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11

第11章 赤子之心,浩然之气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享年83岁。孟子的祖先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孟子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教子有方,“孟母三迁”、“三断机杼”的故事,已经成为千古美谈了。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的人生轨迹和孔子很相似。他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之后,也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到过梁(魏)、齐、宋、滕、鲁等国。当时的大国都想称雄天下,以战争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他最后也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活了83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实在难得,这说明在养生方面,孟子也有独到之处。他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养生态度,并把“性善论”运用于养生,告诫人们应保留“赤子之心”和心存“浩然之气”,他还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以保证生命的质量和意义,从而唤起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成为千百年来众多有识之士的养德名言。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位先秦时伟大的思想家,来探讨一下他的养生之道。

在养生学领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德增寿”的思想,提出了两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概念:赤子之心和浩然之气。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很多人变坏是后天造成的,所以婴儿的心是最纯洁的,于是他提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认为有高尚品德的人,能永远保持婴儿般天真淳朴的心境,保持所有“善”的本性,这样就能躲开很多纷争扰攘,使精神轻松,身心健康,所以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经也。”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赤子之心”保留了一切善良的本质,这些品质是可以使一个人生活得充实而快乐的,并且有助于长寿。

一位研究养生问题的专家说,如果你初见一个人,你觉得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而且快活、真诚,愿意与人接近,你就有理由推测他很可能是个长寿的人。通过进一步接触,你如果发现他光明磊落、乐观、热情,喜欢帮助别人,那么你就应该相信自己的推测,因为这些品质是一个长寿者必须具备的。这些品质也就是孟子提倡的“赤子之心”。医学家对这些美好的品质做过研究,结果发现:

诚实能使人生活得坦然。因为坦然而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会增加免疫系统的功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入。私心重和爱说谎的人,体内会分泌一种物质使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白细胞数量下降。虚伪的人经常处于紧张情绪中,会导致精神调节功能的紊乱。

宽厚、善良使人健康长寿。当人不怀好意和愤怒时,肾上腺素分泌加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严重时会损伤心脏。所以医生建议,要理解和善待他人,在自己被误解时,也要学会解脱。

孟子还颇富创见地提出了“浩然之气”的概念,《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并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所说的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天地自然之正气和人心中之正气。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认为要“配义与道”,即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正直宽大,光明坦荡,从而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重道德、讲仁义的儒家养气法,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胸怀坦荡无私。心存浩然之气的人必然道德高尚,而良好的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所以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终生善养“浩然之气”,他强调人要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平时做事处处以“义”作为规范,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欲望和言行,真心诚意,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持之以恒就能渐入佳境,使身心感到无比充实。孟子享年八十多岁,实属难得,而他的高寿,与其善养“浩然之气”不无关系。

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时的社会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灾疫肆虐,就像“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年间竟有2/3的人死于疫病,因此他立志学习医术。他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结合了理论与实际的临床诊疗专著。在那样的时代他能活到年近古稀,可见他在养生方面也深得其法。张仲景认为,养生保健的宗旨在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他强调正气是养生之根本,任何一种养生保健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张仲景内养正气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养精神,采用养神畅志与立志修德相结合,既使自己的精神安静、平和、乐观、愉快,又能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希望和乐趣,促使精神内守,真气存内,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从而防病益寿。由此,孟子“浩然之气”的理论得到了医学家的认可。

在巴西,一位医生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一组被控犯有各种类型的贪污、受贿罪的官员,另一组是廉洁的官员。结果发现,前者有60%的人生病,患癌症的占53%,患心脏病的占17%,患其他病症的占30%;后者只有17%的人生病。他解释说,贪官们处心积虑,精神长期忧虑、紧张,影响新陈代谢、内分泌、消化、排泄等功能,很容易得病;而后者心地坦荡无私,也就是像孟子说的,心存浩然之气,心理平衡,情志愉悦,有利于健康长寿。

孟子所说的保持“赤子之心”和培养“浩然之气”,实际上是指出了提高道德修养的两种途径,是对儒家“大德必寿”养生观的进一步阐发。汉代董仲舒说“养心靠义”,“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清代养生家石天基根据孟子这一思想提出了“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的观点,并以常存安静心、正觉心、欢喜心、善良心、和悦心、安乐心为其养德要诀。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确可使人心情愉悦,身心健康。长寿的人大都是“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的人。在中国古代,自黄帝始,大凡圣贤之人都很长寿。据说黄帝活了120多岁,在他的教诲、影响下,他的后代也都长寿。黄帝的儿子少杲活了100多岁,孙高辛终年105岁,曾孙舜118岁,黄帝的第十八世代孙,也就是著名的周文王活了97岁。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主要内因之一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波动过大,就会引发疾病。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现代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已经把立志养德看做是精神养生中重要的调神养生法。像孟子提倡的那样,存赤子之心、养浩然之气,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达大度,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是养生的佳径。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的研究也证明,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有益于健康长寿。这些都是对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养生思想和儒家“大德必寿”的养生理论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