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12

第12章 注意保养,长于思辨

孟子能够长寿,与他长期注意对自身的保养不无关系。他认为人应该重视养生的问题,有意识地躲避伤害,养护自身。虽然人固有一死,但也应珍重自己的生命,不能自履危险。“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只要养护得法,就一定能起到积极的效果。所以他自己平日就非常重视对自身的保养,高寿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孟子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指出人们对自我保养的忽视,他说:“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告子上》)对于一棵树,人们还要照顾它,适时地修剪、浇灌,而对于自己的身体,却有人不知道爱惜和保养,这是不对的。孟子很重视生命,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积极地去探索养生之道。

除了要注意对自身的保养外,孟子还提醒人们养生要持之以恒。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否则就达不到目的,养生亦是如此。任何一种养生的方法,不管简单还是复杂,都需要长期坚持,使之形成一种习惯,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孟子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偶尔心血来潮就追求一下养生,热情没了依旧随心所遇,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成良好的养生习惯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有83岁的高寿,是他坚持养生之法的结果,是持之以恒得到的回报。

纵观古今,大凡在养生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有一种或多种终生坚持的养生方法。如果说养生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坚持。

我国的美术大师齐白石先生,生于1863年,他13岁开始学画,成就卓著,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63年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957年逝世于北京,终年94岁。齐老在养生方面有自己的坚持,他一生有“七戒”,头两条就是戒懒惰、戒空度。这是他一生坚持的戒律,为了自勉,他写了“不教一日闲过”的条幅挂在墙上,一生勤奋。进入晚年,他仍坚持以往的生活习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菜园锄草,活动筋骨,早饭后开始作画,一日不废。他常说“一日不学苦混一天”,每天坚持学习,看书读报,乐此不疲。充实的生活使他在晚年也不感到空虚寂寞,而是乐在其中。

好身体在于平日的保养,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任何质变都是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生的,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养生不怕没有好方法,就怕不坚持。只要肯坚持,就能得到回报。

孟子养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长于思辨。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敏捷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他是个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人,在诸子百家中,他以擅长逻辑推理而著称。孟子早年游说列国,为了使国君采纳他的主张,他必须积极思考最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表述方式。遇到反对他思想的人,经常要与之辩论。孟子的反应很快,旁征博引、层层推进,经常使对方口不能言,掌握辩论的主动权。晚年著书立说,更说明了他超凡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性。

可以说孟子的一生都是在积极的思考中度过的。那么,勤于思考对养生有哪些作用呢?我们说大脑就是人体的司令部,指挥着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为了锻炼身体我们要做各种健身操,同样的道理,思考就是一套健脑操。大脑和身体一样,也需要充分的运动。勤于用脑能推迟智力衰退的时间,提高脑神经的灵敏性,是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用脑量的减少,胆固醇等物质会慢慢存积在血管壁上,使大脑血流不畅,得不到足够的营养,造成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等。所以多动脑筋、多思考是延缓衰老的好方法,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能如孟子那样,从中受益良多。

中国现代桥梁建筑的先驱茅以升先生享年93岁。他晚年仍体健神足,思维敏捷,84岁时还能把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百位准确地背出来。他的养生之道是“健身求新,健脑求深”,要求自己“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他在80多岁高龄时还做校外辅导员,多次为少年儿童做科普报告。他独创了“6 2>8”的学习法,即学习或工作6小时,思考两小时,充分开发大脑的潜能。这种勤于思考的养生方法使老人保持了旺盛的生命活力,老当益壮。

长寿是人们共同的愿望,长寿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我们应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给予悉心的呵护,用好方法和好心情滋养它,如果能孜孜不倦地坚持,长寿就不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