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10926700000006

第6章 引言

战略(Strategy)一词源于军事术语,常常与作战的总策略、总谋划、总的行动部署相连,而与战术相对称。正是在军事学的意义上,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战略”一词不再局限于军事范围,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把“战略”引入经济学领域并与“发展”联结在一起形成“发展战略”(Development Strategy)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中叶。据考证,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较先使用了“发展战略”这一概念,并于1958年在耶鲁大学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书。此后,这一概念被国际社会广泛使用并逐渐形成了以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学。从一般意义上讲,战略问题即是根据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形成的实践目的及其贯串于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那样一种关于事物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是针对范围更大的空间和延续更长的时间所作出的全局决策。由此引申开来,发展战略便是对事物发展的全局所作的总体策划,包括战略目标的确立、道路的选择、阶段和步骤的设计、时序的安排、方针政策的策划等许多方面。注重战略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研究传统的特点和优点。当党的基本路线确立之后,为贯彻这一路线而进行的战略研究就成为党的领袖十分关注的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对于战略问题研究的殚精竭虑,使他形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和战略的不朽著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十分关注从战略的高度思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形成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之后,邓小平也十分注重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据初步统计,在《邓小平文选》第2、3卷中,论及战略问题多达86次,从各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对各个领域的发展明确了发展思路。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世界公认的两位伟大政治家、战略家,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两位领导人,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代表,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道路、战略步骤、发展速度、战略方针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理论,这套发展战略理论不仅已经和正在指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第三世界各国发展乃至发达国家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时代的连续性和跳跃性以及其他诸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于发展战略中这些问题的思考既有着大思路的一致性,又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既有着基本理论的继承,又有着诸多理论的发展。对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理论都作出了自己的伟大贡献。本书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发展战略理论作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