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15

第15章 顺其自然,安时处顺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蒙(今亳州市蒙城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活了83岁,虽然生活困顿,却是个长寿之人。他曾任蒙之漆园(在今涡河北岸)吏,为人耿介孤傲,一生都很穷困,史称“漆园傲吏”。庄子生活在奴隶社会迅速崩溃、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战国中期。当时诸侯混战,“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有《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庄子》标志着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精深的水平,代表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影响巨大的养生家。

庄子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他把老子“贵生”“为我”的思想引向“达生”“忘我”的境界,并从中引发出一系列的养生理论。《庄子》一书中的《达生》、《养生主》等,就是专门讨论养生的重要篇章。庄子生逢乱世,面对社会动荡和自身的困境,他也感到无能为力,反映在养生中,他的某些主张虽然比较消极,但对后人还是有启发的。庄子一生追求无滞无碍的精神境界,他的养生思想,也比别人逍遥自在得多。他把哲学和养生结合起来,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如安时处顺、忘却情感、生死齐一等,都是这位杰出的哲学家留给我们的养生智慧。庄子一生生活困顿,但他却享有83岁的高寿,这与他博大精深的养生思想是分不开的,很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

《庄子·养生主》开篇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养生主张,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广大无边,没有穷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很危险的。“缘督以为经”是指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的“中道”来处理自然与外物的关系,庄子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过分积极地追求身外之物,这不仅难以如愿以偿,还会摧残身心健康。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了,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但是刀刃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原因是他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懂得“因其固然”的道理,牛的骨节有间隙,刀刃却很薄,他杀牛时按照牛的生理构造,避开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用薄薄的刀刃插进有间隙的骨节,就“游刃有余”了。

“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庄子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摸索事物的规律,避开是非与矛盾的纠缠,避开错综复杂的混乱局面,摆脱不利于身心的欲望和追求,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就可以保养身体,享尽天年。

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应该找出一个方法来适应现实而不致使身心受到损害。养生、为人、处世都要像庖丁那样“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虚“有间”处,方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同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持平和的心境。清代王先谦说:“顺事而不滞于物……此庄子养生之宗主也。”既然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时处顺,不为物累,不为名利所束缚,减少祸患,保持精神的平静与自由,庄子认为这才是养生的关键。

传说崆峒山上有一位得道的“仙人”,名叫广成子。黄帝曾上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告诉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勿劳汝形,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庄子淡泊超逸的养生观和广成子有相似之处。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但终不能忍受官场的黑暗而辞官隐居,一生没有再出仕。他的生活一直很贫困,甚至以编草鞋为生,但他无欲无私,顺其自然,寿终于83岁,堪称古代的老寿星了。

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由于生性耿直,一生经历坎坷。解放前他曾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文革时又受尽折磨,但他却享有百岁高龄,个中原因,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淡泊超脱、顺其自然。

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因为“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被免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当儿子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他时,他只是“噢”了一声,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继续埋头于自己的研究。80年代初,马寅初终于被平反了,儿子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告诉他,他仍然只是“噢”了一声。对于名利及身外之物,马老一直能淡然处之。无论穷达得失,他都心无芥蒂,从不积怨。海上波涛阔,扁舟好自持。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有一颗安时处顺的心,自然能坦然而长寿了。

天地是个大宇宙,人就是个小宇宙,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现代信息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们长期处在激烈的竞争中,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的压力都可能使心理极度紧张、苦闷和失望,致使情绪跌宕起伏。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和“未知数”,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解决能力,因而会产生“失落感”。由失落感所衍生的情绪反应,会使人产生悲观、失望、迷惘等影响健康的心态。所以我们提倡人们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各种遭际都看成是人生的一种惯常状态,能从容应对,以期达到《黄帝内经》中说的“天人合一”的至境。通达的心理对养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儒、释、道、医、武等各宗各派都把“养心”作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把心态放宽,学习庄子顺其自然、安时处顺的生活态度,就能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克服“灰色”心理,放松身心,达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