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03

第3章 俭啬之美,自谦之德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提出养生必先修德的重要思想,认为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在道德方面,老子很重视俭啬和自谦的品德,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有利于养生。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意思是修身养性,没有比俭啬的品德更好的了。俭啬除了指生活的俭朴和对欲望的节制外,还有对身体和精神的爱惜、保养之意。可以概括为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而不放纵,免除思虑之劳苦,固守淡泊之志趣,严戒淫逸之欲望。他告诫人们不能放纵耳目声色等欲望,否则会导致心灵的枯竭和肉体的衰败。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就会不停地追求身外之物,以至迷失心灵,用短暂的满足换来心灵的更大空虚,使身体过早地透支,失去健康的体魄。所以,圣人能安贫乐道,远离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内心的平静。老子一生也在实践着他“俭啬”的养生主张,无论是为官还是归隐,他都生活俭朴,心境恬淡,同时注意保养身心,修炼气功,精通导引之术。他怀仁怀德,成为受人推崇和尊敬的长者。

老子的思想为后学们所继承。比他稍晚的孔子就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认为人应该忽略物质而追求精神的丰饶。俭素的生活才能成就精神的自由,物质过于丰富就会成为心灵的负累,远离物质的欲望方能从心所欲。所以孔子“饭蔬食、饮水、居陋室”而无怨尤,处之泰然。

孔子的传人孟子也是一个学养极深而生活却极简朴的人。在孟子的人生中,有很长的时间他也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那些国君,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集中精力,不使自己分心,孟子的生活非常简朴,据说只要有一小竹篮饭,一小壶汤,他就能甘之如饴,吃得“志得意满”。而且孟子从不挑食,什么都吃,粗茶淡饭在他看来也是人间美味。简朴的生活方式,成了他长寿的一个基本因素。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享年85岁。在我国的众多皇帝中,他的寿命仅次于乾隆,也算是皇帝中的寿星了。梁武帝是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80岁时还能带兵出征,能有如此强健的体魄,他也得益于老子的“俭啬”之道。梁武帝笃信佛教,所以他从不吃肉,一日三餐都是简单清淡的素食,与和尚的饭食差不多。他还注意节制自己的欲望,修养身心。据说他时常提醒自己“养心莫善于欢”,告诫自己远离女色,并研习佛理,练习琴棋书画以怡养性情。遗憾的是,梁武帝虽是养生中的杰出者,却非皇帝中的杰出者。因为他崇尚佛教,广建佛寺,给百姓们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谦虚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老子的时候,他就明确提出了人要有“自谦之德”。老子认为大道无形,无所不在,它孕育万物却从不自居为万物之首。所以人也应该“戒满戒盈”,不居功,不恃才傲物,不妄自尊大。那么,谦虚与养生的关联又在哪里呢?老子认为,只有谦逊谨慎,才能不招致祸患,安享天年。

古人在这一点上的看法是相同的,俗语中有“月满则亏,物极必返”、“满招损,谦受益”的说法。人们都喜欢谦逊有礼的贤士,喜欢礼贤下士的君主,而对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人心怀不满。老子意识到了过于狂傲会给自己招致祸患,喜欢在人前显圣、傲里夺尊的人,难免招来别人的嫉妒和指责,自然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这与养生是背道而驰的。而一个有“自谦之德”的人,也能做到自重和自持,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内心的谦和平静,注意避免与他人的争夺和争执,对名利不去过分计较。能保持这种良好的心态,才是养生的根本。

谦虚的对立面就是骄傲。骄傲的人做什么事都喜欢随心所欲,总觉得自己做得最好,不照顾别人的感受;常在人前表现自己,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缺陷,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强的一面,心高气傲,虚荣心极强;任何事都不想输给别人,常蔑视、责备别人,挑别人的毛病,喜欢批评、指责别人;自私,霸道,拿自己的处世标准去衡量别人;爱管闲事;牺牲别人的面子来维护自己的面子等。这样的人很容易给自己树敌,与别人发生争执与对抗,招致众人的不满和怨恨,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是危险,给身心增加负担,这对养生是毫无益处可言的。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仁爱、恻隐之心;俭指俭啬、朴素之德;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谦让不争,自谦自重。养生不只是健康长寿,还包括精神的完满充实,心灵的逍遥自在。老子能够“长生久视”,使生命达到量与质的统一,与他注重这些品德上的修养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