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14

第14章 爱生而不苟生

我们都知道孟子有一段著名的论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里孟子用了一个经典的比喻,说明了在生与义发生矛盾时他所做出的选择。

从前面介绍的养生方法看,孟子是很重视养生的,他还提醒人们养生贵在持之以恒,说明他非常热爱生命。那么在矛盾面前,他为什么会有“舍生取义”的选择呢?孟子的回答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生命虽然宝贵,但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高尚的人格、信仰和道义,他不会以牺牲这些为前提而苟且偷生。这就是孟子“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

这种积极的养生观体现了孟子养生思想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他一方面告诉人们要注意保养、拥有强健的体魄,一方面又非常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赞美高尚的人格和品质。表面看来,“舍生取义”的主张与重视养生、谨守正命的观点相矛盾,但“其质一也”,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传统的养生学之所以把修身和养性并列,就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使人活得像个人。孟子也是为了保证生命的质量才去舍生取义的,他不愿意看到人为了生存而道德沦丧、苟且偷生。孟子向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是他关于生命的崇高理想。

养生的目的不只是长寿,还包括生命的质量和精神追求。目前,美国社会学家的“人生需要层次说”很流行,它把人的需要分为若干个层次,除了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要外,他们认为人都有一种最高的需求,那就是“自我实现”,这才是生命的终极目标。一个植物人,靠药物也能维持生命,甚至能维持很长时间,但这样的人生已经没有意义了。一个作奸犯科、坏事做尽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唾骂,身上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不管他的身体如何强壮,他都感觉不到生命的美好,即使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如那首诗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身体可以毁灭,但精神永存。所以孟子认为养生之道应注重精神生活,在必要的时候置生死于度外。养生追求的是身与心的和谐,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所以古人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当一个人放弃尊严、人格和道德去苟且偷生时,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已经黯然失色了,这就背离了养生的主旨。孟子积极的养生观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精神修养,而且为民族精神的构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写下了一页又一页可歌可泣的篇章。有一首歌叫《好人一生平安》,在这里,我们也祝愿所有高尚的人能得到命运的眷顾,愿所有的好人都能一生平安,福寿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