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做自己的保健专家
10935700000050

第50章 出汗不规律,健康有问题

科学家提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学会主动出汗。适当发点汗,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活动能力和促进整个机体机能,都是十分有益的。中医认为,发汗法不仅有通经活络、活动全身各器官、提高精神活动和促进体力的作用,而且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系统,促进人体五脏六腑的活动。

人体的出汗方式分主动与被动两种,被动出汗是由于气候炎热而出的汗,会使人产生许多不良的情绪:烦躁、易怒,对人体不利。而主动出汗则是人体进行的一种主动调节,可保持体内的能量平衡与水分平衡,加速新陈代谢,出汗后人会感到很舒服,主动出汗的好处多多,首先就是排毒。

消化道、泌尿道和皮肤是人体的三大排毒管道,如何保持三大管道的通畅,增加排毒功能,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必由之路。在这三大管道中,皮肤所负责的任务便是出汗,通过出汗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与多余的水分。如果汗流不出,或过少,热散发不出去,极易发生中暑和发热。利用发汗排毒,也就是利用人体面积最大的皮肤作为排毒系统,全身的毛孔打开了,大汗一出,毒素也就随着汗液排泄干净了。

但是汗也不是什么时候出都好。当我们觉得热的时候或者在做运动的过程中,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分泌适量的汗液有利于人体排出体内垃圾,并且对人体这台发动机起到散热、调节体温的作用。但如果出现汗液过多、颜色异常,或出汗的时间不对,比如中医说的“盗汗”“自汗”“黄汗”等,则表明人体这台“机器”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修理修理了。从中医角度来看,血汗同源,在内为血,在外为汗,如果汗出的异常就是某些疾病在体表的表现,下面把几种常见的出汗异常表现介绍给大家,以便及时发现、及时调理并积极治疗。

(1)自汗

人在平时容易出汗,活动后更是严重,常伴有手脚冰凉、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气短怕风等症状,多半因为胃气虚弱、心阳虚、肾阳虚,阳虚固不住汗所致。

(2)盗汗

人在入睡后汗出,醒来就汗止,常伴有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常见于肺气阴虚、心阴虚、肾阴虚者。

(3)手掌出汗

人体的汗腺多达500万个,其中2/3的汗腺分布在手掌,所以紧张的时候手心容易出汗,从中医的角度讲,心的阴阳失衡,人就容易紧张。

(4)鼻汗

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人就会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病变见于肺气宣降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5)额汗

出汗局限于额头部位,甚至如蒸笼热气,这种情况可能是脾胃内伤引起。

(6)半边头出汗

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有可能是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所致。

(7)半边身出汗

只有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等患者。

(8)劳心汗

劳心汗是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等情绪而伤及心脾,导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津津。该病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9)足汗

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均可导致手足多汗,出汗有异味者,为中焦有湿;凉而出汗者,为肾阳虚衰。

(10)会阴汗

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肝胆湿热,肾阳虚衰者,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味汗出。

(11)黄汗

此时的汗液色如黄表纸,多因大汗后冷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或因寒湿郁遏,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液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12)黏汗

汗出黏腻,发稠发热,常是重感及其他病症高热,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汗,这种汗表明身体有湿热未清。

出汗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一般说来,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过多出汗,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能量趋减,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所以,夏季里,应及时补充水分和适当的盐分。如发现出汗有不正常现象,此时出汗就不是排毒了,而是疾病的前兆,发现自己有这些症状的人可不能大意,要及时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