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十二时辰养生法
10929800000023

第23章 少吃咸盐,多活十年

在午时吃午饭的时候,很多人为了能下午更有精力工作,常会在饭菜中加很多的咸盐,其实这样很不科学,这样长期下去,很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疾病。

食盐对人体健康是极为重要的,食盐能刺激味觉,促进食欲和增加唾液的分泌。人体食盐之后,主要吸收盐中的钠、钾、镁、钙离子,以维持体盐代谢平衡、水平衡、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平衡。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心脏没有它,就会影响正常跳动;胃少了它,会产生胃酸缺乏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长期不吃盐,人就全身无力。食盐有维持体内渗透压和血液酸碱平衡,保持神经和肌肉的应激性,调节生理功能等重要作用。

如果缺少了盐,机体功能会发生障碍,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疲乏、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虚脱。手术过程中,为病人输注盐水可防止休克。少了盐,肌肉中的钠离子得不到补充,就会引起肌肉高度兴奋,严重的缺钠会引起肌肉痉挛,抵抗力下降。

但是,食盐太多了也不行,盐与高血压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吃盐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率就会越高。因为过量的钠盐会给肾脏和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造成过重的负担,使激素分泌紊乱,动脉管壁紧张性增高,阻力增大,致使血压升高。进而可使心胜负荷加重,促使冠心病的发生。

而高血压又是心、脑、肾病的主要诱因。长期过多食盐,还会使血压升高后不下降,而形成高血压病,血压继续升高还会引起心力衰竭。另有资料表明,胃癌的发生也与长期食用高盐食物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故成人每天吃盐量不宜超过5克。尤其是老年人摄盐过多,会增加循环血量,加上老年人肾脏排钠功能减退,可导致钠潴留,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和心脏负荷加重,其结果使降压效果不好,甚至诱发心力衰渴。

吃盐不可太多,多则使人短寿。明代著名养生学家王蔡,在他的《修真秘要》中论述:“酸味伤于筋,苦味伤于骨,甘则不益肉,辛多败正气,咸少促人寿。”他提倡饮食中要五味调和适中,任何一味偏多,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其中特别是吃盐不可太多,多则使人短寿。

关于这点,《三国演义》中也有描述,一天,汉献帝派董昭去见曹操。曹操见他眉清目秀,精神充足,心想,洛阳闹饥荒,军民都有饥色,此人何得独肥?因问董昭养生之道。董昭说,没有其他秘诀,只是淡食了30年。董昭的养生之道也是少食盐。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先生,1864年生于四川,1962年以98岁高龄辞世。说起他的养生之道,一般人都会认为他精通医术,这对养生是一大优势,但萧老却更推崇自己的饮食习惯。他主张饭食要清淡,在做饭时,盐是必须少放的。这种清淡、合理的饮食习惯,也是萧先生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吃盐过多,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尤其容易得高血压。现代科学证明,吃盐过多,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尤其容易得高血压。美国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日本北部的居民,口味重,每人每天吃盐达26克,其高血压得病率达40%,而爱斯基摩人每人一天只吃4克盐,就基本上没有高血压病患者。

根据人的年龄及生理变化,对盐的需求可分为下列情况:

1.婴儿期。婴儿时期,孩子的身体成长迅速,相对而言,对具有收缩性的盐需求很低,因此不能随意给婴儿添加含盐食品,否则就会给孩子健康带来危害。

2.青壮年期。青壮年时期,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工作,因此每天都应该补充足够的盐,以提高心智和维持精神集中。

3.中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对有些事物逐渐失去兴趣,可能精神涣散,萎靡不振。为了预防这种现象发生,可以借助低盐食品稳定情绪。

4.女性月经期。在月经前期,女性会出现膨胀感、沉重感、水分堆积增加、情绪不安、特别渴望甜食等症状,减少盐分的摄取能缓解这些症状。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合理吃盐,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应改变口味重的习惯。其实,人的口味形成于习惯。人们应注意自己的饮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吃盐,多吃清淡饮食,不吃或少吃盐腌食品,改变烹调方法,将摄盐量控制在每日6克以下,吃清淡饮食。

对于口味重的人来说,要想改变嗜咸习惯,较为困难。最可行的办法是做菜时不加盐,吃时现加盐。这样盐只附在食物表面,而未渗到食物内部,入口咸味虽然与平时一样,但实际食盐量却大大减少。还可以用一下方法减少盐的摄取量。

1.当菜肴为两种以上时,不要在每盘中平均使用盐,而应把盐集中在一种菜中。

2.在炒菜时,不要放盐,炒好后再把盐直接撒在菜上以减少用盐量。

3.充分利用酸味、辣味代替咸味增进人的食欲。

4.对于鱼和肉类,最好烧得时间长一些,使其色、香、味俱佳,以促进食欲。

5.用蘑菇、紫菜、玉米等具有天然美味的食物,做成不加盐的膳食。

6.要充分利用肉汤,肉汤中的氨基酸最易引起食欲。

所以,在午时吃饭时,我们应该适当减少食盐的用量,不要让美味午餐中的食盐使我们的寿命减短,应当少吃咸盐,才会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