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10931300000016

第16章 咳论篇第三十八

篇解

咳,即咳嗽。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症状、转归及治疗原则等一系列问题,为论咳的专篇,所以篇名为咳论。

原文604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1,非其时,各传以与之2.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3,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4秋则肺先受之,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5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注释

1.五藏各以其时受病:指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受邪发病。

2.非其时,各传以与之:非其时,指非肺所主的秋季。之,指肺。本句即指五脏在各自所主时令感受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咳病。

3.治时:指五脏所主的时令。

4.乘:趁也。此指当……之时。

5.至阴:脾脏所主时令,即长夏。

释义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会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这样。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在五行系统中,肺在体表是与皮毛相配合的,皮毛感受外邪后,邪气就会循着经络影响到肺脏。另外,如果吃了寒冷的食物,寒邪停留在胃中,就会向上沿着肺经的经脉循行影响到肺,就造成了体内寒邪和外来的寒邪相结合,共同侵犯肺脏,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分别在各自所主的时令得病后传到肺脏的,并不单是在肺所主的时令患病。人和自然界是相适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了寒邪,就能得病,如果病情轻微的,就发生咳嗽,病情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秋天的时候,肺脏就会先感受邪气;春天的时候,肝脏就会先感受邪气;夏天的时候,心脏就先感受邪气;长夏的时候,脾脏会先感受邪气;当冬天的时候,肾脏会先感受邪气。

按语

本段经文主要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通过这段原文,《内经》告诉我们引起咳嗽的病因除了外感寒邪外还有饮食的内伤因素。这是因为肺的经脉循行是起于中焦的,又往复循行于胃口的,如果饮食贪凉就会引起寒邪停留于胃,并且还会沿着肺经循行影响到肺。我们通常提到的跑的气喘吁吁时立即喝下大量冷饮会引起“炸肺”,其理论渊源即源于此。此外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肺,即“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不同季节的异常气候影响到相关脏腑,还会波及于肺而引起咳嗽,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提示了并不是只有在肺脏当令之时,即秋季才会引发肺病的。以上诸多病因,伤及到肺,总会引起肺的气机失调,宣降失职,肺气上逆而为咳。

现今意义

本经文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向我们讲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虽为肺的病变,但其它脏腑发生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导致咳嗽,整体观念,是古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把人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看作是一个大的生命系统,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种理念是中医面对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出发点。首先,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之间,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因为肺主气,为脏之长,肺朝会百脉,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能影响到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其次,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在“各自所主的时令”发病,进而波及于肺,这为我们临床治疗咳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路。启示我们在辨证治疗时都要考虑到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对肺的影响,找到病之根本,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如针对肝火犯肺一类的咳就应采取佐金平木的方法,针对脾肺气虚所导致的咳就应当用培土生金的方法等等。

原文605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1,甚则咽肿喉痹2.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3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4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5.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注释

1.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之状。

2.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

3.两:左右腋下胁肋部。

4.长虫:蛔虫。

5.遗失:大便失禁。

6.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指水饮停聚在胃,向上波及到肺而成为咳病。

7.涕唾:痰。

8.俞,合,经:指五输穴中的输穴、合穴、经穴。

释义

黄帝问: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嗽并伴有气喘,呼吸时能听见声音,甚至痰涎中带血。心咳的症状,咳嗽的同时伴有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影响到吞咽,有阻塞感。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就会引起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嗽伴有右胁下隐隐作疼痛,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能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嗽伴有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会出现痰涎壅盛的症状。

黄帝问: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到六腑。例如脾咳不愈,胃就会得病,胃咳的症状,咳嗽会伴有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胆就受会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嗽往往伴有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大肠就会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会伴有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小肠就会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伴发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放屁同时出现。肾咳不愈,膀胱就会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嗽会伴有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就会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嗽伴有腹满,不想吃东西。凡是上述的咳嗽,不论哪一脏腑的病变,都可以归纳为邪气聚积在胃,并沿着肺的经脉循行而影响到肺,才使人出现痰涕壅盛,面部浮肿,咳嗽气逆的诸多症状。

黄帝问: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要针刺各脏经络上的的俞穴;治六腑的咳,要针刺各腑经络上的合穴;一般出现咳嗽并伴有身体浮肿的,可针对各相关脏腑的经穴而分别治疗。黄帝说:讲得好!

按语

本段经文详细介绍了咳嗽的分类、传变和主要症状。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五脏咳由于咳久不愈通过表里相合的关系传到六腑而出现六腑咳。其原因是由于邪气侵犯到各脏的经脉,导致了经脉气血运行逆乱,并影响到肺所引发的,所以症状除咳嗽外都伴有相应内脏经络气血失调的症状。如心经的经脉循行是起于心中,旁支从心系上挟咽喉,所以心咳的症状会有咳嗽心痛,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有阻塞感;肝经的经脉循行是布胁肋的,所以肝咳的症状会出现咳嗽伴有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就会引起两胁下胀满;脾经的经脉循行是上膈挟咽的,其气主右,所以脾咳的症状会见到咳嗽伴有右胁下隐隐作痛,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能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经的经脉循行是贯脊属肾而入肺中,并且腰为肾之腑,所以肾咳的症状会出现咳嗽牵引腰背作痛,又因为肾主津液,为水脏,临床会出现水邪泛滥而导致的痰涎壅盛的症状。

六腑咳则是由于五脏咳病情深重,日久不愈,深入到腑中,所以病情会表现的较重,各腑功能的失调表现的较明显。可以说五脏咳是咳的初期阶段,六腑咳是咳的后期阶段,也反应出咳病是由脏及腑,由轻转重的传变规律。

此外文中还论述了针刺治疗咳证的大法,即“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五脏六腑经脉都有俞穴、经穴、合穴;“五脏咳刺其俞”,是因为俞穴是脉络经气灌注输运的地方,针刺此穴意在针对注入的邪气而采取的治疗方法,心咳要针刺心经相应的俞穴神门;肺咳要针刺肺经相应的俞穴太渊;脾咳要针刺脾经相应的俞穴太白;肝咳要针刺肝经相应的俞穴太冲;肾咳要针刺肾经相应的俞穴太溪。六腑咳宜针刺六腑的合穴,因为合穴是脉气汇聚的地方,针刺此穴意在治疗传人的邪气。至于久咳后见到浮肿的症状,是因为经脉气机逆乱引起了津液的输布障碍,这时只要针刺经穴就能使脉气畅行,津液也会随气血调和得以恢复,水肿自然消除。这种随证而采取的分经取穴给后世辨证论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现今意义

本段经文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那就是咳嗽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皆聚于胃,关于肺”,这一理论在临床有着高度的指导意义。它的大意是咳嗽的的诸多病因概括起来就是邪气停聚在胃中,通过经脉的循行而上逆于肺就会咳嗽,同时还告诉我们与咳嗽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两个脏腑即肺和胃。因为中医胃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胃的运化功能不好,脏腑得不到气血的濡养,体内正气不足,就容易遭到外邪的侵袭,最终都会波及到肺,而引发咳嗽一类的疾病。另外,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失常最容易引起水液运行障碍,形成痰饮储留,痰涎上逆于肺,使肺失宣降而发生咳嗽、咳痰等症状,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著名观点,这暗示了我们在临床上见到咳嗽痰多的病人,要想到健脾化痰的办法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培土生金法的应用,这样通过调节脾的功能来治疗肺病,可谓治本求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