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走路健身养生妙招
10929700000027

第27章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人体疲劳状主要体现在人体的三大系统中,其一是神经系统的疲劳;其二是心血管系统的疲劳;其三是骨骼肌的疲劳。这些由于运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改变而导致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就是所谓的运动性疲劳。

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人体保健有很大实际意义,然而疲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疲劳的判断主要有自我感觉、简易客观的指标及运动者的经验等指标来粗略评价。

1.主观感觉判断

运动时的主观感觉与活动的负荷、心功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故而运动时的自我感觉对判断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客观性。瑞典生理学家冈奈尔·鲍格(Borg)在1973年研制了主观感觉等级表,鲍格认为:“在运动时来自肌肉、呼吸、疼痛、心血管各方面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而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因此,健身者在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觉,也是判断疲劳的重要标志。

RPE的具体测试方法是:在运动现场,放一块RPE(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木板,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指出自我感觉是第几号,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

2.客观指标

(1)骨骼肌的指标

①肌肉力量。运动引起的肌肉疲劳最明显的特征是肌肉力量下降,一般常以绝对肌力为依据,运动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疲劳。测试时根据不同的运动形式有针对性的测试运动肌肉力量。

②肌肉硬度。肌肉疲劳时收缩机能下降,而且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

③肌电图。肌电图是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电位的变化,也可反映肌肉兴奋收缩程度,运动过程中的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机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劳。

(2)心血管系统指标

①心率。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最直接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恢复心率对疲劳进行判断。

A、基础心率。反映机体最基本的机能状况,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的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l 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现象,如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表明疲劳累积,应调整运动负荷。

B、运动中心率。一般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来代替,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心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如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c、运动后心率恢复。如运动后心率恢复到以前状态的时间延长,则可视为疲劳。

②心电图。运动中心脏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可以此来判断心脏疲劳。

③其他。

A、依据皮肤空间阈来诊断,即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分辨皮肤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下降。

B、闪光频度融合,即疲劳时视觉机能下降,根据闪光融合频率的阈值诊断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