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31

第31章 防病养生:未雨绸缪,自慎

孙思邈对传统养生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提出了“防未病”的治略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说法,孙思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说:“善养生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指出养生的实质就是防“未病之病”。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疾病缠身,那么即使长寿也了无生趣,所以养生追求的是健康而且长寿,那些既健康又长寿的人才拥有真正的幸福。“未病”就是潜在的致病因素和隐患,“防未病”就是要把这些致病的因素和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在疾病尚未形成或形成初期及时消除这些致病因素,才能保持健康,长寿才是有意义的。

孙思邈认为要达到防未病之病的目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手段与条件。他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延年。”这里的“百行”就是指各种养生的手段与条件。要延年益寿,没有合理的、科学的养生方法和勤于实践的行动,养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孙思邈一生坚持医疗实践,又悉心钻研各家所长,博学慎思,对问题看得比较深透,他继承了秦汉以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能否有效地预防疾病有密切关系。他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要“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把治未病作为养生的基本原则。

这种预防疾病的观念在日常的养生中是有积极和实际的意义的。得了病治病就好像“亡羊补牢”,虽然能够保住剩下的“羊”,但已经失去的却找不回来了,任何疾病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和消耗;而治未病之病就好像“未雨绸缪”,事先积极预防,就能避免损伤或把损伤减到最小。善于养生的人,应该在平时注意积累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做好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为自己加固健康这道防线。

很多人都对毛泽东主席的养生方法感兴趣,国内著名的老年病学专家徐涛教授曾长期担任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并于1971年出任毛泽东主席专家医疗组副组长。徐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毛主席的实际情况,当时并没有长寿的条件:战争环境中成天打仗、到处奔波,解放后日理万机,为国为民殚精竭虑,这些都对他的健康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主席一直都很健康,这与他平时的保健预防工作密不可分。

徐涛教授说,他给毛主席做了多年的保健医生,感到最头疼的就是老人家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主席吃饭很快,每天也只睡四五个小时,就连吃饭、理发时也要看文件。但主席在保健预防方面能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所以健康状况一直很好。

徐教授认为,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有多少人能把医生的建议真正放在心上,或毫不打折扣地去执行呢?有些人认为有病了再花钱请好医生治也不迟,但是他们忘了有些病是治不好的。所以绝不能忽视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否则就是拿生命当儿戏。

孙思邈从“治未病”的思想更深入一层,经过科学推断,认为人要延缓衰老,亦要防患于衰老到来之前。他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并告诫人们“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这就是说,月有阴晴圆缺之变化,人也难免安危祸福,如果自己不知道谨慎保养,养生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养生首先要知道“自慎”。对眼前的事警惕小心的人,以后就不会有后悔、忧虑。这就给年轻人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生活随意而无规律,经常透支体力,认为反正自己年轻,身体好,一切都无所谓。殊不知已经为身体埋下了诸多隐患,一旦迈入中年,就会与各种疾病纠缠不清,到时候悔之晚矣。

孙思邈不愧为“药王”,他一生悬壶济世,救人无数,又博览群经,融合儒、道、释三家学说,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养生实践,总结了唐以前的医药、养生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养生长寿的理论和方法,载之于书,泽被后世,实在是功德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