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10931300000017

第17章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篇解

举,即列举。本篇讨论了由于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并提出了把望、问、切诊及兼见症状结合起来以鉴别痛的方法,故取名为“举痛论”。

原文606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1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2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3,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4,泣而不行5,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6,故卒然而痛。

注释

1.厌:通“验”,对照的意思。

2.要数:重要道理。

3.发蒙解惑:启发蒙昧,解除迷惑。

4.稽迟:稽,留止也。迟,徐行。这里指经脉气血留滞运行不畅。

5.泣而不行:泣,同“涩”。涩而不行,不通畅之义。气血运行不通畅。

6.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邪气侵犯到脉外则血气少,侵犯到脉中则血气不通,概括了疼痛的虚实两种病机。此句为疼痛机理的总纲。

释义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都能把天道验证于人;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这样,才能掌握医道而使医技精妙至极,可谓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了。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得到的情况,望诊所见到的症状,切诊所得的脉象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的思想,解除我心中的疑惑,你能告诉我么?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是循环周身的,流行不止,像个圆环没有起止点,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内外,则经脉气血的运行迟缓,流通不畅而引起凝滞,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会减少;如果侵入脉中,就会引起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按语

本段经文注意指出了临床辨痛必须把望诊、问诊和切诊结合起来方可对疾病做出准确地辨证和鉴别。并以五脏痛为例提出了寒邪致痛的关键在于导致了人体之气的运行失常而引起疼痛。寒邪停留于脉外会引起经脉的拘挛,这是因为“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而引起牵引作痛;寒邪侵犯到脉中,会引起脉气的运行迟缓,从而导致血液的凝滞,造成停留不行,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不通则痛”。另外如果正气虚弱,不能正常温养经脉,也会导致经脉中的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疼痛。通过这段经文的启示,使我们知道引起疼痛的病机可以概括为虚实两方面,切不可一味的通过去实而治疗疼痛。

现今意义

经文向我们讲述了疼痛的病机概况为虚实两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所谓“不通则痛”,是因为邪气留在体内会引起气血运行停滞,血凝成瘀,《内经》里把这种情况叫做实痛;同时血脉凝滞也会引起气血的虚少,使组织得不到正常滋养,即“不荣则痛”,经文将其概括为虚痛。这就提示给我们在见到以疼痛为主的病证治疗时候不要只是一味的用峻猛的药物来止痛,而是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办法,找到真正引起疼痛的原因,该通则通,该补则补,才能从根本上将疼痛根除。

比如对那些心绞痛的患者,中医把它归属于胸痹的范畴,对这种疼痛的治疗多数医生会想到活血化瘀的办法来缓解,其实通过学习这段经文,我们就能进一步判断那些病程较长的年老体虚的患者,极有可能是因为气血的滞涩不通而引起了局部的心脉失养所致,所以治疗时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在加上些补益气血的药物,以针对这种心脉失养的不荣则痛,势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原文607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缩则脉绌急1,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2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3,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4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5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6,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7,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8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注释

1.绌急:屈曲拘急。绌,屈曲。急:拘急。

2.膜原:腹腔内脂膜之间。

3.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此指邪客脊柱两旁伏冲、伏膂脉。

4.喘动应手:即血脉搏动按之急促应手。喘与动同义。

5.背俞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

6.阴股:大腿内侧近前阴处。

7.大经:特指小肠经脉,相对于络血而言为大经。

8.瘅热:热甚。

释义

黄帝说: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少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放射到大腿内侧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伴有呕吐的,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发病的症状各不相同,怎么加以区别呢?岐伯说:寒邪侵袭在脉之外,就会引起经脉感寒而不能正常收缩,屈曲拘急,进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会突然发生疼痛,如果此时得到热气温煦,疼痛就能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卫阳会受损就会使疼痛持续不止。寒邪如果侵袭到脉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斗争,邪气充满在经脉,脉满为实,压迫后会使疼痛加剧,所以痛而不可按。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寒邪侵袭于肠胃之间,腹腔内脂膜之间,导致血气凝滞不散,引起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寒邪侵袭到挟脊经脉,由于邪侵犯的部位较深,所以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关元穴开始,循腹上行,寒气侵入会引起冲脉不通,脉不通的时候经气有使经脉鼓动欲通的趋势,所以会出现腹痛而跳动应手的症状。寒邪侵袭到后背的俞穴即足太阳经脉,就会因为血脉流行滞涩,脉涩导致血虚,血虚则疼痛,又因为足太阳脉背俞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牵引而痛,按揉能使热气来复,热气来复则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足厥阴肝经的经脉循行是顺着大腿入于阴毛中的,并环绕阴器到达小腹中,布散胁肋部而归属于肝。寒邪如果侵袭到足厥阴肝经,会引起气血凝涩而导致脉管的拘急,所以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寒气侵袭到大腿内侧,顺着肝经的循行,气血逆乱,也会引起小腹疼痛并放射到大腿的疼痛。寒邪侵袭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脉之中,使络脉中气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时间长了就可能结成积聚。寒邪侵袭到五脏之中,迫使五脏的精气气机逆乱上行,以致脏气外泄,在内阴气衰竭,在外阳气不能进入,阴阳一时相离,会突然疼痛以至于昏死过去不知人事;如果这时阳气往返,阴阳两气能够相接,病人就能苏醒。寒邪侵袭到肠胃,会造成肠胃的气机紊乱,出现疼痛并伴有呕吐的症状。寒邪侵袭到小肠,小肠是受盛之腑,因为寒邪会使阳气不能正常运化,水谷不得停留,会出现泄泻并伴有腹痛。如果是热邪留蓄到小肠,也可发生肠中疼痛,并且热邪会伤及到津液而引发唇焦口干的症状,粪便坚硬难以排出,表现为腹痛伴发大便闭结不通。

按语

本段经文详细论述了十四种疼痛病证特点,根据所述可以分为三类:从发作时间以及间歇长短来看有持续性疼痛和暂时性疼痛;从对按压的反应来看有痛不可按、按之痛止、按之无益之分;从有无牵引痛的角度有心与背相引、胁肋与少腹相引、腹痛引阴股;从伴随的兼证方面有喘动应手、疼痛伴积块、疼痛伴呕吐、疼痛伴腹泻、疼痛伴便秘。

《内经》这十四种病痛的认识,为我们临床对痛证的诊断和治疗起着的纲领性的指导作用,经文告诫我们对于痛证不仅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来确定该病归属于何脏何腑,而且还要根据疼痛的缓解程度、有无牵引痛及其兼症来判断疼痛的虚实寒热,这一过程尤为重要的是要根据望、问、切得来的资料作以综合的诊断分析,才能做到诊断准确,治法严密。

现今意义

从《内经》的这段原文所举出的十四种痛证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在诊察包括痛证在内的所有疾病时,都要将四诊综合运用,才能做到全面的辨证,治疗才不至失之偏颇。辨证治疗和整体观念是传统医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的立足点。辨证论治主要运用四诊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疾病表现出的症状,查找疾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患者的体质因素、生活习性、地域因素、甚至工作性质等在内所有因素,进而拿出针对这一患者自身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来治疗疾病。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也正是传统中医绽放异彩的精髓所在。这一精神在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医学界普遍认为张仲景是辨证论治的开创者,其实这一精神在《内经》已经有所体现,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张仲景将其发扬光大,使我们能更全面、更深入理解辨证论治这一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