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让你身体健康的那些事儿
10930000000087

第87章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手足口病(Hand 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 Enterovirus71. EV 71)最常见。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药物疹、口唇牙龈疱疹、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致病原因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医生建议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3、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4、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5、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6、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食物调理蜂蜜

每天早晨空腹吃一匙蜂蜜,能安五脏,止痛解毒,常吃能防止血管硬化,久服可延年益寿。

生姜

每天吃早饭时用数片生姜佐餐,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

花生

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经常食用能增强记忆,降低血压,延缓衰老。

大枣

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糖、维生素、矿物质,有“天然维生素”之称。

大蒜

有很强的杀菌、抗菌作用,人们把它誉为“地里长的青霉素”和“天然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