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23

第23章 药物上的滋补:适体、适时、适量

中药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历代的养生家、医学家都很看重中药对身体的滋补。我国古代传说中最著名的长寿人物彭祖,就经常通过服食药物来滋补身体,他说“爱精养神,服食草药,可以长生”。嵇康也不例外,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可见他对药物养生也是十分重视的。可贵的是,他对服食药物保持着谨慎的态度。魏晋之时,服药石以求长生的风气大盛,也有人求长生不得,却因服食不当而枉送了性命。嵇康注意到了这一点,认识到服食不得法对身体的害处,所以他只选择对自己有益的药物,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时、适量地进补,而且宁缺毋滥。

那么,在药物养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药物养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身体条件,以确定是否需要药物的滋补。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一般来说药物都带有一些副作用,所以中国传统医学非常讲究药性与药量,讲究对症下药。目前的人们对“药补”很感兴趣,理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现实生活中“闻补则喜,唯补是用”的人也不少,其实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中国传统医学所说的“补”是针对虚症而言的,一个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营养尚佳的人进行药补,其实是画蛇添足、徒劳无功的。况且,有些药物还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用得不当反而会导致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往往会出现头昏、口舌生疮、流鼻血等不良反应。正如陆游所说:“虽云亲药石,得失每参半。”所以饮食正常、健康状况良好的人,一般不需要药补。如果感觉自己的身体欠佳,需要进补时,也要明白所选药物的药理和药性,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苏轼是药物养生的大家,他在一首养生诗中说:“地黄芪门煎,酌饮蛤蜊酒;常饮茯苓面,常餐杞菊肴。”似乎他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药,他经常以中药入酒、入粥。在流放南方时,他就亲自以中药酿酒,来提高免疫力,抵御瘴气。苏轼学识渊博,对养生又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通晓各种药物的性质和功能,了解它们对身体的利弊,即便如此,他对药补还是很慎重的,只是在需要或利大于弊的时候才用。他每到一地都搜集很多草药,“所至常蓄善药,有求者,则与之”。他不仅慷慨地赠药给来人,还详细地说明用法和对应的病症,有时甚至认真地写在纸上,其谨慎的态度与嵇康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其次,中国传统医学的药补特别讲究“对路”,即对症下药。药补即运用补益的中药来治疗人体的虚弱不足。中国传统医学所说的虚症,归纳起来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气虚者可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五味子、黄芪、灵芝草等益气药;血虚者应选用当归、熟地、鸡血藤、阿胶、白芍、桑葚、何首乌等养血药;阴虚者可选用生地、石斛、玉竹、女贞子、黄精、麦冬等滋阴补肾药;阳虚者可选用鹿茸、马戟天、蛤蚧、补骨脂、杜仲、山茱萸等助阳益火药。总之,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条件选用,如果自己不是很有把握,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再者,药补还要适时,传统养生学中有“顺四时以养生”的观点,药补尤其如此。

春季养生是四时养生之首,春季养阳气,则能预防冬秋之寒病,促进细胞核内生命物质的有序发展。春天生机盎然,人体充满生机,各组织器官功能比较活跃,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在这个季节里,如果进行药补,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根据中国传统医学“春宜养阳,重在养肝”的理论,春季人体肝功能较为旺盛,故应注意补肝,可用芡实粥以益精气、地黄粥以补体虚、防风粥去四肢气,用枸杞子、黄精、玉竹、沙参等滋养身体。还可选食具有开补作用的首乌肝片、燕子海参、人参米肚、赤箭凤冠等助肝气之升发。

夏季天气炎热,最易耗气伤津,使人气阴亏虚,老人更是如此。夏季要吃一点能够补益阳气和津液的药物,但性质要平和、微凉,切忌滋腻、温热之品,因为夏天气候炎热,出汗过多,易耗气伤津,对于老人、体质虚弱之人应尤其注意。在药物方面,首推西洋参,其性凉,能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定智。每日可以西洋参片3~5克,口含咽津。此外太子参、银耳、百合、燕窝、蜂蜜、山药、黄精、麦冬、玉竹等均可酌情选用。脾虚的人,以及感冒未愈者不宜服用。

中国传统医学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秋季气候一天比一天凉爽,空气也越来越变得干燥,对肺的侵害也一天比一天严重,所以在秋季滋阴润肺很重要。古时有“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的说法,“麻”即芝麻,具有滋阴润燥之功。菊花、甘草、金银花等草药也可润肺祛燥,清热祛火。秋天常吃一些药粥,可滋阴润肺,和胃补脾,如梨粥、芝麻粥、菊花粥、茯苓粥、红枣粥、百合粥等,食药俱佳,是进补的良方。

进入冬季,天气寒冷,肌体生理功能正处于抑制、收缩、减低的状态,适当的进补,可以让人体吸收、贮存营养物质,充养和封藏肾精,尤其是对中老年朋友,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进补方式。

人参汤:将人参隔水炖服,3克人参片放入瓷碗中,加半碗水,隔水炖30分钟后,稍凉时服用。在服用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及萝卜等物,忌饮茶。

虫草肉:虫草可与鸡、鸭、牛肉、羊肉放在一起炖服,先用10~15克虫草加水单独煎煮,取汁后再往已经炖好的鸡、鸭、牛肉或羊肉中兑汁。也可以把虫草3~5克磨成粉末,装入胶囊中服用或用开水冲服。

当归茶:将当归切成薄片,取5~10克煮水或泡水当茶饮,有良好的补益作用。也可以在炖鸡、炖肉时加入少量的当归。

黄芪粥:可以用黄芪50克左右,加适量的水煎汤,然后取黄芪汤液,加入适量的米煮成粥即可。也可加上适量的枸杞子,对气血虚弱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在炖肉、炖鸡时放一些黄芪,也有滋补的作用。

天麻饭:先用天麻10克,适量水浸泡2小时后切成片,再将浸泡后的水与200克大米、100克瘦肉片、10克胡萝卜块、香菇丝、天麻片等煮成米饭食用。

药补,除了要适体、适时外,还要适量。药物的作用主要靠药性,而且都有一定的偏性,进补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例如,人体偏于热性,应用偏于寒性的药物来纠正,如果用得过多,纠正太过,人体又会偏于寒性。即使是属营养制剂的补药,只要补够量即可,补过了头,就会影响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相互间的平衡协调,带来危害。所以,药补一定要适量、要得法,必须掌握分寸、适可而止,还要多问医生,切不可想当然地进补。

看来药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有很多讲究。和古人相比,现在的人们对药性、药理的了解相对缺乏,在选用药物进补时必须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再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循适体、适时、适量的原则,慎重为好。另外,传统养生学还强调把药补与神补、食补结合起来,再进行一些有益的体育运动,这样多方养生,给身体全方位的呵护,就可以增强体质,健康长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