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07

第7章 屡试不第,恒心依旧

唐代的科举考试,有制科、常科之分。制科也称制举,除地方贡举外,由天子亲自在殿廷诏试的称制科举。《新唐书·选举志》说:“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性质类似于汉代的举贤良、孝廉之类。唐代科举名目繁多,但莘莘士子们通常参加常科考试。常科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著名,其中进士一科是最显赫的。只有考中进士者才有可能位列公卿,官居一品。

但考中进士异常艰难,只有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才能脱颖而出,大多数人只有名落孙山的份儿。谚语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30岁明经及第已经算老,50岁考中进土称之为少,这里边包含了读书人的几多辛酸!各县在众多的考生中遴选出三千人集中于州或府,各州府仍从考生中挑出三千人集中于吏部,吏部从三千人中挑选出两百名,层层筛选,层层淘汰,过了县这一关可能过不了州府的关,过了州府的关未必能过吏部的关,侥幸得中的只是少数。录取的比例不过百分之一。有的人一生不能中举,有的人中举时已是两鬓添霜,成了白头老翁。无怪乎韩愈说,能进入吏部的,“班白之老半焉;昏塞不能及者,皆不在是限,有终身不得与者焉。”韩愈说的还是明经考试,而参加进土考试,其难度又在明经之上,莘莘士子要想步入仕途,真比登天还难!

在摩拳擦掌准备考试的日子里,韩愈真觉得度日如年。为了这次考试,他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受了多少苦楚!现在,他通过了地方上举行的种种考试,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终于可以到京城去夺取功名了。他志在必得,踌躇满志。

为了稳妥起见,必须未雨绸缪,疏通一下关系。这是科举考试的必要环节。唐代科举考试远没有宋代那样严格,未实行糊名誊录,主考官只要拿起卷子,便知是哪个生员所写。唐朝这样规定,是要提醒考试官注意,不要光看这一份卷子,还要参考生员平日的其他作品,做出综合分析,以决定去取,以免明珠蒙尘,埋没人才。立意未尝不善,但是行之既久,便滋生了弊端。碰着公正廉洁的考官,惟恐阅卷不公,便与多人磋商,待众人都认为可取之后,方才确定。要是碰着品质恶劣、心术不正的考官,便徇私舞弊,或慑于权势,迎合上司,偏袒其子弟;或大作人情,援引亲朋故旧的考生。总之,只要与主试官有交情,便有望中选。这样一来,考生通过各种途径,打通关节,以求与主考官拉上关系,也就不足为怪了。

韩愈虽然不求主考官徇私舞弊,为自己大开绿灯,也不愿明珠投暗,使自己人才埋没,他需要找个慧眼识珠之人。

找谁呢?韩愈不禁踌躇了。他想起此次赴长安应试必须取道郑州,而滑州离郑州不远,在那里任刺史的贾耽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说不定会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韩愈经过精心准备,特地给贾耽送去了自己的行卷,希望得到他的提携援引。什么叫行卷?就是应试之人把自己的作品加以编排,作了目录,在考前送给权贵或社会上的贤达名流,希望他们在主考官面前美言几句,好一箭中的,蟾宫折桂。当时的士子几乎都是如此,成了惯例,韩愈自然也未能免俗。他天真地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否极泰来,成为朝廷的新贵。

贾耽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学者型的封疆大吏,后来又当了好多年宰相。他性格恬淡,每从朝中归第,接待宾客,终日不倦,家人也未尝见其有喜愠之色。他又是地理学家,曾用裴秀制图法,撰《海内华夷图》、《陇右山南图》,原图已佚。北宋末年金国的傀儡刘豫命人将其缩编为《华夷图》与《禹迹图》,刻于石上,现存西安碑林。韩愈与他素昧平生,毫无交往,之所以要把行卷交给他,无非是因为他既当官又做学问,知道读书人的甘苦,或许能惺惺相惜,助他一臂之力。

信是捎出去了,但却泥牛人海,毫无消息,是贾耽不赏识韩愈的文字,没有把行卷送给主考官,抑或是主考官不肯送这个人情,不得而知,反正韩愈这一次科举考试是铩羽而归。

不过,韩愈并不灰心,想那些世上成就卓越之人,哪一个不是身经百般坎坷,终成正果的。于是贞元六年(790),他又一次参加了考试,考前又去过一趟河中,写了一篇《河中府连理木颂》。文中说,司空咸宁王浑瑊任河中尹、河东节度使的七年(河中府即蒲州,开元九年改蒲州为河中府),木连理生于河中府的东邑。不用阅读全文,单看看题目及开头这句话,就知道韩愈要说什么了。古代的帝王或地区的行政长官,只要实行了仁政,便会有祥瑞出现,比如普降甘霖、凤凰来仪、一禾数穗、木生连理等。河中府出现了连理木,不言而喻,是说浑瑊在河中府任职时勤政爱民,因此感动天帝,在府的东邑长出了连理木。果不其然,接下来韩愈便一口气讲了浑瑊的五大德行。

在这篇短文的末尾,韩愈又写了几句颂辞:“木何为兮此祥,洵厥美兮在吾王。愿封植兮永固,俾斯人兮不忘!”韩愈为了求得浑瑊的帮助,又一次写了歌功颂德之文。但是这种干谒并没有获得任何效果,韩愈第二次名落孙山。

流年似水,转眼到了贞元七年(791),韩愈第三次参加考试,依然榜上无名。愈挫愈奋,在三次考试失败之后,韩愈毫不气馁,决定第四次参加考试。他抱定了一个宗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他都在所不惜。

就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一个叫陈羽的青年。他和韩愈一样,苦苦追求功名,但又屡屡不第。两人同病相怜,韩愈写了《落叶送陈羽》一诗赠他:

落叶不更息,断篷无复归。

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一个万籁俱寂、月光如水的夜晚,两个如落叶、像断篷的青年彻夜无眠,诉身世,谈困顿,不由得思虑起刚刚相识,明朝又得分道扬镳,潸然泪下!韩愈为三次落第,心绪不佳,因而这首诗也就写得悲怆凄凉。这样悲怆凄凉之诗,反映了韩愈在屡次失败之后的打击之深。但就是在这样的打击之下,韩愈还是鼓起了勇气,第四次参加考试。

贞元八年(792),韩愈第四次应试,终于如愿以偿,考中进士。为什么这一次考试如此顺利呢?原来这一次主持考试的陆贽,是一位正直的君子,既不受权贵的挟持,也拒绝缙绅的贿赂,更不因参加考试者是通家子弟而徇私情,一切秉公办理,参加考试者便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韩愈是士子中的佼佼者,只要公平竞争,他便能脱颖而出。还有一个因素,那便是梁肃和王础是通榜。唐代科举卷子不糊名,由主考官决定去取。考试之前,协助主考官工作的官员往往把考生中的优秀者推荐给主考官,得中者往往出于其赞美之辞,这就叫通榜。梁肃和韩愈关系密切,是韩愈的老师,而陆贽又很信任梁肃,于是梁肃荐了韩愈,陆贽当然不会提出异议,这样,韩愈一路绿灯,顺利及第。那一次考试,梁肃荐举了8人,全部及第,这之中便有韩愈,其余的则是王础所荐。这一榜由素有正直威望的考官陆贽主考,所录多是天下孤高伟杰之士,取进士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等32人,被人们称为“龙虎榜”,天下英才尽收其中。

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是否具有克服挫折的恒心,往往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如果没有恒心去做某件事情,又承受不了恶劣环境的煎熬,那么不但事情难以成功,而且还会给自己的精神与肉体带来严重的创伤,这是相当可怕的后果。古人有所谓“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的说法,只要做事情有恒心,艰难困苦的环境反而可能将一个人磨练成杰出之才。韩愈少年失父,又逢战乱,在进入仕途的道路上屡次遭受挫折,但他敢于迎接挑战,屡败屡战,最终成为一代文豪,这是一个极有说服力的证明。