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让你身体健康的那些事儿
10930000000046

第46章 不可胡乱猜疑

猜疑表现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就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有些人就好猜疑,别人相互间讲句悄悄话,便疑心他们在讲自己;别人心里不高兴,脸色不好看,就疑心是对着自己的;别人无意间讲句不满的话,又疑心是指桑骂槐等。大家要深刻认识到,这种无端猜疑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不但会影响人际关系,还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损心理健康,并且还可能引起一系列极端行为,轻则伤害夫妻或朋友的感情,重则给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大家肯定都听过《三国演义》的评书,其中有这么一段: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起剑就把无辜的吕伯奢杀了。

这是一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当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猜疑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封闭的思路

猜疑通常都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疑人偷斧”的寓言: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邻居的儿子就是偷斧的贼。可是,不久之后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有些人疑神疑鬼,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倘若一个人自信十足,就会容易信任别人,也就不容易产生猜疑心理。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百姓朋友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

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的修养,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无视流言蜚语

有些人的猜疑之火往往在流言蜚语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我们失去理智、酿成悲剧。所以,当百姓朋友听到流言蜚语时,千万不要冲动,谨防受骗上当,必要时还可以当面给予揭露。

冷静分析,远离多疑

如果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猜疑往往是为心灵闭锁的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我们若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

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我们若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

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肯定会有被误会的人,关键是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解除,就会逐渐演变为猜疑;猜疑若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误会。

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如果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如果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在产生冲突之前解决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