调息”的要求,以一念代万念,与佛家的静坐法殊途同归,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据某些医院的临床研究,古琴音乐(操琴或听琴)对很多病症,尤其是心理病症,有相当好的疗效。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的活跃和生长。尤其是琴声音色优美、节奏舒缓,能使大脑皮层分泌一种有益健康的激素,从而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消化系统,促进新陈代谢等,增加生命的活力。

在我国古代,长寿的音乐家很多,初唐著名的琴师赵耶利就是其中之一。赵耶利享年100岁,琴艺冠绝当时,世人尊称为“赵师”。

赵耶利初入长安时无处容身,只能在大街上抚琴。当悠扬的琴声响起,喧闹的长安街市上,往来的人们立刻被清洌的琴音吸引,喝茶的、听曲的、走路的都纷纷聚拢来,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赵耶利从此名震京城,并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由于他技艺高超,前来拜师的人也络绎不绝。他所传的弟子如宋孝臻、公孙常、濮州的司马氏等,都是一代名家。

赵耶利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看法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在演奏技法上,赵耶利主张“甲肉相和,取音温润”。这种技法被后世广泛采用。

赵氏终日与琴为伴,使他情志高雅、心地宽厚、与人为善,对待陷害他的人也宽容大度,处世平和从容,是以音乐养生的典范。

我们前面也提到了音乐的养生功效,在众多的乐器中,古琴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但以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来看,很少有人能像古人那样去平心静气地抚琴,不过我们可以在听音乐时多选择一些古典乐曲,如果有时间最好能学习一两种乐器,同样能放松身心、愉悦性情,达到养生的目的。

如果说琴是白居易的一种爱好,那么诗就是他的专业了。虽然他也做过高官,有不少政绩,但后人提起他,总是微笑着称他为诗人。他把诗当成了一生的事业,和其他诗人不同的是,白居易的诗更趋于生活化,几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能从他的诗中找到,正是因为这种对生活和心灵的关照,作诗才起到了养生的作用。他在七十多岁时作了一首《闲吟赠同老者》,诗中说:“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百事尽除去,尚余酒与诗。兴来吟一篇,吟罢酒一卮。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寄问同老者,舍此安将归。”其中一句“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恰好道出了诗的养生功效。

诗歌的养生作用,首先是排解苦闷,使心中的郁结得到抒发,心灵得到抚慰,就不至于抑郁成疾;其次是颐养情志,诗的节律、文字和意境都是优美的,尤其是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吟诵这些篇章能使人获得心灵上的审美愉悦;再者,作诗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读诗也能引发丰富的联想,起到益智健脑的作用,偶尔有一首得意之作,还可以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对于诗歌的养生效果,古代的诗人们应该最有发言权。

汉代的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说优美的诗文可以治病。后来的汉宣帝实践了这一方法,他派文学家王褒等人用朗诵诗文的办法为太子治病。《汉书》卷六十四《王褒传》说:“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王褒等人用诵读文学作品的办法治愈了太子的病,并因此使太子爱上了文学。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发生在曹操的身上,《三国志·王粲传》记载说,“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把自己刚完成的一篇作品呈给曹操看。曹操素有头风病,那天正好发作,痛苦不堪。他卧在榻上读陈琳的作品,为其文采所吸引,“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文章竟然能够治愈使曹操遭受数十年痛苦的头风病,文学的治疗作用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这两个故事看上去虽然神奇,但有一定的道理。优美的诗文可以转移注意力,使病痛减轻,同时愉悦身心,起到了间接治疗的作用。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认为“使穷贱易安、幽居无闷,莫尚于诗”,他认为诗歌是最好的排遣忧虑、苦闷的方法。

晋代一位叫王济的贵族告诉他的子侄,说自己每当身体不适的时候就读《周易》。唐代诗人贾岛也说读孟郊的诗歌,可以医治百病。贾岛的诗是写给孟郊看的,因此诗中的说法有夸张、讨好的嫌疑。但诗文可以治疗失眠症,这一点还是可信的。白居易就有“趁凉行绕竹,引睡卧观书”的诗句,苏东坡也说“引睡文书信手翻”,睡不着,就躺在床上信手翻书,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而且无任何副作用的治疗失眠的好办法。另外苏轼每当身体不适的时候,就拿出陶渊明的诗来读,而且只读一篇,怕的是一下子读完了,以后无以为继。陶渊明的诗歌在苏东坡那里竟成了不可多得的灵丹妙药。

文章之所以具有养生作用,是因为它能陶冶性灵,使人“移晷忘倦”,沉醉其中,是一件有滋有味的“乐事”。得到极大的精神享受。读诗文也好,写诗文也好,都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忘却世俗社会中的许多烦恼,进入一种超然舒适的境界,这自然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诗人,但每个人都能用诗文来养生。试着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像白居易那样用文字来观照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疏导。在闲暇时或睡觉前读几篇优美的诗歌,过不了多久,就能感受到它们带给你的好处和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