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02

第2章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认为,素朴之质才是人的自然本质,合乎自然之道。他认为心地淳朴安详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见素抱朴”就是告诫人们要保持自然纯真的本性,返璞归真;“少思寡欲”就是让人们减少思虑和欲望,祛除非分之想,克制违道之欲。这样一来就能减少烦恼,摆脱无谓的牵绊,活得轻松自如。老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不仅心地淳朴,还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心灵恬适而宁静,没有滞碍,所以能“长生久视”。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道教的《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也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在老子看来,自然界博大无边,人的欲望也无止境,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名利,就会患得患失、劳心伤神、损害健康。所以他提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这样使人经常处于一种心平气畅的状态中,调节身心,健康长寿。这一观点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体现,孔子说富贵对于他就像天上的浮云,可见其淡泊名利的心志。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士”,生于公元452年,享年84岁,是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养生家。他年少时就萌生养生之志,于养生服食诸道,通幽探微,加之多年的勤求博访,深入钻研,终至悟性顿开,遂萌生出归隐之意,根据自身体会著《养性延命录》一书,总结了一系列的养生理论,对于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观点,他也是身体力行。

陶弘景十九岁便在朝廷为“诸王侍读”,本来可以官运亨通,但他淡泊名利,“性好著述,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本草”,后隐居于茅山。

梁武帝很赏识他的才学,称他有“相才”,多次请他出山。但陶弘景却说:“我看到官衙、广厦,不愿涉足其中;可是当我看到山川湖海,就乐而忘返。”陶弘景谢绝了梁武帝,一进入茅山便立志终身不再出山。他心中既无名缰利锁,故能安于平淡,每日寻草觅药,著书立说,研究修性养生之道。修性就是修养身心,怡情养神,而无忧思之虑。陶弘景认为,修性是延命的前提,延命是修性的结果。

陶弘景晚年皈依佛教,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算是志同道合。凡朝廷有大事难以决断,梁武帝都派官员进山找陶弘景商议。陶弘景本有济世之才,帮朝廷解决了不少难题。被梁武帝称为“山中宰相”。

凭陶弘景和梁武帝的关系,他想得到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何以不为之呢?在《养性延命录》中,他给了人们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都是名利场中人难以摆脱的,使人易忧、易患、易病、易老,而折寿早逝。所以陶弘景宁愿舍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远官场而近山林,于恬淡中过一种泰然自若的生活,可谓智者。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把个人的利益、名声、地位、权势看得高于一切时,稍有风吹草动,他就会担心自己的地位是否会动摇,利益是否会损失,权势是否会削弱,一旦情况朝坏的方面发展,就以为是大祸临头,忐忑不安,食不甘味。这样的人生有太多的顾虑,还会随时产生新的痛苦。《孟子·尽心上》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只有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心灵才能达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境界。

著名女作家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99岁高龄时辞世,是我国文坛的世纪老人。她的养生之道,就得之于老子。

冰心从小生活在海边,拥有广阔的胸怀,这也造就了她宁静乐观的心态。冰心一生追求爱、追求童心,始终保有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从《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孩童般天真烂漫的心怀。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她的性格却始终恬静平和。

冰心老人认为,人的心灵是全身的统帅,养生首要的一点是心态平和、稳定。中国传统医学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在冰心看来,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时时刻刻患得患失、争强好胜、嫉贤妒能,即使天天吃补品,也不可能长寿。真正的养生就要做到心无杂念,宁静平和,追求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这样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谐。在冰心老人的书房里有“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条幅,老人非常喜欢这个条幅,经常在闲暇时细细地审视。正是因为冰心始终保持这种心态,才使她拥有了一种平和、愉悦、释然的人生境界。

有过多欲望的人免不了要俯首求人,奴颜婢膝,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见也容不下个人之外的天地。这样的人,他的人格哪能不渺小?道德哪能不低俗?相反,存“素朴”之心的人既不想邀功请赏,又不想追名逐利,无求于人,就能挺起脊梁,做最本色的自己,扬眉吐气,不用看人脸色而生活,心态自然爽朗,生命才能得以延伸。这就是我们说的养生贵在“修心”,道德品质与养生有着莫大的关系。

要做到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祛除嫉妒之心。嫉妒多由欲望而生,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对优于自己的人心生嫉妒,嫉妒心理还会引起愤怒、悲哀、失望、颓废等不良情绪。《黄帝内经》里有句养生格言:“高下不相慕。”告诫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物质条件有优劣,个人能力有大小,都不要相互羡慕,而应安于本位。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有人说嫉妒心理也是进步的因素之一,但嫉妒更是一把伤人的利剑,心怀嫉妒的人心里常燃烧着一种“无名之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肌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等。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嫉妒而发生的悲剧是相当多的,《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华出众、雄姿英发,却因嫉恨比他略胜一筹的诸葛亮,最后心气郁结,吐血而亡。不管这是不是历史的真实,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警醒着人们,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该远离嫉妒,用理智管理好欲望,不要让它无限制地生长。

在生活中,“羡慕生嫉妒”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比较,人与人要比,事与事也要比,而且可比性越大,嫉妒心越强。很少见哪个皇帝嫉妒老百姓,因为皇帝与老百姓的可比性太小。培根曾这样描述嫉妒:“一个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但是,绝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亲戚、朋友之间的可比性太大,因而是嫉妒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世界上的千万富翁有的是,对你的心情并没有丝毫的影响,而朋友添了辆新车,却会使你羡慕之余黯然神伤。事实上,生活中有一些嫉妒的感受无须自责,因为嫉妒心理人皆有之,只是强弱不同。只有嫉妒过于强烈,在嫉妒的驱使下千方百计去贬低甚至打击别人,其结果像一把双刃剑,伤人害己。

只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别人比来比去,不一味放纵自己的欲望,就能减少自己对别人的嫉妒。

在对待生命本身的问题上,老子也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即不要过分地追求长生。老子虽然重视养生,但从不盲目。他认为由生到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要顺其自然,采取适当的方法,而不是采用极端的、过分的措施。他说过分地求生存反而会导致死亡。比如一些人为了长生不老,胡乱地服仙丹、食药饵,最后中毒而死,这就不合于“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养生之道了。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过于消极,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其实,只要善加利用,去粗取精,老子的养生思想对我们还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