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32

第32章 达观生死,乐天知命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先天体质并不好,能长寿全赖于他的养生有道。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自幼聪慧,5岁学诗,9岁通声韵。少年时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艰苦。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贞元十八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成为至交,诗坛上并称“元白”,酬唱之作称为“元白体”。白居易历任翰林院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后,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使他萌生了及早抽身的念头,思想从“兼济”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他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诗友交游唱和,与世无忤。也就是在这时,他的以“乐天知命”为主的养生思想逐渐形成和完善。

白居易享年74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幼体弱多病的体质看,算得上是高寿了。在公元700年至850年间,著名诗人就有李白、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等。这些诗人中寿命最长的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本是一介文弱书生,仕途又坎坷不顺,也有很多忧患和悲苦,但他却比其他人高寿,说明他在养生保健方面自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为他写了一首悼亡诗,其中一句是“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这句诗巧妙地把白居易的名和字嵌进去,也道出了他长寿的原因,即乐天知命,他通晓人生哲理及自然规律,心胸豁达、开朗乐观。从58岁开始,他定居洛阳,过着有酒有诗、有山有水的生活,又有好友刘禹锡与之唱和,生活舒适而平淡。

虽然白居易晚年总有疾病缠身,但他不悲天悯老,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也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香山居士乐天知命的养生观。

我们经常说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身体的基础,好心情是好身体的保障。白居易字乐天,人如其名,他是个典型的乐天派。白居易自幼体弱多病,正是因为他有开阔的精神境界、乐天知命的养生观,才使他战胜了很多病痛,成为同时代诗人中的长寿者。

白居易的“乐天”,首先表现在他对待生死的态度上。他说“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这首诗辩证、乐观地论述了生命价值和生死的观点,认为老是生的积累,人生既然可恋,老年则更珍贵,所以要珍视衰老,充分利用时间享受人生丰厚积累的快乐,不必悲天悯老。自居易这种豁达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寿延年的根本。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这种情绪会给我们的人生造成困扰,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一想到自己“来日无多”就整日愁眉不展,而忧惧的心理又很容易使疾病趁虚而入。既然生死是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的,我们何不达观一些,像白居易那样,“生事纵贫犹可过,风情虽老未全消”,不忧贫、不畏老,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轻松自在。

白居易在《逸老》诗中写道:“白日浸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他认为自然规律应该自觉顺应,他还将一生中的少壮与衰老比作一天中的劳与逸。人累了就必须休息,应该把休息也当成一种享受。衰老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就把它当做一种休息好了,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养才是最佳选择,正如他在诗中写的“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多凶夭”。白居易的精神养生法给世人有许多启迪,白居易能用哲学的观点去认识老年,分析老年,正确地对待老年,认为人生是个很自然的过程,所以能不为生死所羁绊,处之坦然。

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就是一个乐天派,1915年生于江苏无锡。他的养生秘诀就是不在乎年迈,不透支身体。老人对生死看得很淡,他深谙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能够坦然地面对疾病和衰老。

华君武是位和悦达观的长者,有幽默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老人属兔,笔下常出现活蹦乱跳的兔子形象。2000年他不慎跌坏了股骨,手术后卧床40多天。他为此还作了一首打油诗:“龙腾新千年,兔断股骨头。开刀动手术,喜遇新华佗。卧床四十天,下地学走路。轮椅靠边站,拐杖也可丢。龟兔在竞走,慢也不落后。”在85岁高龄逢此一难,华老还能这样达观,实在让人敬佩。

2003年10卷本《华君武集》在北京举行首发式时,精神饱满、眉疏目朗的华君武出现在人们面前,他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语言风趣,乐天知命的心态使老人的身体一直都结实、硬朗。

白居易的乐天知命也表现在对待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他年少时体质比较弱,老年又得了风湿病、气管炎、眼疾等。被疾病缠身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但他却很少发牢骚。他说“世间生老病相随,此事心中久自知”,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他能面对现实,设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静心修养,以获取精神上的补偿。他在《眼暗》一诗中写道:“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惟应闭目学头陀。”这是何等豁达的心胸,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人在病痛中难以解脱自己,精神上的折磨对身体的摧残更甚于病痛。白居易善于让自己的思维从困境中走出来,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就能把疾病的危害减到最小。

白居易曾作《眼病》诗云:“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可见疾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尤其是他68岁时,因中风而半身麻痹,可他却说“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能达观若此,实在难得。

医学家认为,老年人对生老病死的过分担忧很容易引发老年抑郁症。当一个人对疾病和死亡感到恐惧时,就会过分在意自己身体的衰老、精力的减退,从而感到失落和失望,使精神长期处于忧虑状态,形成抑郁症。患抑郁症的人会经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认为自己浑身是病,成了家人的包袱;对生活感到绝望,经常有烦恼和悲哀。这种情绪对老年人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另外,因为忧虑而导致的精神紧张,是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常见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生死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天乐。”这句诗出自他的《达哉乐天行》。白居易一生就是以这种“达哉达哉”的态度行走于官场,不论是擢升还是贬谪,也无论是留京还是外放,他都处之泰然,心情平静,表现得十分旷达。他说自己“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

白居易对生老病死的态度很豁达,注意时常保持一种稳定、和谐、乐观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他能以乐排忧,顺其自然,“无忧亦无愁,长短任生涯”。心境豁达宽广,忧患不生,才能更好地使神形合一,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白居易这种顺其自然、乐天知命的养生思想,使精神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做人也就更加洒脱、自在了,自然从中受益匪浅。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生理状况直接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绝不可能会有健康的体质。要想健康长寿,首先就要有豁达的胸怀、乐观的心态,注意修身养性。“养生须从养德(心)始”,这是古今养生家的共识。白居易养生有道,尤其看重一个“乐”字,他说“欢笑胜愁歌胜哭,请君莫道等头空”。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乐天派”,于轻松自然中去求得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