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33

第33章 练功静坐,养心舒体

我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调摄精神是人类长寿的根本,是养生的核心问题,养生不仅要练形,而且要养神。因为神是一身之主宰,统率五脏六腑,有神则生,无神则死。《庄子》中说的“坐忘功”就是养神的功法。白居易喜读《庄子》,对庄子的坐忘养神之功他也身体力行,深谙静坐养生法。这与传统医学中“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养生宗旨是相符的。

诗人在《负冬日》诗中写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诗中写他在闭门静坐时,感觉到肌肤间充盈着一股温和之气。开始时如同喝了美酒似的陶醉,又好像昆虫冬眠刚苏醒时那样放松,周身血脉贯通,无比舒畅,心中杂念皆无,好像走进一个空旷、安静的世界。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来,静坐是调养精神的好方法。

这种养心舒体的静坐方法,白居易称为“坐禅”。诗人的切身体会是“自学坐禅休服药”,常年坚持练习,使他原本虚弱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精力一年比一年充沛,诗作也一年比一年丰收。

白居易的静坐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渐入佳境后就会“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即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达到物我两忘、身心俱静的境界,心灵超脱于世间的是非荣辱之外。根据气功学“静极生动”的原理,练习静功至杂念不起、身心两忘时,体内气息便会自然萌动,充溢全身,从而使身体的健康状况得到良好的改观。白居易的静坐功夫已达到了这种境界,自然也体验到了这种情况。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静坐能够调节元气,使元气“生生不已”,延年益寿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白居易把坐禅当成养生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老年的时候。

坐禅是佛门僧众修身养生的方法,即通过调节身心进行静坐习定。它要求人集中思维、排除杂念妄想、止息杂虑使身心安静。《南华真经·在宵》中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无形,勿摇汝神,乃可延生。”这实际上是一种“静养”,使坐禅者的形与神在多层次的静养中获得养生效应。这种静养使坐禅者享受到脱离琐事烦扰、精神归于淡泊恬静的愉悦,又能进一步在“忘我”的愉悦中陶冶性情,同时调摄元气、放松身心。

这种静息养生的良性效应已经得到了证明。在中国佛教协会资料《高禅生卒年表》所载的571位高僧中,百岁以上的有12人,90岁以上的有42人,80岁以上的142人,70岁以上的361人,65岁以上的433人,远远超过封建帝王的寿命,也比常人的寿命高出许多。据统计,僧人中长寿者所占的百分率比长寿的封建帝王所占的百分率要高出10倍以上。终生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且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与物质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宁恬静的高僧相比,寿命竟如此悬殊,证明高僧日常的坐禅习定起到了很好的养生效果。

在中国的数百位封建帝王中,80岁以上的仅5人,武则天就是其中之一。她享年82岁,也得益于静坐养生法。历史记载武则天的母亲一生信佛,每天盘膝静坐,享年92岁。武则天受母亲的影响,也喜欢坐禅入静,后到感业寺出家三年,在这三年里,她整日参禅打坐,在身心修养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也成了她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武则天在寺院里专心致志地修习禅定,每日早起观心,默默地观照自己心里念头的生灭,一直到某时忽然前念已空,后念未生,就一下子定在现前的这个了了常知的境界中,这就是禅定的境界。有时她也修数息、随息,即放松周身,默数出息入息的次数,从一至十,循环不断,渐渐发觉自己似已不呼不吸,周身舒畅,这时便可停止计数,只是静静地让心思随着呼吸一出一入,长久下去,也可进入禅定。从现代观点来看,这种禅定的修习包含了深妙的气功,全身的兴奋灶集中于一点,或为心思,或为呼吸,而肌体的其他部分相应得到了休息。这样,就达到了补养精气、积蓄能量的保健目的。

从更深一层的角度上来看,禅定修习对心境也有很大的影响,能使人洞悉世事,开阔襟怀,认识到现实中的一切变动不居,于人于事能坦然以对。这种内心的修养使武则天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能保持一种豁达超然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对于健康长寿无疑是最关键的。中国传统医学自古认为七情过极皆可致病,而武则天依靠修习禅定获得的见地,远离一切烦恼,豁达乐观,因而得以高寿。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她称帝之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讨武曌檄》,痛骂武则天身事父子,惑乱宫闱,杀子废子,人神共弃。如此激烈、尖锐的用词,武则天看后非但没有发怒,还连连称赞骆宾王的文笔,说朝廷没有任用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过失。徐敬业兵败之后,武则天也并未将他们按造反论斩,只是贬到外地。除此二人,她还赦免了另外一些辱骂自己、诽谤朝政的人。由静坐修来如此的心胸,无疑是她健康长寿的最佳的保证。经过多年的实践,武则天深刻体会到静坐是一种养护身心、增益智能、健身延寿的好方法。她当了女皇执掌朝政以后,仍不忘常常瞑目静息,以消除疲劳、清神明智。

现代西方科学家在动物界也做过一些很有趣的研究,证实了习性恬静的鹦鹉可活到8岁以上,而习性躁动不安的同种鸟类鹪鹩只能活4年左右,其缘由是习性恬静的动物,生命机能在恬静中得到良好的休养调适。科学家认为龟的长寿与它静伏、蛰眠、少食的生活习性也有密切关系,也是静息养生的证明。

明代著名医学养生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欲求静,心静而神亦静,神静而达养生之通衢也。故绵静者延年,躁动者夭寿。”静坐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方法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比古人要忙碌、心理压力要大,很需要休息和放松。如果能像白居易那样,有意识地静养,找一个安静舒适的所在,闭目息心,抛开所有的烦恼、疑虑、压力、担忧,静静地坐一会儿,让自己暂时远离纷扰,完全地放松,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休息,也能更好地颐养精神,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如果能长期坚持,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对我们的健康而言,就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当然,我们说静养并不是反对运动,在说运动时也不是反对静养。养生之道就在于动静交养,二者能恰到好处,就不愁没有好身体和好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