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老子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归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道德经》又名《老子》,全书文约义赡,言辞精辟隽永,约五千字,阐述了老子朴素、自然的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上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也有老子不知所终之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且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七十二岁,由此推论老子应该是一位年逾百岁的老寿星。传说中还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一段佳话,可见老子在当时是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德高望重。老子之所以能长寿,与他毕生实践自己的养生主张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治身与修心的统一,即把身体的健康与道德修养、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这一观点从老子的养生观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为后世所继承。古人常说“修身养性”,他们不仅注重身体的健康状况,也注重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内容,追求生命的完整和高尚。具体到老子的养生观,他将养生和自己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在养生中融入自己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对养生做了系统的论述。老子认为,要想长生,最重要的是使人的血肉之躯与灵魂合一而不分离,关键在于“养神”,也就是使精神永不衰竭。于是他提出了“清净”、“无为”、“守一”,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等使心灵处于恬淡宁静状态的观点。这些就是老子“修道而养寿”,以达长生的基本内容。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也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宇宙间先有了道,然后才有天地万物,由道化生混沌之气,混沌之气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世间万物,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这体现了老子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他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进一步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也就是本然,是“道”最根本的规律。
既然人也是由道产生的,那么人也应该“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在正常的生活中遵循自然本性。人道贵在自然,而作为人道之一的养生之道必然也要以自然为本。人的生命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得以长生。
老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永远保持质朴、厚道和纯真的自然本色。在生活起居方面,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引发疾病,导致衰老。
与自然保持和谐不仅要求生活有规律,还要求生活有节制。古人认为一切活动都要适度,所谓“过犹不及”,适度原则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面。饮食也是生活起居的重要内容之一,饮食适当,则可以养生延年;反之,则会损害健康。
除了饮食起居,在待人接物、处理各种事务方面,也要洞悉不同事物的自然本性,并依照它们的本性去对待它们。当然,人更要洞悉自己的本性,除了生理上,还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兴趣、人生理想等精神层面的自然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生活,才能身心愉悦,与自然合一,心灵如浩瀚的宇宙,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压抑、歪曲这些本性,必然徒增烦恼,影响身心健康,减损寿命。
老子自己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曾担任周朝的“图书馆管理员”,因遭逢乱世,他不勉强为官,而是顺从自己的心意,辞官回归故里,过起了起居有常、清心寡欲的生活,他置身于自然之中,著书立说,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东晋时的著名诗人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他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应自己的本性,“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他在《归园田居》一诗中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将官场视为“尘网”、“樊笼”,自己就是“羁鸟”、“池鱼”,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俱来的那个情结——田园。自然才是他心中的至爱,虽然要躬耕垄亩,忍受“晨兴理荒秽”的辛劳,但能与自然相亲,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岂不悠哉!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传承了很多老子的养生思想,其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记载,就是让人们顺应自然,怡养性情,以适应四时的变化。就像陶渊明那样,安贫乐道,在对大自然的讴歌中获得一种恬淡的心境。
保持精神健康,是延年益寿的基础,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延缓衰老、获得长寿之法在于“内无忧思之患,以恬愉为务”。只有顺应本心的愿望,才能节怒、去虑、除烦恼,使身心健康。这也是养生延年的真义所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令读者们为之感叹:世间再也寻不着这样一个所在了,又怎么去和自然合一呢?其实,养生之道贵在养心,道法自然的关键并不在于居住的环境,而是心所处的位置。即使置身于繁华的闹市,行走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只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拥有一份恬淡的心境,依旧能与自然“悠然心会”,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