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让你身体健康的那些事儿
10930000000008

第8章 沐浴养生作用大

沐浴即洗澡,其养生作用很大,百姓朋友一定好好遵循这一生活习惯。我国道教有一部《沐浴身心经》里记载:“沐浴内净者,虚心无垢;外净者,身垢尽除。”这说明沐浴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洗净身体,还能洁净人的内心。

沐浴能够减轻疲劳、恢复体力,还可以松弛肌肉和增进血液循环,后者能帮助肌肉组织疏散厌氧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确保身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它还能帮助肌肉清除运动期间从血管渗入肌肉的体液,从而减轻我们整天精疲力竭的活动给身体造成的种种不适。采用不同的沐浴方式,所受刺激也不相同,因此产生的健身效果也不一样。以下给百姓朋友介绍几种常见的沐浴方法。

温水浴

温水浴比较适合女性。使用温水沐浴,不仅能够清除皮肤上的污垢,使毛孔、汗腺保持通畅,提高皮肤的代谢功能和抗病能力;还能增加呼吸频度,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组织和器官的营养状态;同时还可以降低肌肉张力,使肌肉放松,有利于消除疲劳;且对神经痛、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中毒、肾炎、习惯性便秘等有一定治疗作用。如洗高温浴时,能增强交感神经的紧张度,有兴奋内脏作用。洗微温浴则使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具有镇静作用,有利于神经衰弱、失眠症患者的恢复。俗话说“饿剃头,饱洗澡”,洗温水澡还有健脾胃作用,能改善消化不良与厌食症。

温水浴的水温应该适度,应控制在39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水温对皮肤的刺激小一些,使心脏的负担也相对较轻,有助于保护心脏。如果水温太热,则会蒸迫汗液,引起大量出汗,耗伤体力,反而引起疲劳。温水浴的时间以25分钟左右为宜,这样的浸泡时间,会使心神安定下来,收到消除疲劳等效果。时间过短起不到保健作用,过长会使全身体表血管扩张,心脑血流量减少,发生缺氧,引起大脑贫血,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格外小心。

冷水浴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沐浴健身方式。冷水浴能提高人体对寒冷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冷水浴刺激全身血管的运动,会使中枢神经的调节能力增强,防止脑细胞的衰老;能增强胃肠蠕动,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我们如果长期坚持冷水浴锻炼,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减少胆固醇的沉积,可有效地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冷水浴最好从夏秋开始,终年不断。夏季的水温和气温是人体能够适应的,也乐于接受,冬天能否坚持,关键在于秋天。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至晚秋,水温和气温都进一步下降,我们这时若能坚持不懈,就会增强抗寒能力,慢慢适应寒冷的刺激,就能顺利地进入冬天。冷水浴需要注意:刚开始持续两三分钟即可,以后慢慢延长;洗时先四肢,后胸背,洗完一定要擦干;对于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急性肝炎、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及高热病的人,不宜进行冷水浴。酒后、饱腹、空腹、剧烈运动或极度疲劳后,均不宜冷水浴。妇女经期、孕期及产期应暂停冷水浴。

冷热交替浴

使用温水和冷水交替沐浴,可以锻炼血管。因为温水浴使毛细血管扩张,冷水浴使毛细血管收缩,这样一张一缩的运动称之为“血管体操”,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从而大大提高心肺功能;若持之以恒,则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且有益于预防血管硬化,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冷热交替浴不仅能使皮肤健美,还可促进血液循环,解除身心疲劳,增强抗病能力。

沐浴时机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需要把握得体,这样才能更充分发挥沐浴的养生作用。沐浴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晚上,或活动之后。晚上沐浴能消除神经与肌肉的疲劳,为避免过度刺激肌肤,水温最好略高于体温,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睡眠。洗时应先从脚尖向大腿冲洗,然后从手指尖向手臂、肩部冲洗,肩部要洒满水,身体左右都要仔细地冲洗干净。再者是运动后沐浴,可用稍热而高压的热水长时间冲洗运动较多的肌肉和关节,有消除肌肉酸痛的作用。若同时配合水压的变化按摩身体,刺激腰部和腿部等感觉疲劳的部位,既可帮助血液循环,又可消除疲劳。

沐浴的时间在吃饭前后半小时左右时,最为舒适。沐浴时间不宜太长,浸泡最好在十分钟左右,最长不得超过半个小时;水温不宜高,因为用温度过高的水淋浴时,会产生大量水蒸汽,使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加快挥发,而热水又使人体表皮的毛孔扩张,致使人体各部分容易吸收有害气体。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妊娠、哺乳妇女更应注意。

在洗完澡后,须将身体和头发擦干,如果带着湿发睡觉,醒来后往往会感到头痛、头晕,伴有麻木感觉,时间久了会造成慢性头痛。所以我们在洗澡后必须待到头发干后才可入睡,如此才能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